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二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五看一解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6-20 发布于山东
1.诗歌鉴赏题简答题答题技巧
2.例题剖析:高考链接:2022全国1全国高考甲卷2021新高考Ⅰ卷
3.练习题:2021年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Ⅱ卷
诗歌鉴赏题简答题答题技巧
1.一看诗歌题目,掌握诗歌内容和类别
2.二看诗歌作者,著名作家通过知人论世或不知名作家结合注释作者介绍加深理解诗歌
3.三看诗歌文本关键词汇,通过意象词汇和情感词汇把握诗歌情感
4.四看诗歌注释,或更准确解读诗歌,或更全面补充诗歌情感
5.五看选择题,一般为一个错误,其他三个选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
6.一解:选择题题项逐一比对,错误点往往是诗句翻译的细节,或者技巧的准确;简单题看清命题角度,结合五看过程作答。


例题剖析:
高考链接[2022·全国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A
五看:从题目可以看出,时间、地点、事件:人日、南山、相约。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信息,理解诗歌,人日执着寻春,人们相携而出祈福活动,所有人开始自己的工作。
解题:选择题:四个选项,A选项诗人形象命题,B选项人的活动和理解命题,C选项整体理解和评价,D选项手法评价命题。
仔细比对,发现.“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说法错误。
简答题:做人的道理命题,①珍惜美好,执着追求。作者对“无边春色”执着追寻,一个“苦”字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美好景色的执着追求。
②积极态度,重视劳动。“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怀有积极乐观态度,重视劳动生产的重要表现。
③遵守孝道,各安其所。“翁”“子”“孙”之问推行孝道友爱,其乐融融。“商”“贾”“农”各安其所,安守本业,自食其力。
④每天当成过节,每天都如此对待,执着美好、积极、劳作奔忙,人生可期。
高考链接[2022·全国高考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C
五看: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两首写鸟的咏物诗歌的对比阅读。结合诗句内容关键词汇和选项,可以更好理解诗歌的意思。
欧阳诗中的鸟鸣在自然山花中,比较笼中鸟多了“随意”和“自在”,其实是自由。文诗的鸟虽在笼中,但在诗人办完公事,散尽众人后,独自清幽之时,听几声鸟鸣,仿佛置身山林之中。
解题:选择题:四个选项,A选项题目和诗歌分类角度对比分析, B选项从鸟的形象对比阅读,C选项从鸟的鸣叫声对比阅读,D选项从诗歌摹写自然的角度对比。
仔细比对,发现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
简答题: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命题,咏物诗歌,必然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高考链接[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B
五看:从题目寄江州白司马可以看出,这是杨巨源写给白居易的一首诗歌。结合诗句内容关键词汇、注释和选项,可以更好理解诗歌的意思。
诗人问询朋友的情况,运用想象、虚写、比喻的艺术技巧呈现出友人贬谪之地江州的自然风光,诗人个人主观上极言江州景物之美,希望自然风光能宽慰友人贬谪的苦闷。在岁晏时刻题诗给你,想象着你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最后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
解题:选择题:四个选项,A选项内容推断分析,B选项典故理解,C选项诗句理解,D选项诗句理解。
仔细比对,发现B一衣带水,指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河水相隔,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诗中的“滋浦曾闻似衣带”,只是说湓水像衣带一样长而狭窄,属于景物描写,并无“天涯若比邻”之意,因此该选项错误。
简答题: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



典型练习
高考链接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6.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16.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高考链接2021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
D.“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6.这首词的语言特明,请简要分析。(6分)
15.D项词末两句是说那里的虾鳅任你饱餐,我当看你乘风归来。“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字是“任凭”的意思,可依据教材李密《陈情表》一文中“听臣微志”的“听任,允许”之意,而选项误解成“听觉”,所以D项手法分析有误
16.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清新明快,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统一。②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第二人称“汝”“君”称之,以“来”字呼之,词人好似抚摸着白鹭说着悄悄话,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③使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虾跳鳅舞”,写出了远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与“溪里鱼儿堪数”形成对比。词人将笔下的山水湖泊、鱼虫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高考链接[2021新高考Ⅱ卷]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解析]“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
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故选C
16.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