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1年浙江高考作文二类标卷升格示例
2022-06-20 | 阅:  转:  |  分享 
  
2021年浙江高考作文二类标卷升格示例平湖中学金中一、真题回放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
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
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二、命题解密这道高考作文题延续了浙江省往年的命题思路,关注人文主题,倡导
理性思辨。作文材料简洁直白,只提供了三种观点,却涉及五个关键词,即“得”与“失”,“终点”、“起点”与“过程”,意在引导考生要正确
看待人生的得与失,既要省察过去,也要关注现在,还要憧憬未来。这道作文题看似容易下笔,但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想把这五个关键词、三种观点
梳理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写好这篇作文,准确的立意是前提。这篇作文的立意是有层次的:首先要围绕“得”与“失”,厘清两者的关系;但
仅此还不算切题,还要在“得失终点论”“得失起点论”“得失过程论”中阐明自己的观点,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重点论述,也可以在对三种观点
的比较整合中表明自己的看法,显然后者的立意层次更高;而高明的立意,应该在对这三种观点的理性思辨中有所拓展、深化,从而启发读者,指明
人生方向。如视得失为终点,能总结过去,但失去了对前景的规划;如视得失为起点,有了对前景的规划却无法对过往作总结;如视得失为过程,则
既有对过往的反思,又有对当下的珍惜,更有对未来的憧憬。在构思与论述时,有层次地思辨是关键。你不要对这三种观点平均用力,泛泛而谈;也
不要就某一种观点从一个角度作平面的展开,最好列一个结构提纲,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如主张“得失起点论”,可与“得失终点论”作正反对比
;主张“得失过程论”,可以先指出“得失起点论”和“得失终点论”的不足,先驳后立。在具体论述时,不要光讲道理,要有具体的材料,如古今
中外的经典事例、名言警句等,最好要结合现实及你自己的得失体验,对这些观点作多角度的思辨。因为不同的主体,在不同语境下,对于得失的认
知是不一样的,如何评价、如何取舍,体现了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人生中的各种得失,这既是对我们语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也是对我们
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次心灵问答。希望各位考生能准确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写好这篇思考人生得失的大作文。三、审题误区偷换概念。对材料中的“
得失”的理解应有相对统一的内涵,一般指人生过程中的“所得”与“所失”,如“成败”“利弊”等等,而不能随意转换,不能等同于“舍得”“
是非”“优劣”等等。因为“得失”一般是在主客观作用下产生的结果,而“舍得”是主观选择下的结果。偏题离题。材料中的“五个关键词”和“
三个观点”可能会干扰考生的立意,如果只谈人生的“得”与“失”,或只关注人生的“起点”、“过程”与“终点”都属偏题,甚至离题。文体不
当。作文要求“明确文体”,可以写论述类文体或作叙述类文体。但是有的考生的文体意识淡薄,如既列举了他人的事例,也叙写自己的人生体验,
变成既不像论述类文体,也不像叙述类文体的杂交文体。四、升格示例原作亮相心中远方,脚在路上(标题有歧义)①就像卡尔·罗杰斯所描述的那
样,“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我们的生活是动态的,我们的得失也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
程,我们在得失中成长,生命不息,成长不止。(首段提出的论点与下文的论述不符。)②有的人把得当成是终点,何其荒谬!当我们把得当成终
点,我们就可能会躺在已有成就的蜜罐中,不再进取。诚如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的那样,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的沉溺于温柔
之乡,就会削弱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为此,伊坂幸太郎在《余生皆假期》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已经走过的路,只要时不时回顾一下就可以
了。这说明适当的放松与庆祝是无可非议,但我们也要把握好度。③而我们把失看作终点,那就更可怕了。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一些小失误而对
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否定自己。而以这种失来为自己的人生做结,无非是将自己推入万丈深渊,最终陷入克里斯朵夫所言的对立面:“生命静止不动
任凭我们估计无为。”(②③两段的首句作为分论点的表达太绝对,不留余地,可先肯定再指出不足。)④所以,我们应该把得和失看成是起
点。把得看成起点,要求我们在得的时候不骄傲,就像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的那样,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到达了生活的平凡。不论我
们得到了什么样的成就,都只是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可能会掀起一些小波浪,但你始终要明白,生活终将归于平静。(④引用毛姆的话不
能证明本段的论点。)⑤把失看成起点,在失败时不气馁,受挫折时决不放弃。记得珍妮特·温特森所说,宇宙自身是一个广大无边的记忆系统。
如果你回头看,你就会发现这世界在不断的开始。这种归零的心态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实践起来却有一定难度,可我们依然要有这种重新开始
的勇气。这一点,保罗·柯艾略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这样说道,没有一颗心会因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
来帮忙。(材料与观点不匹配。“失”本身是一种“零”,因此“归零”心态不是我们面对“失”所要提倡的。还有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是“把
得失当作过程”,此处论述却变成了“把得失当作起点”。且④⑤两段只是在一个角度上论述,论述不够充分。)⑥而在我们漫长的人生过程中,我
们总是不断地得到与失去,周而复始,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从这个角度上看,得与失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过程。我们在经历得与失的过程中,
不断反思,不断成长。余秀华在《荒漠》中说得意味深长,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日落。愿我们将得失看成人生路上的新起点
,心中有远方,路在脚下延伸。(结尾不够干脆有力。)升格作文在得失过程中成长①就像卡尔·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
,而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得失是人生的常事,有人把得失看作终点和起点,我则把得失看作一个循环上升的过
程,在循环得失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成长。②把得失看作终点,无可厚非。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就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的“三不
朽”来追求。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一旦功成名就,容易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明末起义将领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以为大功告成,陶醉在胜利的
蜜罐中,最终被迅速崛起的清军所败。著名作家路遥在一篇文章中说,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削弱重新投入风暴
的勇气和力量。诚哉斯言!③把得失看作终点不可取,那么把得失看作起点,结局又会怎么呢?有的人站在他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但把祖宗的基业
挥霍一空,最终败家亡身的事例也大有人在;历史上寒门弟子立志成长的事例为数不少,可是碌碌无为的更是数不胜数。成才成功的主要因素不在于
起点处的或得或失,而是事在人为。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在物质丰盈的时代,
有的人满足于眼前的苟且,而有的人却不忘初心,向着诗和远方,砥砺前行。④其实,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中,总会收获一个又一个“得”,同时也会
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失”,两者常常是如影随形的。得与失是我们人生这首交响乐中的主旋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人生过程的得与失。每次考试
,考好了不要忘乎所以,能在“得”中发现“失”,方为明智;考砸了不要以为无可救药,如能从“失”中查漏补缺,也是有“得”。要知道学无止
境,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在保罗·柯艾略的小说《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寻宝经历象征了我们的人生之路。他放弃羊群,去追
求梦中的宝藏。旅途中,他历经艰辛,屡遭险境,却在贵人的相助下化险为夷,最后获得宝藏和爱情。小说启发读者,要得到宝藏,必须经历磨难。
而在这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中,人获得了自我认知,实现了自我价值。⑤余秀华在《荒漠》诗写道: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
数次日落。是的,每一次落日,都孕育着新生;而人生每一次得失之后,都将有一个新的自我要诞生。五、对比讲评1.观点要前后一致。原作首段
提出的观点与论述的观点有出入,首段的引文与论述都将“得失”看作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但是中间论证部分,在②③两段指出“得失终点
论”不足后,④⑤两段着重论述“得失起点论”,而结尾又回到“得失过程论”。还有原作的标题,表意也不明朗。根据原作首尾的表达意图以及论
述思路,升格文以“得失过程论”作为论点。在论述思路上,先指出“得失终点论”“得失起点论”的利弊,再着重论述“得失过程论”的意义以及
对我们的启示,即反思人生过程中的得失,可以促进我们的成长。因此标题改为“在得失过程中成长”。这样标题、首尾和中间的论述,观点保持一
致。2.论据要典型充分。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原作的论据以道理论据为主,几乎没有事实论据。全文共有八处名言警句,以作
家作品中的语言为主,数量不少,但是有些论据不够典型,如③段中伊坂幸太郎的话;有些文不对题,如④⑤段中毛姆及保罗·柯艾略的话。升格文
删除了一些不够典型、文不对题的论据,增加一些事实论据,如②段增加李自成成败的事例,③段增加了有关“得失起点论”的正反事例,④段增加
了保罗·柯艾略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同时调换了毛姆作品中的话。这样的增删,使论据相对典型,也使论述相对充分。3.论证要理性辩证。原作中有些判断显得简单粗暴,经不起推敲,如②③段的开头“有的人把得当成是终点,何其荒谬”“而我们把失看作终点,那就更可怕了”。高中生要具备理性思辨能力,就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升文对“得失终点论”“得失起点论”都进行了具体分析,肯定它们的作用,也指出其不足,并提出成才成功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把得失看作终点还是起点,而是事在人为。只有在得失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规划未来,人才能更快地成长,不断地前进。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