分享

小记录(58-59)

 初心部落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58    我也没想到会走到这一步,去看甲骨文,至少从感觉上来说,有点颠覆性的味道,从可操作性的用笔到其背后的逻辑,再到文字本身的象征功能,乃至触手可及的宗教意蕴等等,汉文字最迟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及至商周,已然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通用的《中国书法史》习惯将甲骨文归类于文字学的范畴。这里固然存在着一个如何定义书法、不同的定义有不同的归类方式的问题,但逻辑上的自恰是一回事,文脉上的人为割裂又是另一回事。而逻辑只是人类诸多思维方式中的一种,好用、也方便,但并不能替代思维去主宰生活。

大约从秦汉开始,甲骨文时代就已成型的、文字与书法一体两面的天然关系,就被聪明的人们生生地给割裂了,那些有着高超分割技术的庖丁们,被称为书法家。其中的天性未泯者,能从汗牛充栋的书法族谱上看到一些伟大先祖的荣光,但并不足以照亮这个时代的未来。何以至此?可能跟孔夫子一再哀叹的礼崩乐坏有关,但那是另外一个更加宏大的文化

以上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思考结果,甚至连成型都还来不及。它顶多只是某一瞬间的感觉实录,备忘待查。艺术是需要绝对忠诚于感觉的,它在大多数的时候会像上帝一样俯视着人类、以及被人类视作信仰并甘愿为之献身的科学与理性。

我也喜欢这种天马行空的感觉与记录,王小波说那是思维的乐趣。恰好手头存一些甲骨文的高清图片,挑灯细读中,竟然对以往的、关于书法的一些信誓旦旦的言说开始有了真切的怀疑,这种感觉让我不安……上图。
以上骨片,均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59    关于读书,我经常遭遇灵魂三问:买那么多书?看得完吗?有啥用?开始的时候,我会很真诚地回答,并坦陈我所知道的阅读之美,后来就有点烦了,因为同一个人会超过三次地问同一个问题,就退后一步说:有人喜欢读书,跟有人喜欢遛鸟钓鱼打麻将是一样的,都是个人爱好而已。但那些打麻将的还是会一副很不理解的样子看着我,看得我心虚,感觉自己出了老千。

我脸皮厚,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还嘴皮薄,用文言文都能把那些杠精怼得怀疑人生,但跟杠精理论,不是尚未遇敌、便已自损二百五的愚蠢行为吗? 所以就选择了闭嘴、不当真。

实在憋不住,就做些记录。这大概就是我做《小记录》的原因,殊不知才潦潦草草地做了一个月,就有点食髓知味的暗爽了……它所带给我的,绝非一本流水账,而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别有洞天,里头有万木峥嵘、杂花庄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