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客家人?梳理客家人来龙去脉

 Loading69 2022-06-20 发布于四川
文章图片1

客家人常被认为小气和爱计较,但实际上客家人早在200年前就已经被污名化与边缘化,经常被称为客匪、强盗,根本不是正统的汉人。并在一些史料里都会看到有关客家人很不好的记载,例如,客家人喜欢告人是一个讼棍。那为什么客家人会被黑得这么惨呢?

关于客家人的起源至今尚未有个定论,但根据近年的DNA检测,客家人的主体是北方汉人。并混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畲族与侗族的基因,也就是说客家人的原乡在北方。因为中原的动乱,历经了五次大迁徙,最后才到南方的。而从宋朝以来,寄居在本地的外地人入籍都会编入[客籍],久而久之这些外地人就称自己为客家人了。

最早客家人从中原南下,拥有相对先进的文明与生产技术,因此江西的赣南、福建的闽北,那里的山民很快被客家人[反客为主]融入了客家体系。但广东这边就不一样了,广东的客家人也一样住在山上,不过由于广东的山区大多是低矮的丘陵,不像是江西的井冈山,福建的武夷山那样高大雄伟,到县城都要走几天的路。所以广东的客家人与本地的原住民接触多了就有了冲突。广东原住民叫做广府土家人,在文化、生产方式上都不输客家人,所以客家人那一招[反客为主]在这里就没什么用。两大民系为了抢夺资源就开始干架械斗。这个就是历史上的[土客冲突]。从1854年到1867年间,土客双方在广东西部,展开了长达13年蔓延17个县的大乱斗,造成了数百万人的伤亡。

文章图片2

[土客冲突]也不止发生在广东,客家人是走到哪打到哪。在广西是跟壮族人打,在江西则是和江右人。由于客家人是从战乱的中原逃出,一路上打打杀杀不断的汰弱换强,因此在抢地盘的[土客冲突]里,客家人都被视为山贼土匪。

典型的华夏汉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务农,虽然客家人也会种田。但因为客家人不断迁移,这种生活方式与游牧民族相当类似,都有移动的特性,因此被视为异族。而汉人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价值观,就这样许多关于客家人的负面性格,就伴随着这些污名而来。

1845年,英属香港的高级官员费伦就在报告中指出,客家人是一群流浪者与罪犯。熟悉中国事物的英国作家伯格则说,客家人是被歧视的流浪民族,和吉普赛人很像。1867年在广东传教的艾德尔说,客家人会与本地人争夺鸡毛蒜皮的小利益,以及不放弃任何可以掠夺而致富的机会,也会因为利益而信教。当然,这些西方学者对于客家人的偏见,很有可能是由当地人转述的。

文章图片3

这里说的流浪,不是你想象的那种具有浪漫性质的流浪。流浪在古代中国是非常负面的,是一种侵略性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唯有定居在陆地上,有户籍会缴税的人,才会被当成[人]。像生活在水上的蜑(dàn)民则是被排斥在汉人圈外的低端贱民。

而在日本的浪人与在欧洲被歧视的吉普赛人也都具有流浪性质,因为流浪的生活正好符合贫穷的形象,而贫穷就容易让人沦为盗匪。所以客家人流浪、移动的特质,代表的是贫穷、培养盗贼的温床。另一方面,也代表着随时会与本地人竞争资源,是经济上的侵略。因此在19世纪中国与西方的文献里,客家人都是颇为负面的形象,甚至连官府都要畏惧三分,不敢驱离客家人。官府害怕他们成为盗匪,只能把他们安置在闲地,并免除其税赋。

然而客家人真的被当成盗匪的形象,则是清朝中后期的的土客械斗。由于客家人在中国历史上一向没有话语权,所以在一些文献里,如《清实录》、《清史稿》及方志里客家人都被称为客匪。《增城县志》还另外记载客家人喜欢告人,甚至经常出现族内互打互告,其实背后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好不容易取得的田产,这就逐渐让客家人有了讼棍的形象。

客家人的另一个污名是[蛮夷],清末不少文献都有记载,因为客家人习俗与其他汉人不同,例如客家妇女不缠足,还要参与农务,而务农在一般汉人生活里是男性的工作,就让人觉得客家人在虐待妇女。实际上确实处在华夏边缘的少数民族女性,都是要参与生产的。也因为这样,客家妇女的大脚,就会被视为远离文明的象征。所以长久以来,面对[盗匪]与[蛮夷]的两大污名,客家人会如何应对呢?

第一招是矢口否认,这一招对19、20世纪的客家人来说是一个常用的方式,台湾地区著名的作家钟肇政提到,小时候因为客家人的身份经常被歧视,便不免有意无意之间想要掩饰自己客家人的身份。而香港的客家人一离开客家庄,也会避讲客家话改讲粤语,从而避免歧视。

另一招是模仿与转变,有一些客家人会模仿一般汉人的习俗,甚至自愿被同化。如清朝,不少沿海移民渡海去台,很多是福建广东的客家人。但由于台湾闽南人口占优势,许多客家人家为了生存而彻底讲闽南话。现在有一部分客家人的后代他们会自称自己是闽南人,也不会讲客家话,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客家人,这些人被当地称为[福佬客]。不得不说台湾著名的[福佬客]也不少,例如李登辉、蔡英文还有台湾的首富顶新魏家都是。

文章图片4

此外,像是孙中山明明是客家人,但姐姐却被妈妈要求缠足。原因就是不想女儿被当成客家人,想藉由缠足避开歧视。

另外,客家人摆脱污名化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宗教。传统上,地方庙宇的祭祀权都是被有钱人或士绅所把持,客家人被视为入侵者。所以,经常不被允许共享地方的神明,当客家人被地方信仰排挤时,就会藉由另一个宗教来摆脱污名。这也能解释在19世纪基督教传入中国南方诸省后,客家族群往往比其他族群友善,更能接触、包容基督教。但不少客家人信了基督教,反而被贴上[其心必异]的标签。

文章图片5

罗香林

不过,基督教带来的教育,也培育了一群客家基督精英。例如基督徒学者罗香林,在1930年代发表了[客家五次南迁说],逐渐建立客家才是正统汉人的论述,认为客家人本来就是北方的汉族,是为了避祸才南迁。此论点影响深远,直到2000年才被遗传学给推翻。不过藉由基督教打造的新身份,确实达到了摆脱污名的目的。

最后客家人为了避免歧视,还有一个大招,那就是[革命]。客家人在历史上经常参与起义、革命以及反抗外侮等事件,学者通常归类于客家人有爱国保族的精神,以及有革命的族群性。19世纪末的客家人之所以热衷革命,就是因为革命是逃脱污名最激烈的手段。与客家人希望藉由改变社会的体制,彻底逃脱污名化有关。1850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国战争,造成了7000万人的伤亡,就是由客家人所领导的,太平天国的领导层与追随者几乎都是客家人。

在太平天国覆灭后30年,孙中山成立了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是中国国民党的前身,揭开了反清革命的运动序幕,与太平天国一样,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与客家人也有密切的关系。新中会刚成立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成员是客家人,往后的十一次起义,有大量客家人参加的至少五次,海外客家华侨也是出钱出力。

拜许多客家前辈所赐,今天中国内陆对于客家人的污名已经消失。但是在台湾地区对于客家人的偏见仍然存在,常有人酸客家人很小气,关于小气这一点,由于历史上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中饱经战火,在严酷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培养出了客家人勤俭、刻苦耐劳还有不服输的个性。而在乡民眼中就变成了小气、爱计较、喜欢占便宜的负面印象。

客家人会被集火攻击也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客家族群占台湾总人口的16%,是第二大族群。因此在嘲讽客家人的时候。比较不容易触发歧视弱势的敏感神经,其次是媒体的推波助澜。

几十年前台湾流行的谈话性节目,经常请一些过气的客家艺人来谈论自己或者家人各种骇人听闻的小气、节俭事迹。再配合主持人与其他嘉宾的一搭一唱,假装吃惊实为嘲讽。过气的客家艺人成为了商业媒体的棋子,也伤害了自己族群的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