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肝的疏调气机理论和痛风缓解期的关系,谈痛风缓解期咋从肝论治

 文炳春秋 2022-06-19 发布于浙江

肝之疏调气机中医认知,与痛风缓解期之间存有怎样的联系?

一般来说,痛风病机基本为素体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烦困顿或外感风寒湿热诸邪侵袭的内外因联合导致的,以湿热痰因浊毒痹阻经络筋骨而引发各种症状,从而中医治疗痛风多从脾肾亏虚角度从湿、痰、瘀、浊论治,从肝的疏调气机角度理解痛风特别是痛风缓解期论治并不多见。

今天的科普,我们就从肝之疏调气机的角度谈痛风缓解期的调理。

“疏调气机”理论是第三届国医大师、云岭中医疏调学派领军人物、中医证候学先驱张震老前辈提出的。

这个理论认为,气机调畅是人体能够得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面,也就是出入升降、消长化藏等人体运动,并通过人体各脏腑之间相互协调来实现。

如果人体升降平衡,气机则调畅,运化纳藏平衡则脏腑和谐,消长平衡则形气相得益彰。

如果气机郁滞,不守其道,则诸病易生。

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写道:“人生诸病,多生与郁...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

朱丹溪用简单几句话,把人体气机失常的病理过程解释得清清楚楚。在朱丹溪的理论指导下,国医大师张震教授提出了:“欲求临床疗效的提高,需重视对病体气机之疏调”的认知,并总结出疏调气机的中医调治理论——“以肝为主,兼以脾肾调理,并顾护其他症候”的治疗大法,之后其弟子也秉承这个方法,并应用到临床上诸多疾病的实践,并取得了很好地疗效。

今天的科普,我们就来聊聊应用疏调气机疗法,治疗痛风缓解期的中医原理。

肝脾不和,可导致痛风反复发作,你知道怎么回事吗?

通常我们会认为痛风的发作,与脾运化失司,水湿输布出现障碍,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滞血瘀,从而让尿酸在体内蕴结而发病。痛风的发作,还因为肾气不足,肾对水液蒸腾气化的功能下降,分清泌浊不利,尿酸排泄不畅而发为痛风。

那肝之气机疏调异常,对痛风发生或复发有多大关系呢?

这就得从肝脾不和的角度去理解。

中医认为肝脏主要有两个生理功能——

一个是肝主疏泄,一个是肝主藏血。

肝和机体的关系,是肝在体合筋,所以肝失疏泄,肝的藏血功能受到影响,则筋骨会出问题,痛风关节的红肿热痛,是肝功下降的表现之一。

接着来说脾——肝气郁结犯脾。

脾气宜升,脾脏喜燥恶湿,脾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脾主运化,二是脾主统血。

脾与机体的关系是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如果脾气亏虚,则脾运化失司,脾虚则容易被寒湿所困,或发生肌肉和四肢功能障碍,痛风的关节炎症和红肿热痛,皮温热,都是脾功能下降的症状之一。

从上面的肝脾生理功能可以得出,肝脏疏调和脾运化功能异常,也是痛风发病或复发的重要原因,肝之疏泄功能异常也会导致脾失健运,脾运化失司则输布津液功能下降,导致生湿生痰气滞血瘀,终致痛风。

由此看出气机与脾胃功能正常,是脾升肝降,如果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肝克脾土,脾失健运,则津液运行张安,肝脾不和而生水湿气痰饮,气不行则血不畅,这些病理产物痹阻与关节、筋骨、经脉,而生痛风。

所以维持肝脾功能正常符合“肝在体合筋,脾在体合肉主四肢”的中医理论,会让局部气血通畅,痰湿失去停滞环境,痛风诸症自除。

而痛风缓解期多是脏腑失和而功能异常导致关节症状反复发作,所以从“疏调气机法”——疏肝健脾益肾方来调治痛风缓解期,是站得住脚的。

今天科普先来梳理下疏调气机法调治痛风缓解期的中医道理,明天内容将接着分享疏调气机法在痛风缓解期的临床应用实践,敬请关注后阅读。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尿酸不再高,痛风不会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