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籍宰相李愚与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刘玉文) 【李愚画像】 李愚(866-935),名晏平,字子晦,唐渤海无棣(今山东无棣县)人,唐昭宗天复元年(901),考中进士,授河南府参军。李愚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刚直不阿,清廉自守,累官至后唐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兼兵部尚书,监修国史。清泰二年(935)十月,病故。李愚为唐末五代时期名臣,《旧五代史》有传。李愚一生建树颇多,但最突出的贡献时首倡采用雕版经典书籍,开创了经书雕版印刷经书之先河。 李愚在在担任宰相期间,与同僚冯道一起奏请唐明宗雕版印刷《九经》,得到朝廷准许。《李愚墓志铭》记载:“长兴二(931年)春,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遂奏取《石经》本,命通儒并注校勘,尽除讹舛,靡不精详。仍命工人雕诸印板,非唯广其儒道,实亦迈彼前修。”《旧五代史·冯道传》记载:“时以诸经舛缪,(冯道)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西京郑覃所刻石经雕为印版,遍布天下,后进頼之。”元代王祯(1271-1368)《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也记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雕版印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雕版的初始形态可追溯到先秦的印章。随着纸、墨的出现,把印章与墨拓石碑结合出现了雕版印刷的雏形。《后汉书·张俭传》记载: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张俭遭受宦官诬告,被逼逃避难,朝廷下令“刊章讨捕”,这里所谓的“刊章”应该是印章的扩大版的刻板印刷的“布告”。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下诏崇佛,诏书中有“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梓行”过《女则》,雕撰、梓行,就是雕版。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有《大隋求陀罗尼经》,唐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等。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有“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记述,“模勒”就是雕版。隋唐时民间印刷佛经、佛像、历书多,但没有印刷儒家经典图书的记载。 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丛谈》中说:“雕木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概括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史。这里所说的“扩于五代”,即指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九月,李愚与冯道奏请依《石经》文字采用雕版刊印《监本九经》的史实,所谓“监本”就是由国家最高文化机构“国子监”出版的标准版本,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九经》即指:《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等九种儒家经典。唐明宗同时下诏,指派以李愚为首的五名儒家学士详加校勘。雕印儒经工作。从长兴三年(932年)开始,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才全部完成,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共印经书十二部。除《九经》之外,还包括《论语》、《孝经》、《尔雅》,同时还刻印了《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两部字书。至此,这一历史上最早的、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印刷工程,胜利完成了,并对后来的印刷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位受李愚委派的田敏,在这历四朝、二十多年校刻九经过程中,终始其事,难能可贵。他向后周太祖皇帝进献印板时,奏曰:“臣等长兴三年校印九经书籍,经注繁多,年代殊邈,传写秕缪,渐失根底,臣等官守胶庠,职司校定,务求援据,上备雕刻,幸遇圣朝,克终其事,播文德于有截,传世教以无穷,谨具陈述。”言辞恳切感人。由于国子监师生的认真努力和众多镌刻、印刷、装帧工匠的艰辛劳动,在国家大力支持之下,终于大功告成。当然值得庆幸。《九经》刻版告成之后不久,国子监又于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将唐陆德明撰《经典释文》校勘刻印了。这是一步解释九经音义的工具书,使九经更为配套。 【《李愚墓志铭》中关于“雕诸印版”的记载】 自此之后,印刷的版本,既可以达到统一定本的目的,更便于快速地大量提供复本,供社会需用,对于古代学术的繁荣发展,文化教育的普及图书文献的保存与流传,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愚首倡雕版印刷经典书籍,使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从此产生了政府刻书事业,而且国子监刻书是政府刻书的主体,标志着中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不朽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