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属教坊第一部”的琵琶女,背后是盛唐的时尚风潮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立达国学院|出品
刘宇|撰文
    王鑫淼|编辑

元和十一年,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写就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通过白乐天的转述,我们知道了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教坊第一部。

此处“属”,音shǔ,是“隶属、归属”之意。

一字之师

“属”,在《汉字字音演变大字典》中共有两种读音:

“属”,音shǔ,意为:

①“归属、隶属”——《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

②“管辖”——《韩非子·喻老》:“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夸何也”;

③“部属”——《史记·陈涉世家》:“徒属皆曰:'敬受命’”;

④“家属”——《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

⑤“类、辈”——《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属”,音zhǔ,意为:

①“连接”——《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②“跟着”——《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渡江,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撰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④通“嘱”,“托付”——《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劝、劝请”——《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看”——《齐民要术·园篱》:“盘桓瞻属”。

李唐国盛治隆、包容开放,琵琶女在当年算得上时尚吗?往下看: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四句话,二十八字,告诉了我们至少三件事:
其一,灯红酒绿,享尽宠爱;
其二,纸醉金迷,挥金如土;
其三,妆容精致,穿着时尚。
“绡”,是精细轻美的丝织品,说明质地好;后句“血色罗裙”,说明颜色亮丽。
唐人穿衣,先求色亮,再求质地,次求绣工,再次才求款式。唐代女子喜欢绣有金银花纹的偏短上衣,颜色以红、绿为主。短衣之外,则流行大袖衫。
裙子中,齐胸襦裙最受欢迎,因为可以衬托女性身材的修长。其实,这一点,也可以说明唐朝“以胖为美”这一说法的过于笼统,弗如说“以丰腴富态”为美
所以说,琵琶女的衣品不差。
当然,李唐也流行过迥异于上述打扮的风潮。关于李唐宗室的血缘,有人经考证认为其具有胡人血统。北周时大冢宰宇文护建太原城,率先入驻的家族可世享尊荣,李唐先祖骑骆驼自漠上来,迟了一步,未能跻身“太原四大家族”之列。但胡风自天子到民间却在唐朝开国后保留了下来。尤其女子穿胡服,更显英气。
“钿头银篦”,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唐朝女子首饰很多,簪子、发钗、步摇、花胜等均是标配。
唐朝的妆容,可能是与今天差异最大的。
画眉,唐人的特色分为:黑、粗、上、下、长、短。其中想做到“黑”,向波斯商人购买“螺子黛”即可——没想到吧?《甄嬛传》里的化妆品,早在唐朝便不是稀罕物了。
至于粉饼一类,唐人是没有的,所以用白色铅粉和胭脂视个人情况进行中和。年轻女子先铅后粉,可使面色红润、光彩照人;上了年纪的女子则大多先粉后铅,妆容低调,体现庄重之感,比如:飞霞妆。
元和十一年,白居易见琵琶女时,对方的妆容,可能已选择后者了:“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身世如此,令人怜悯;参商别绪,感同身受。江州司马白乐天,念及自身,泣泪沾襟。
这是恢弘时代留给当时人的无奈,也是留给后世人的唏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