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斯经济学的魅力

 不论魏晋 2022-06-19 发布于湖南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众多获得者当中,科斯无论如何都可算做异乎寻常的一位。和其他获奖者著作等身相比,科斯似乎没有过鸿篇巨制,他据以获奖的著作,居然只是两篇篇幅并不太长的论文而已。这对历来只看论文篇幅、著作数量、成果等级的中国同行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但这种阿拉伯神话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实实在在发生了。 

     这位191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美国经济学家,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时已届耄耋之年,81岁的高龄确实是到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岁月了,但其获奖的代表作之一却是1937年他在27岁时发表的一篇名为《企业的性质》图片的论文。该文从一个人们从未留意的角度切入,探讨企业取代市场成为一种常见经济组织或制度的奥秘,另辟蹊径以交易费用解释厂商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在并未预设目标的不经意之间,逐渐添砖加瓦,竟然最终奠定了解答制度性结构所有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   

     尽管如此,这篇1937年刊登在巜经济学期刊》上的论文,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好多年后,科斯还以多少有些遗憾的口气回忆说,论文发表后,他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同事只有两位老师表示过祝贺,他的系主任视而不见连问都没有问过一声。好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位心目中的经济学要能精确处理真实世界问题的经济学家,在大多数人认为经济体系是靠价格体系来协调运作、并决定资源流动方向的地方,发现了“在不自觉统筹协调的大海中自觉力量的小岛。”其中“不自觉统筹协调的大海”就是市场,“自觉力量的小岛”就是企业。在科斯看来,市场这个“不自觉统筹协调的大海”几近完美,但并非无缺。套用一句股市的警告语叫做“市场有风险,交易有成本”。

     正因为如此,市场并非经济组织的唯一形式或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市场有边界,企业能替代。当市场的交易成本超过其边际收益时,企业就会因能节约交易成本而替代市场。这样,市场和企业实际上成为了互为表里、互为补充、互为替代的生产制度结构。在企业之外,市场供求协调价格,市场价格变动决定生产;在企业之内,企业家取代市场结构,组织协调内部生产要素,管理指挥企业生产。恰恰是市场协调和企业管理这两种看起来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体制或制度,居然就被科斯用一个简单的交易成本概念连接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经济制度或经济组织的选择机制,并为进一步拓展诸如政府与市场、集中与分散等制度结构的经济分析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在科斯之前的经济学舞台上,似乎只有市场一个主角在唱独角戏,企业在市场的光环下黯然失色。其实,市场这个角色的协调固然有收益但也有成本,企业固然有成本也有收益。这就为企业等市场以外各种协调机能的登台亮相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经济舞台的现实演出,不过是市场与企业这些角色演出成本的博弈而已。或者说,完全取决于企业演出成本和市场演出成本的比较权衡。正是科斯这种独到慧眼和匠心,开辟了经济学世界的一个别样洞天:不知有汉、不论魏晋的“桃花源”。在这里,企业和市场这些制度成为耀眼明星,它们在成本和收益分析方法的装扮下粉墨登场,开始演出一幕幕新制度经济学的连轴好戏。而科斯就是这台好戏的首席导演,当然也是天才导演,他获得 诺贝尔经济学奖难道不是实至名归吗?(谨以此文纪念这位2013年9月2日与世长辞的经济学大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