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林顺 开开心心上小学 读后感
2022-06-20 | 阅:  转:  |  分享 
  
一本上小学手册

——《开开心心上小学》读后感

缙云县新建小学林顺

先前,茹老师来我县上课,我走进了她的课堂……

后来,我去了城南小学,我走进了她负责的学校……

现在,我看着《开开心心上小学》,走进了她的班级……

可信的阅读建议

深知阅读的重要性。每次家长会我都会讲到这一点,可是当家长问我读什么书时,我也仅仅只能说出那么三四本。自己心里也满是疑问:推荐哪些书好呢?每次看到孩子对漫画手不释卷时,心里的疑惑更盛:哪些书是孩子们喜欢的呢?这个时候,往往会求助于网络。知道了一些,但是,好像看来看去都是那几本。

当看到茹老师推荐的三十多本绘本,着实吃了一惊:很多还没有给自己的女儿读过。而且,茹老师不仅仅是停留在读故事这样的层面,更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故事为教育所用。

茹老师的书目来自哪里呢?

我在茹老师的书里找到了答案:在第十三学日,她讲到“我用两年的时间为他们讲述了不下三百本经典绘本”;在其他的学日里,我看到她常提到很多教育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著作;在第二十三学日,我还看到了她提及自己阅读的《旁观者》,这是一本社会管理方面的书籍。

滕老师在“阅读与师生发展”论坛上提出:“自己不阅读,不指导儿童阅读的语文老师是不合格的语文老师;自己喜欢阅读,善于指导儿童阅读的语文老师是优秀的语文老师。”假如,我们像茹老师一样,能广泛的阅读各类经典,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海量阅读,何愁找不到推荐的“好”书目呢?

而且,为了养成孩子的阅读习惯,茹老师与家长沟通做得也很好:通过多种方式,告诉家长如何选书,如何共读,如何养成习惯;强调兴趣的重要,强调“听”读的重要……

因此,我想说:有理由相信茹老师的阅读建议是完全可信的!

可亲的教育求索

在家也好,在校也好,我们往往陷于孩子教育的泥潭。看了茹老师的教育故事,更深知教育儿童是一门很有技术含量的活。

游戏,游戏,从游戏开始。书稿的第一日就特别强调,对于一年级孩子“静”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如何在一年级从第一堂课开始,养成孩子良好的“静”的习惯。正如书稿所说,“静”有两种:迫于压力、害怕、惩罚的安静;源于自主主动思考的安静。我们需要的是外力约定俗成的秩序,还是需要发自内心的静心的思考?答案显而易见。可是,显而易见,像认真听、严禁跑等等课不是学生喜欢的课程,我们惯常的做法是极力要求,甚至不惜大声责骂。那么茹老师如何做到让孩子们感兴趣,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乐意的呢?

比如,保持安静,将自己想象成一块石头;排路队将之设计为“捉虫”游戏。对于这些学校常规,我们往往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一种冷冰冰的制度,是一种无条件的约束。如何让孩子们接受、认同呢?茹老师很智慧地将之拟人化,这样学生就极其有兴趣接受了。让习惯有了种种的有趣。

茹老师清楚的知道:低段的年龄,思维是形象化的,还沉浸在种种幻想与童话的世界里,因此,游戏游戏就是他们的课程,那是他们的世界。

“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走。安静也好,排队也好,课前准备也好。茹老师并不是站在讲台上,下达命令,要求一步到位。而是将要养成的习惯视为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将这个大目标细化,在细化的基础上分步进行,彰显着有序、易达成。这样小步子“循序渐进”的办法茹老师不仅用在了平时习惯的养成中更体现在他的教学当中,比如,眼、耳、口三步教学法分步强化去尾音;分步养成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低段的孩子,控制力、元认知还是初始阶段,因此让他们完成一个目标一蹴而就,是不切实际的,。他们适合目标小、时间短、易完成的任务。

尊重,尊重,让孩子自己来。其实,孩子们只是接受他们乐意的感兴趣的事物,对于很多约定俗成的条条款款往往格格不入,甚至是逆反。所以我们往往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刚刚老师禁止的,学生马上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看到第五日,再次领略到了茹老师的智慧。对于安全教育,不是告诉学生要禁止干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需要禁止什么。这样做的区别别在于:前者是一种强加说教,后者是一种自主思考;前者是强行灌输,后者是学习判断。如此,前者被动,后者主动。

再如,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想培养孩子的独立,却总是不自然地自己出手。就像放风筝一样,总是牵着一根线。茹老师的观点:尊重孩子,自主选择,承担责任;面对事实,只作陈述,不作品评;照顾情绪,绝不退让,循序渐进。从中可以看出,首先完全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尊重自主,以激发主动性;其次考虑到孩子的心智,并无坚持之心,因此要让孩子体会到自主选择的后果,以此引导孩子学会慎重选择,选了就要做,就得承担责任;最后家长要有耐心,教育不是一天连天的事情。这样教育孩子,何愁长不大。

又如,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最普遍的做法,总是帮助孩子决定,而且总是以自己成人的角度试图介入孩子问题的解决,而且总是期盼教师也介入其中。这样的后果是孩子完全没有了独立的意识,相反有的是依赖。甚至,父母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孩子交往中的不足,尤其是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让孩子自己来,否则于问题的解决毫无益处。茹老师如是说。

生气,惩罚,慎用慎用。茹老师并不虚伪,她认为教育者有生气的权力。永远不生气的圣人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而且,生气也是必要的,没有生气,很多时候不能让孩子感受到何为“过分”。但是,生气使用不当将会适得其反,茹老师引用了吉诺特的方法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