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8年开始到2010年(世博会)到上海参观多次,每次都找机会到外滩逛一逛,上海外滩建筑群属于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4-220-V-22),属于民国时期最顶级的近代建筑群,可以说在全国同时期建筑群中首屈一指,也是我最喜欢的近代历史建筑。在我们访古的行程中,所见中国古建筑遗存从功能上分类几乎都是宗教和宗祠建筑,戏院之类的公共建筑很少,而几乎没有关系到民生的学校医院之类的公共建筑,不得不承认一个没有公共建筑的时期很微妙,不是因为我们祖先喜欢露天聚会,而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落后。我国早期公共建筑的出现就是在民国时期,上海外滩建筑群主要是办公楼和宾馆的功能,而其它地方除了各国使馆建筑及洋人别墅建筑之外,在把教堂之类的宗教建筑除外,在全国重要城市新建了一些大中学校建筑、大型医院建筑、剧院电影馆建筑、体育场馆建筑等关系民生的公共建筑,这些民国建筑最终成为我国现代公共建筑的鼻祖。 网上介绍,上海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在这段1500米的黄浦江江岸,分布有52栋老建筑,上海外滩建筑在结构和表现形式是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第一时期以两层、三层的砖石结构为主,建筑形式采用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或券柱式;第二时期的建筑类型表现出多元倾向,欧洲新古典主义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并行,出现了钢筋混凝土和五层以上的建筑结构;第三时期(1925—1937年),欧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传入,逐渐取代简化的仿古典主义和与商业化社会融合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十几层到二十几层的高层建筑迅速崛起,包括最新式的钢结构建筑,有些建筑的技术和材料优势让我们在40年内都无法超越。我只是比较纳闷,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仅仅选取了10栋建筑,而此后再没有其他老建筑补入其中,难道是上海文保部门要规避保护的条条框框,不愿意列入国保名单之内。 这些入选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的10栋建筑辨识度都比较高,属于上海外滩建筑群中出类拔萃的单体建筑,建筑物的辨识度是指外立面的独特性,很大程度决定建筑的高度和屋顶的形状。上海海关大楼的辨识度最高,曾经是上海某商品的标识,其实建筑物的名字是“江海关大楼”,一般都把“江”省略了,而其功用不仅承担了报时的功能(钟表),还是保留了传统的钟鼓楼功能,是上海滩的核心“钟楼”。另一个辨识度高的是具有“大圆顶”的汇丰银行大楼,有一个类似美国国会大厦的大圆顶,据说这个建筑的造价极高,汇丰银行大楼是恢复老名字,也是国保分项明细中的名字,最响亮的名字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现在是浦东发展银行大楼。一个建筑有不同时期的名字,这也是上海外滩建筑群在文章介绍中容易混淆的原因。在有一个辨识度较高的是沙逊大厦和汇中饭店,也就是和平饭店大楼和和平饭店南楼,沙逊大厦有一个类似金字塔的屋顶,在外滩老照片中天际线中属于最高的建筑,超过汇丰银行和海关大楼,沙逊大厦就是一个傻大个头顶一个尖帽子,与其相邻又对街而相望的是汇中饭店,一个小矮子,别看个子小,和平饭店南楼又叫中央饭店,内置上海最早的载人电梯。上海人说,外滩每一个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机会一定顺着外白渡桥开始向南捋,把外滩建筑群过一遍,世界建筑业的顶级秀场名不虚传。 1、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1934年,大厦高76米,为早期高层钢结构住宅。一般老照片中外白渡桥(钢铁桥)的一侧高楼就是百老汇大厦,最响亮的名字是上海大厦,与外白渡桥是绝配。1950年母亲在上海(华东)海军工作,在外白渡桥留下几张照片,背景有百老汇大厦和俄罗斯领事馆。百老汇大厦位于苏州路20号,大厦占地面积5225平方米,建筑面积24596平方米,建筑结构为二十一层的双层钢架结构,平面呈 X 形,建筑顶层利用率高,没有花哨的尖顶造型,这是外滩建筑群中唯一没有外饰面装修的高层建筑,与现代高层建筑契合度高。 2、东方汇理银行大楼,1912年,大楼高21.6米,高3层,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面积约2200㎡,是一座带有巴洛克装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东方汇理银行位于中山东一路29号,建筑立面采用明显的三段式,中段立柱采用爱奥尼克柱式,内部居中设置楼梯,顶部设天栅,为当时银行建筑中的通用形式。初建时为法商东方汇理银行上海分行,现为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办公大楼。该楼平均层高达7米以上,成为外滩建筑中的平均层高之首。 3、怡和洋行大楼,1922年,原高度23米,高度已改变,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00平方米,位于中山东一路27号,原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横、竖方向均作三段式划分,大楼一、二层为一段,用花岗石垒砌,大门和双侧窗框都用罗马半圆拱券石拱造型,正门上方有羊头浮雕装饰,显得庄重坚实,第三至五层又一段,有罗马科林斯柱式支撑,气魄雄伟,显示出浓郁的西欧古典色彩,第五层上方原有的平台和穹顶,1983年,拆除顶层穹顶加了两层,使大楼顶部的原有风格走样了。建筑现已加高至七层。1988年入国保,建筑得到保护,所以,总结来说,建筑外立面核心用科林斯柱装饰立面,外墙全部采用花岗石垒砌,基座和转角处粗石墙面表现出巴洛克风格,是上海最早采用石料做外墙建筑材料的实例。 4、中国银行大楼,1937年,高度76米(原设计高度140米),占地面积5075平方米,建筑面积32548平方米,平面长方形,可以说是早期的板楼。位于中山东一路23号,建筑按高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建筑十七层(原设计34层,地基50米深,被迫取消高度),采用框架式钢结构;西部建筑四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外墙用平整的金山石饰面,顶部采用平缓的尖锥形屋顶,上覆铜绿色琉璃瓦,檐部用石质斗拱装饰。这是外滩唯一的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高层建筑,也是外滩早期建筑中唯一的一座由中国建筑师参与设计的建筑。 5、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1928年,高度77米,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位于中山东一路20号,建筑平均十层(局部十三层),钢架结构,平面呈A字形,屋面为高19米的墨绿色金字塔铜顶,立面处理简洁,室内装饰精致,是当时外滩最豪华的高层建筑,有“远东第一楼”之称。所以在老照片中是外滩建筑群天际线上最高的建筑,辨识度高。建筑体量为3.6万平米,也是外滩建筑之冠。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 6、汇中饭店大楼,和平饭店(南楼),1906年,高30米,占地面积1687平方米,建筑面积11697平方米,砖石混合结构。位于中山东一路19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建筑高六层,底层以花岗岩砌筑,上部为清水砖墙,内置上海最早的载人电梯。 7、江海关大楼,1925年,高79.2米(主楼36米),占地面积为572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2680平方米,钢框架结构。大楼分东、西两部分,东部面对黄浦江,高11层,主体建筑为8层,上面有3层高的四面钟楼;西部直达四川中路,高5层,底层外墙用花岗石宽缝砌就,其他各层用金山石贴面。当年,海关钟楼以其79米的高度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国伦敦钟楼和俄罗斯莫斯科钟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3号,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其上部四层钟楼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正立面造型成为后世很多钟楼建筑的典范。 8、汇丰银行大楼,上海市政府大楼,现在是浦东发展银行大楼,1923年,主体高度约30米,穹窿顶高度约55米,占地面积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钢框架结构,为当时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大的单体建筑,建筑主体为五层,平面接近正方形,加上中部隆起的建筑为七层,地下室一层。半圆形的穹顶是罗马式穹窿顶,整座大楼横、竖三段的划分相当和谐,外形为仿古典的砖石结构,内部处理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室内装修极为考究,大厅内的柱子、护壁,地坪均用大理石贴面。表现出严谨而又典雅细腻的新古典古典主义风格,位于中山东一路10—12号,是上海近代标志性建筑。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属于外滩建筑群中的一哥地位,不可撼动。个人觉得如果建筑能独立出来,比如周围是草坪,这个建筑形象才有帝王之像,可惜淹没在外滩众多兄弟建筑中,埋没了气质。 9、上海总会大楼,现东风饭店,1911年,高度23.7米,占地1811平方米,建筑面积9280平方米,六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位于中山东一路3号,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该建筑为上海最早的钢筋水泥结构,也是上海首次采用片筏基础,是当时外滩最精美的建筑。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10、亚细亚大楼,1913年,高度约32米,占地1739平方米,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高8层(原7层后加盖一层),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爱奥尼克柱,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位于中山东一路1号,新古典主义建筑,同时融入巴洛克建筑风格。 通过上述资料发现,高度为30-40米的中层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当时的钢筋和混凝土都不是本地产品,是通过船运而来的,而超过50米以上高层建筑是钢结构,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外滩中最早的钢结构建筑的寿命接近100年,可以做为验证钢结构建筑极限寿命珍贵标本,不愧为民国时期高级建筑的博览会,最顶级的世界建筑艺术大秀场。 顺带加一个第四批国保单位,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