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平稳|--记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队造福三秦人民的事迹

 乡土蓝田 2022-06-17 发布于陕西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尖兵.策士.良友

黄平稳

    --记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队造福三秦人民的事迹

刊于《陕西地质报》1989年6月30日第二版

在古城西安南郊西何家村一所小院子里,驻扎着一支拥有千余名地质职工的科技劲旅--陕西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这里,远离闹市。院墙被村民和乡镇企业的楼房包围着,破旧的院门斜上方,挂着一块边长60来厘米的小木板--白底黑字写就的单位牌子,几经风雨剥蚀,已经斑驳陆离了。从此路过的行人,难得瞧上它几眼。

然而,这里却是藏龙卧虎之地!

正是在这里,诞生了全国最早的三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之一--陕西省地矿局第一水文队。34个春秋过去了,它已由建队之初的数百之众,发展成为拥有 37 名高级工程师、130 名工程师、几百名钻探工人和科技人员、457 台(套)设备的地质科技生力军了。

这支队伍南征北战,东闯西杀,从秦巴山区到毛乌素沙漠,从潼关到宝鸡,他们以其多功能的地质服务手段,为陕西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8 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它为大庆式企业。

1980 年地质部授予它地质找矿有重大贡献单位的称号。

1985 年以来,它打破封闭体系,广泛开拓地质市场,对外收入连年迈上新台阶,4年吸收社会资金累计达 900多万元,在省地矿系统名列前茅。它不愧为兴利消灾,科技兴陕的劲旅。

勘察地下水源的尖兵

 陕西地处北方的干旱地区。目前年缺水已达30亿立方米左右,西安、宝鸡、咸阳等大中城市,每临盛夏即频告水荒。水资源紧缺,严重地制约着陕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

以从事大中城市、工农业和厂矿企业地下水普查勘探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水文队,30多年来踏遍三秦大地,为西安、延安,宝鸡等 15个大中城镇勘察并探明地下水开采资源每年7亿多立方米,完成陕西黄土塬区21个县(区)11765 平方公里的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探明地下水天然资源每年 19.3亿立方米,打成300多个钻孔并探采结合成井200 眼,可发展井灌面积 570万亩,使这些地区井灌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跃增了 53%;还为严重缺水山区找出122 处人畜饮用水源,为常吃窖水的渭北 17 个城镇近30万人解除了饮水之忧,为永寿县等重地方病区20多个自然村庄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受惠的城乡人民感激不尽,把他们誉为找水的“活神仙”。

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称的西安市,早就没福气享用地面水源的润泽了。40年来,古城的生命全赖开采地下水来维系和繁衍,而主要提供古城生命之源--地下水资源的"龙王爷",不是别人,正是第一水文队的地质队员们。

从1955 年起,第一水文队连续四次对西安市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工作,卅 年辛苦结硕果,先后为西安市勘察和提供了三个特大型、二个大型、日开采资源达 88.3 万立方米的水源地,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注入了古城嗷嗷待哺的巨口,为其带来了一片生机。

 五十年代,他们改变了机关原定从百里之外筑坝引水“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方案,在市东南郊探明了日开采资源达16万立方米的灞河水源地,满足了市区93 万人的供水要求。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他们查明了日开采资源达 19万立方米的沣河水源地,满足了上百万市民的供水要求。

七十年代中后期,他们查明了日开采资源达10万立方米的渭滨水源地,满足了市区 200万人的供水要求。

八十年代以来,第一水文队又先后探明了东北郊水源地和西北郊水源地,日开采资源分别为28.3万立方米和15万立方米,不仅基本满足了市区260 万人的第四期前期的供水要求,还为缓解古城灾荒局面提供了可资采用的后备水源地。

    显而易见,倘若没有他们提供这么多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哪会有古城昨天的发展,今天的繁荣和明天的灿烂?!

    同样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只用了二年时间就探明了日开采量达13万立方米的渭河电厂大型水源地,满足了陕西“七五”期间的重点工程--渭河发电厂对水资源的急需,为加快陕西电力建设做出了贡献。省委、省政府表扬他们,厂和专家们夸赞他们"打了一个漂亮的短平快"!他们还通过专题研究,预测在渭河两侧可新建11个集中供水水源地,傍河潜水可开采量达每年2.5亿立方米,加上在此之前拟建、预测的12个水源地每年4.7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开采量,完全可以满足我省“七五”期间新建、扩建基本建设项目的需水要求。

治地质灾害策士

 西安,谁也没有想到。从七十年代开始,就默默地遭受着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危害,她那漂亮的面孔上,个别部位开始扭曲,有的部位出现了皱纹,就连那千年岿然不动的大雁塔也向西、北倾斜了。

唐山地震后,在西安市北起辛家庙、南到缪家寨--东三爻一线约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陆续发现了 10条呈东北一一西南走向的大地裂缝,总长达40余公里,其中 35公里分布在建筑密集区,它的破坏力是人们现在遏制不住的。它的触角伸向哪里,那里的道路就被切穿,楼房遭受毁弃、地下管道被无情错断。据估计,西安地裂缝至今已造成2500万元的经济损失,并且还在继续恶化。成为全国地裂缝最活跃的大城市!

无独有偶,由于城区和近郊区自备井大量开采承压水,导致西安市区从七十年代初就发生了大面积的承压水区域水位下降和仅次于天津的严重地面下沉现象。据统计,1973-1983 年,市区水位已下降了 20-60米,承压水位高程360米等值线圈定的漏斗面积扩大到142平方公里,十年之间增加了十余倍。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大于100毫米的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到1985年底,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50毫米的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相当于市区土地面积的23%。西安大地在地质灾害的魔爪下挣扎、呻吟……

身兼兴利消灾二任的第一水文队挺身而出,向威胁古城安全的地质灾害发起了冲击。经过九年艰苦的地质勘察和科学研究工作,他们查明了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的历史演变、发展现状和产生原因,先后推出了《西安市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研究报告》、《西安市2000年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研究》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地质科研成果,并向省、市有关部门陈献了既有科学依据又切实可行的防治这些地质灾害的对策和建议,他们提出:新建建筑物必须与地裂缝保持一个合理的“安全距离”;已经构建在地裂缝上的建筑物,应当采取局部拆除、保留整体的办法,方能减少损失;同时对城区和近郊区开采地下水,果断地实行节制措施。他们提出的这些防治措施究竟有没有价值?这里有一反一正的两个例子为佐证:在此之前,某研究所曾花重金重修遭致地裂缝破坏的大楼,但没过多久,大楼又沿着原来的断裂处再次断开,几十万资金付诸东流。而由第一水文队前年勘察地基的陕西中旅大厦,由于避开了地裂缝,高达 19 -22 层的主楼拔地而起,安全无恙。现在,地矿部已把西安地裂缝研究作为部里的重大突破项目,交由第一水文队继续深入研究,全力攻坚了。

他们还首次定量预测了西安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位区域下降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系列防治对策,指出:只要地下水开采采取每日 14.6万立方米的合理方案,到1990年前,地面平均沉降速度就可减少到每年14.1-21.4毫米,一些沉降中心平均沉降速度可降低到每年10.6-12.6毫米,并渐趋稳定。

还是他们,对西安市地下水水质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监测和预测研究,首次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告:西安市地下水(潜水)已发生了污染!如不采取措施,到2000 年前将继续中速恶化!他们的警告,立即引起了政府和市民的警觉和关切,他们提出的系列防治措施,也将陆续付诸实施.

古城啊古城,你若想得到安宁和健康,你就离不开这些保护环境的卫士!

还值得叫人高兴的是,第一水文队在永寿、林游等县大骨节病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为逐步解除陕西30多万大骨节病患者的痛苦摸出了一条新路子。

他们在研究成果报告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大骨节病病因学说,指出:饮用镁、钠、硒、锶等多种易溶元素缺乏和比例失调的水,是导致大骨节病的主要因素,这一新说,改变了以往认为大骨节病是缺乏某单一元素而致病的病因学观点,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更有实践意义与直接效果的是,他们经过调查和换水防病试验,查明永寿与林游大骨节病区基岩深井水具有显著的防病效果,并能防止新发。永寿县凡换饮第一水文队于1981-1983年施工的十眼基岩深井水者,三四年后、大骨节病x线病变率即由63.81%下降为 28.42%。永寿、林游两个病区,凡改饮基岩深井水的病村,不但病情均有显著下降,而且均无新发。目前,这一成功经验正在永寿、林游等病区推广使用。

这样看来,第一水文队的地质工作者,不单是城市环境的卫兵,还是大骨节病的克星。一言以蔽之,他们是了不起的谋治地质灾害的策士!

   帮助三秦致富的良友

三秦大地,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商品经济,脱贫致富的先天良好条件。可惜的是,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三秦父老,背袭着太沉重的历史包袱一一封闭保守的传统观念箍着他们只知刨土吃食,不知向地下宝藏觅宝发财。三秦父老的观念更新无形中落后了;脱贫致富的步子明显地比兄弟省份慢了几拍。他们盼来了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他们还盼望着帮助自己脱贫致富的良师益友。

来了,来了。省府派来了指导山区人民治穷致富的工作队,大城市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奔向了农村和乡镇企业,进行科技咨询服务。第一水文队也做为帮助三秦父老脱贫致富的良友,汇进了这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

此后,三秦大地下蕴藏的地热资源开始被较多地发现和利用了。第一水文队继七十年代在蓝田汤峪、长安子午镇、西留堡村等地打出了地热之后,1987年在眉县汤峪河谷又打成了井口水温达70℃的陕西省水温最高的热水井,省林业局决定籍此建立一座林业系统大规模的职工疗养院;1988 年夏,他们所做的前期地质论证“开花结果”,在西安市工人疗养院又打成一口自流热水深井,人们已经在那儿洗桑拿浴澡了;同年秋,他们又在长安县西留堡村钻成一眼日流量达3557 立方米的陕西自流量最大的高温自流热水井,当地拟辟的 300 亩大鱼池从此有了热水保证。他们还完成了西安骊山及秦岭山前地热综合物探普查,初步圈定出户县的惠安、蓝田的魏寨、长安的大峪和稻地江村以及临潼-新丰镇地区的地热异常区,为今后地热普查和勘探提供了后备基地。这一系列勘察成果显示,开发地热,在陕西大有可为。

三秦大地下蕴藏的饮用天然矿泉水也喷涌而出,走向社会,流进市场。

近二年来,第一水文队独家经营了我省矿泉水的调查评价工作。迄今为止,他们已在关中地区发现了56处矿泉水点,日开采资源达30多万立方米。11 处饮用天然矿泉水通过了国家级和省级鉴定,其中九处为优质矿泉水,4处投产。蓝田泄湖等矿泉水打入西安大宾馆,每年销售3-5万箱,约120-200万瓶,仍供不应求。陕西一跃而成为国内矿泉水质优量丰、种类较全的先进省份,受惠的何止千家万户!

三秦大地上的旅游地学资源也频频向国内外游客招手致意了。近五年来,第一水文队先后主动完成了太白山、柞水岩溶、终南山和华山等地区的旅游地学资源调查研究,提交了4份专题调查报告,进一步丰富了我省旅游资源的内容,提高了旅游地学考察的科学层次。这将使陕西这个旅游点热上加热,招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更多的游资,促进陕西旅游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第一水文队在科技成果上也成就斐然。远的不说,仅近6年来,他们就有20多项重要地质科技成果通过评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第一水文队决心再接再励,艰苦奋斗,排除万难,为科技兴陕、三秦腾飞再立新功。

作者简介

黄平稳,1945年9月出生于蓝田县焦岱镇赵家扁村。1962-1965年就读于蓝田城关中学高65届乙班,1965-1970年就读原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1970-2000年先后在陕西省地矿局系统工作,历任队宣传科长、局宣传处 、法规处副处长,获高级政工师职称。

2000-2005年任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调研员,退休后曾被聘为厅政策法律顾问。1983年被授予陕西省地质局优秀政治工作者称号。

1989年12月荣获中共陕西省委颁发的“陕西省优秀宣传工作者”称号证书。

1976-2005年为队、局、厅撰写各类总结、报告、文件、法律文书数百件,在中央、省部、地市级报刊台视上发表新闻、言论、散文、杂文、论文等作品七百余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