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钧瓷的源流及演变(下)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中国钧瓷》|来源
阎夫立|作者
    王鑫淼|编辑

1

我国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

中国的瓷器,大概可分两大系∶青瓷系和白瓷系。其中青瓷的发现时间最早,远在商、周时代就有初期的瓷器出现。至晋朝瓷器已相当精美。青瓷可以说是中国瓷的鼻祖。什么是青瓷呢? 由于瓷釉里面含有一定的氧化铁,经过高温烧成呈现青色或黄色(视烧成时火焰的性质而定)的瓷器。著名的青瓷作品除了美丽的釉色以外,还有它特殊的地方,这就是古文中所记载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青如天”是说釉色如睛朗天空的颜色;“明如镜”是说釉质明亮如镜子;“薄如纸”形容胎骨薄的程度,“声如罄”是说胎骨坚实细密叫之声音悦耳。考古挖掘的古陶瓷实物证明,我国宋代以前的瓷器,大多数都是青色或近似青色。青色来源于青釉,所以称为“青釉器”。青釉器中胎质比较致密而符合“瓷”的标准的就叫做“青瓷”,我国古代瓷器的品种很多,但最先发明的是青瓷。

为什么中国瓷器先出现青瓷而不是白瓷呢?这主要是由古代的制瓷原料及工艺所决定的。要烧制外观洁白的白瓷,首先要有含适的瓷土,特别是含铁量比较低的瓷土。古代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工具等的限制及科学技术落后等原因,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含铁量较高的原料来烧制瓷器。经过我们祖先长期的实践发现,利用这种含铁量较高的瓷土也能烧制十分美观的瓷器,其中烧成是关键。在氧化焰中烧成时,形成炒米黄色;而在还原焰中烧成时,随着还原性增强, 釉色加深。因为一氧化碳 (CO)是一种还原性气体,它能把釉料中的大部分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FeO),从而使釉呈现美丽的青色。唐代诗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赞美青瓷。
从商、周时代直到清初为止,全国有许多烧造青瓷的窑场。在南方有浙江的越窑、瓯窑、龙泉窑等;北方有河南临汝的汝窑、开封的北宋官窑、陕西铜川市的耀州窑等。而钧瓷则在青瓷中异军突起,从禹州发源,扩及多个瓷区,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
最早发现的白瓷是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的北齐时的白瓷。白瓷在中国出现较晚。白瓷出现较晚的原因,一般认为烧制白瓷的原料不如青瓷易得,同时,烧造工艺也较青瓷复杂。烧造青瓷胎釉原料中的含铁量比烧造白瓷的高,经高温还原焰烧成时呈青色,而古代陶工不易掌握原料的除铁工艺,所以要烧造含铁量低的白瓷更加困难。
白瓷出现虽然比青瓷晚,但自北朝晚期出现后。历隋至唐发展成熟。河北邢窑烧制的瓷器成为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目前已发现的窑∶今河北省境内的临城邢窑、曲阳窑,河南省境内的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省境内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省境内的耀州窑,安徽省境内的萧窑等,都曾经烧制白瓷,形成了唐窑“南青北白”的局面。

2

钧瓷在青瓷中异军突起

从钧瓷胎釉所用原料和工艺方法来看,钧瓷属于青瓷体系,它所独创的铜红釉烧制方法和一系列工艺的创新被陶瓷界称为"钧瓷在青瓷中异军突起"。我国陶瓷历史上自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青瓷集中分布在我国南方,白瓷集中分布于我国北方),而钧窑则位于中原,南边紧邻被誉为青瓷之魁的汝官窑和鲁山花瓷的产地,北边则紧靠白瓷窑区扒村窑址,从地理位置上有利于钧窑吸收诸多窑场的优秀技术和艺术风格,这也是钧窑属青瓷体系但完全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一个原因。

钩瓷独特之处在于它在装饰方法上与青瓷不同。钧瓷把青瓷釉料作为底釉,然后在底釉上面又用含有少量铜的釉涂抹成斑块,这种含铜的釉烧成后形成漂亮的乳光釉,釉的成分和斑块的装饰方法都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这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笔者2003年在李经谋先生那里见到他收藏的一件隋代的四系青釉蓝斑罐,这件器物的青黄色釉面上有一块月白色的釉斑,这是笔者见到年代最早的钧瓷器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