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下讨好型人格的面具,学着做真实的自己,任性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

 Scarlett32vjeh 2022-06-21 发布于四川

最近读到一本书《强势》,作者是曼纽尔 · J · 史密斯是世界级的心理学大师、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

在书中,

他为我们剖析了,为什么我们不够强势?

首先,很多人对强势的看法不是很正面的。

一个强势的人可能就会被认为不好相处,不通情达理,甚至会被认为是蛮不讲理。

根本的原因是习惯性地迎合甚至讨好别人,我们缺乏对自己情绪的照顾,缺乏坚持自己原则的勇气。

什么人会让我们不够强势?

在书中,作者将我们会面对的人分作两部分:一种是不会对我们生活造成太大影响的陌生人,比如推销员、客服等等,在他们面前坚持自己的要求,或者拒绝他们的要求,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可以做到强势的。

因为,在他们面前强势,并不会因为他们对我们这个人的看法,而影响到我们。

但第二种人,就不一样了。

比如公司上司的看法,你不敢不在意吧?比如父母面对你的强势,他们的反应,你不敢不理会吧?拒绝朋友时,你应该不会不考虑他怎么想吧?......

这些都是在我们生活中,会对我们造成一定影响的人。

很多人在外面可以很强势,但回家就立刻变得怂了。或者,一些女生,明明不喜欢男友提出的一些要求,但因为两人相爱,就不想让对方失望,结果让自己很委屈。

面对自己这样的弱势,很多人也会暗自生自己的气,怎么自己就没办法说NO呢?

最近我在听周小宽老师的心理疗愈50讲的时候,她就把这种情况叫做不会照顾自己的情绪。

01

 原生家庭教出的弱势性格 

不敢强势,有这种心态的人,不是弱了一时半会儿的。

作家蒋方舟,就说她从小就是讨好型人格的人,小时候就会讨大人开心,后来和男友吵架,每次赔礼道歉的人总是她自己,她也坦言这种讨好型人格让自己有时觉得很卑微。但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没有这个名词的,这是她文学化的说法。


首先,我们要澄清,讨好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心态,因为我们是社会人,不可能说完全放飞自我,一点都不在意别人的感受。只有当过分讨好时,才会给我们造成困扰。

与之相对应的一个性格,也是一个不怎么好听的词——任性

在我们小时候,我们大概多多少少都会被父母教导说:“要听话!”“不能太任性哦!”

不听话和任性,是要被惩罚或付出代价,这种惩罚或惩罚的威胁长期影响孩子,这个孩子要么会变得很压抑,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要么就会很叛逆。

而很多弱势的人,就是这样长期压抑自己情绪后,形成他们做事先照顾别人情绪的性格。

周小宽老师分享过一个案例,是一位姑娘,在北京工作,家里父母就很想她回去,为了让她回去,在家里给她买房,帮她安排工作,帮她找对象......总之就是各种妥帖。

面对父母的这种举动,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遇到过,包括我自己哈!

这时候,很多人内心的那套奖惩机制就会发挥作用。因为他如果拒绝父母的要求,就意味着自己在辜负父母的好意。这对我们这个长期以孝道为价值观的中国社会来说,还是很有压力的。

所以,有很多父母在孩子独立以后,会有这种感觉,或许跟孩子说这种话:“你现在长大了,翅膀硬了,我的话也不听了。”

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就是说:你是一个坏小孩!你不是一个孝子!

周小宽老师还分享了一个极端的案例:

S小姐,33岁了还没结婚,从她28岁起,她母亲就不断地催婚,经常跟她说一些让她倍感压力的话,比如:你让我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就因为你现在还单身;我把你养这么大,付出那么多,为什么你就不能在结婚这件事上,跟别人一样呢?

到后来,S小姐的妈妈甚至这样跟她说,要不你就先结个婚,哪怕后来离了也没关系。

终于,S小姐妥协了,赶在33岁以前,把自己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怎么爱的男人。然后她坦言说,我这个婚就是为我妈结的,现在我终于可以放下我内心多年的内疚感了。

为什么会内疚?

内疚是很多弱势人常常会出现的一种情绪。

在父母不断的念叨中,我们的价值观被对方同化,在心理学上叫“投射性认同”。

因为我们认同对方说的话是对的,我们觉得自己错了,或者我们认为自己的行为确实伤害到了对方,所以我们才会感到内疚。

而很多时候,对方会把自己摆在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上,来让我们内疚。很多时候为了平复对方的情绪,我们就只能退让底线,放弃原则。

如果不想继续下去,我们该怎么办呢?

那就是不要去认同对方投射过来的价值观。我们没有必要,让对方事事都满意,也没有义务,让她每天都快乐,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很大逆不道啊?

但我们已经不是活在传统价值观的社会里了,我们需要有勇气去对抗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剧本安排,即使是父母,我们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02

 为什么要讨好? 

有人说,我想讨好的人不是我父母,而是其他人,那该怎么办?

那我们需要了解一点,所有的讨好,一定是有目的的。

这时,我们需要问问自己,自己想要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

周小宽老师在她的课程中,讲了这么一个案例:这是一个住在上海的来访者,都知道上海这个大都市,有多理由去那里了。每次有朋友来,他都会去陪别人,帮别人安排住宿和餐厅、游玩路线等等,把自己搞的很累。

他这样细心周到,为了让朋友感到快乐。但他可能没有意识到一点,他们也是用讨好来控制对方的情绪,让对方感到很愉快。比如朋友说他这个人很够意思,品味很好,安排的住宿很舒服......

这样行为的背后,是希望他被朋友认可,他想要朋友给他的评价是正面的。

这样的人活得累,那很多时候要怪自己。

因为他们是追求零差评的人,就像一些淘宝卖家,如果你给了他差评,他会很不开心,用尽各种手段,让你改评价。只是他们用讨好别人的方式去让别人给五星评价。

所以,这类型的弱势人群,需要改变让自己快乐的寻求点,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03

 为什么害怕冲突? 

还有人是害怕冲突,怕跟别人吵架。

诚然吵架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不会是一件愉快的事。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人跟人之间有冲突,是很正常的。

因为我们不是同一个模子做出来的,我们每个人之间存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差异。有差异就会有冲突。

很多人害怕冲突,遇到事情不敢怼回去,这也很可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比如,家中父母很强势,没有小孩说话的份。

比如在著名作家卡夫卡《致父亲》中,他就说道:只要是他父亲不认同的事,就不允许别人讨论,甚至不准提起。父亲“早早就禁止我说话了,你警告我“不要顶嘴,”一边说一边举起手,这些都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父亲虽然能干,却也只是让全家勉强糊口度日。生活上的艰辛和困苦使父亲变得异常的粗暴和专横。卡夫卡就是在父亲粗暴的辱骂和咆哮般的叫喊中长大成人的。从他记事那天起,卡夫卡整天像只惊魂未定的小动物,在父亲的阴影下小心翼翼的活着。

在这样压抑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卡夫卡,在性格上也是十分封闭、羞怯甚至懦弱,他没有主见,办事犹豫,两次恋爱,两次定婚,最后又两次解除婚约。一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他仍然孑然一身。

这样不敢表达自己意见的孩子,怎么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跟人吵架呢?遇到冲突,他们往往是息事宁人,让自己吃亏的。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来看是他跟原生家庭有共生关系未分化

周小宽老师就说她一位来访者,就是在因为跟母亲的共生关系,长大后,不敢跟人发生冲突,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别人将他的车蹭到,他也没办法跟别人谈理赔。

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在熟人关系中,会是怎样的卑微?

想这种情况,如果明白自己的症结在哪里,就需要为自己建立起保护墙,明确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原则性的底线当别人触及到自己的原则时,就应该要奋起反抗。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不一致”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有人是大灰狼,天生有一股强势的捕杀本性,还有人是小白兔,比较温和柔顺,如果你恰好是小白兔,那也需要保护自己不被吃掉呀!为自己建一个安全的房子,或者你在必要的时候要发起攻击来保护自己,有句俗话:“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不是吗?

回到开头,我们说与讨好相对立的一个性格是任性。当我们身边有这样过分委屈自己讨好他人的朋友,或者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其实是可以鼓励他们任性一点的。

而且也完全不用担心,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他们长期的习惯,不会让他们不懂分寸。

而一个适度任性的人,其实是活得更真实的人,因为我们必须说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出自己的喜好憎恶,我们才会让别人了解自己。

否则,别人只会看到我们带着一副微笑的面具,而看不到面具下,我们早已泪流满面。

今天我分享的很多案例和部分观点,来自周小宽老师的《心理疗愈50讲:缓解焦虑、抑郁和压力 》

如果在心理咨询师中,有一个人专业而温柔,那一定是周小宽。

她的声音有种魔力,每一位来访者都主动卸下伪装,向她倾诉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不解——有焦虑,有疲惫,有迷茫,是各种成年人难以承受的情绪之重。是失去目标、失去动力、失去控制的生活。

周小宽温柔,但也刀刀见血。

多年心理咨询经验,1700万粉丝心理学平台高赞TOP3的作者。

她向你揭示焦虑背后的真相,如剥洋葱般,直达你内心深处被层层掩盖的创伤。

著名心理学家,胡胜之老师说她有一种天赋,一句平淡无奇的话,经周小宽老师讲出来就有一股温暖而又接纳的力量

周小宽老师的粉丝中,有84%是女性,她也特别关注原生家庭疗愈和女性自我成长。

我常常把周小宽老师的课,当成睡前的安神曲,听着周小宽老师温柔而又治愈的声音,感觉一天可以放松地下来,安然入睡了。

这不仅是一门课,而是一个让成年人彻底放下压力、认识自己的心理成长班。

2018年,国家卫健委预估,全国有2.43亿人存在压抑等精神障碍;1.9亿人需要心理干预治疗,但真正获得协助的人数不到300万人。

更多人,要么是不觉得自己有情绪与心理问题,要么是认为扛一扛就能过去。

然而,成年人焦虑的根源,是我们始终无法摆脱「为别人而活」的陷阱。

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你一直在逼自己做到「最好」,逼自己让所有人满意。

50个真实故事,还原100个生活场景。周小宽带你走出误区,做一个心理能量高的独立个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