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春秋时期 天子丧威 烽火四起 战火连天 “五霸”政治格局形成 吴越崛起纵横江淮 纵观春秋二百九十多年历史,天子倒霉了,诸侯起来;诸侯倒霉了,卿大夫起来;卿大夫倒霉了,陪臣也竟然起来杀戮君主,操纵国政。整个社会风雷激荡,烽火四起,战火连天。国家的兴衰,政权的更迭,一个个霸主的登场与下台,如同走马灯一样,令人头晕目眩。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下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春秋中期以后,“春秋五霸”(齐、晋、秦、楚、宋)政治格局形成。从四方是维的郑庄公历经三代略成“小霸”却因内乱而转衰落开始,到“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中原的齐桓公和以“春秋大义”列霸的宋襄公,接着是以“韬光养晦,后发制人,王赐弓箭,会盟天下”制霸中原的晋文公及续霸的晋襄公与晋景公和独霸中原的晋悼公,再到“称霸西戎”千里“王赐金鼓”的秦穆公和“一鸣惊人,北上争霸,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以及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争霸中原的吴王夫差、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其中,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实至名归,史称“齐桓晋文”。秦、楚两国虽不被中原国家因当时文化价值偏见而敬重,但秦穆公是有周王室“贺赐金鼓”认可的霸主;而楚国虽曾有“僭越称王劣迹”不被周王室看好,但公允地说,楚庄王不论才干、功绩还是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都十分显著,因此,也被史籍宽泛认可。宋襄公虽有霸名却无称霸绝对实力,但符合春秋时代“遵循周礼,胜之要武”的价值理念。而勾践灭吴已然不能算是春秋争霸,而是战国兼并。春秋吴越“纵横江淮”比较准确。不管怎么说,如果把这十二个人串联起来,就可阅览整个春秋时代。因为他们共同见证了春秋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67 “汉阳诸姬”之首随国 不解之缘 其历史就是一部随楚关系史 随国,是西周初在湖北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故地在今湖北省随州等地区,曾为国姓。曾侯始祖为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立国之初的随国,是西周王朝为巩固对南方疆域的控制,同时也为了夺取战略物资“铜”和保护南征通道,就把一些姬姓兄弟叔侄和立有战功的异姓贵族从山西、陕西移封到淮水上游和汉水中游地带,建立起随、唐、蔡、应、息等数十个诸侯国,组成一个庞大的姬姓封国集团,史称“汉阳诸姬”。姬姓国封邑宽广,大致以随枣走廊为中心,北抵新野,东邻应山,南及京山,西近襄樊。它们都是临河高地,据险而守,由村寨、贵族坞垒、都城组成梯次布局。它们互为犄角之势,负责监视并阻断荆楚和淮夷、于越结盟,以拱卫周疆。作为“汉阳诸姬”之首的随国,更是抵御楚国东进北伐、问鼎中原的前沿堡垒,也是楚国东进的主要障碍。由此,楚、随便结下“不解之缘”。说楚必谈随。春秋初期,两国多有攻伐,互有胜负,订有盟约。当时随国有著名大夫季梁,他对随楚关系格局影响重大,辅佐随侯期间,提出“夫民,神之主也”即民为主宰的无神论的唯物主义思想。《春秋左传》中有一篇著名的文言文《季梁谏追楚师》。反映了春秋时代对于民和神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进步主张:民是主体,神是附属。好的君主须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然后再去致力于祭祀神一类的事,即“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论述应该以民为主,神为附。在谈到神的地方都是从民着眼,所以说服力强,能使“随侯惧而修政”。进而又提出“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政治主张以及“避实击虚”(成语典故源出于此衍生,史上有称孙子是他徒孙的说法,说《孙子兵法“计”》中“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略思想,是受季梁启迪而来)的军事策略,使随国成为“汉东大国,随为大”,三次征伐的楚国皆“结盟而还”。可惜当时的随侯对季梁的诸多治国方略始纳后弃,致使四面树敌,前690年在与强楚青林山一役中丧国辱邦,季梁郁郁而终。正因为当时随国有季梁,楚国绕开随国锋芒,转而攻占随的周边小国,迫使随国逐步向随枣走廊腹地退让收缩,择地迁都。春秋中期,楚势更为强盛,而随国国势衰落。春秋中期以后,“五霸”政治格局形成,楚已完全控制了随的周边邻国,完成了对随枣走廊的战略包围。随国亦由最初的抵楚抗楚转为亲楚附楚,成为楚的战略同盟。所以在公元前506年,当吴、蔡、唐联军攻入楚国,楚昭王避难于随,随人不仅保护了楚王,还配合秦军助其还都。春秋末年,“汉阳诸姬”皆灭,唯随国独存。到战国初期,大国一统的趋势终究不能逃避,约在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随国终被楚国所灭,消失在历史的版图中。后世考古发现,一说随国可能就是曾国。而历史文献则不一致。是曾是缯或是鄫,曾、随同为“汉阳诸姬”,莫衷一是。
68 立国祭祖 鄀国盗牛 苞茅缩酒 筚路蓝缕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止戈为武 楚国称霸天下 商朝末年,楚人由其首领鬻熊率领,西行投奔了周文王,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为此,熊丽(鬻熊之子)又率族人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曾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成王此时有意要举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熊绎(鬻熊曾孙)受封为子爵,为楚君,赐田地,姓芈氏,居丹阳,这便是周朝楚国的来历。就这样,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始建国。史称“鄀国盗牛”,又称“楚人偷牛”。故事就发生在周朝初期,楚爵封建国时。楚虽建了一个占卜祭祀的宗庙房子,但没有可以用来祭祀的贡品。穷啊,没办法就偷偷到邻近的鄀国去盗了一头还没长角儿的小牛,又怕鄀国小牛的主人找来,连夜宰杀后来祭祀祖先。由此楚人在夜里祭祀习俗延续至今。后来周王听说后,也觉得楚人确实条件艰苦,为优待楚人,允准楚人上缴的贡品仅是当地廉价的茅草。用这种茅草来过滤酒浆,以祭祀祖先。这就是典故“苞茅缩酒”的源由。熊绎在位时期,发展生产,扩大疆土,乘柴车、穿破衣以开辟荆山(“筚路蓝缕”成语典故出处),跋山涉水向周天子进贡,并与齐、鲁等国国君辅佐周康王。经过熊绎至熊渠数代君主的努力,大肆扫荡周围蛮夷及“汉阳诸姬”,使楚国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弹丸之地”方圆仅有五十里的小国发展成雄居南方的泱泱大国。崛起的楚国,受到周王室歧视和抑制。西周中期,因不服停贡,招致周王多次讨伐。周、楚关系由亲睦转为时而听令时而对抗。周恒王时,熊通不满爵小,以其先祖鬻熊子事文王 ,通过“汉阳诸姬”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级的爵位。遭拒后在前704年曾一度僭越称王。西周末期,楚开始向北扩张,周宣王命元老重臣方叔为将,再次伐楚。史称“方叔伐楚”,使楚屈服。春秋早期,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时有大臣伍举说要让庄王猜谜: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庄王明白他的意思,就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一鸣惊人”成语典故源出于此衍生。其实,庄王并非不问国事,而是在默默地积聚能量,等待时机。从这之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朝政。当年就攻灭庸国,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开始争霸战争。第6年,打败宋国。第8年,以“勤王”名义又打败陆浑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典故源于此。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听后,知趣地便退兵了。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围郑国,迫郑降,晋国派兵救郑,两军于邲会战,晋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战后,潘党建议将晋军的尸体堆积在黄河边,筑成“京观”,用以彰显自己的武功(军功),但楚庄王认为,战争是为了平息祸乱,这就是为什么“武”这个字是由“止”和“戈”组成的。这便是成语“止戈为武”的由来。此后,陈、蔡、许、郑俱从楚。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确立了楚庄王在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史载,透过战事,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国。邲之战后,楚庄王称霸中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