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3个社交思维,避免90%的社交碰壁,一定要提前教会孩子

 安傻者_哄垢 2022-06-23 发布于广东

晨晨妈最近有点烦恼:

一天下午,小广场里几个娃凑在一起玩奥特曼卡片。

3岁半的晨晨正是交朋友的时候,晨晨妈鼓励晨晨:“你去和他们说'我可以一起玩吗’?”

不说倒好,这一说,孩子开始往背后躲:“你去说!”

晨晨妈:“你怎么这么胆小!妈妈不能代替你交朋友。你去吧,胆子大点!”

孩子还往后缩,晨晨妈有点急了:“交朋友是你自己的事儿!快去!妈妈在后面跟着你!”

晨晨磨磨蹭蹭的走到人堆前,终于鼓足了勇气,小声说:“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

没成想,一个娃头也不抬回了一句:“不行!”

晨晨调头就跑,晨晨妈在后面追:“那个小朋友不是在说你,妈妈带你再去问问。”

晨晨一脸奔溃:“妈妈,我想回家了。”

晨晨妈那个心情啊,用她的话说:“又气又恨的”。

她气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像人家外向自来熟的孩子,到哪儿都能应对自如。

又忍不住偷偷地怪那个说“不行”的孩子,怎么不友好一点!

可归根结底,她还是恨自己,为什么要逼着孩子去交朋友,为什么要害他受打击。可又忍不住担心,孩子不会交朋友,自己也不能不管啊!

别急!因为咱有招解决。

1

“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有时候不好使

“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

这句话被很多家长奉为社交必备技能,认为孩子学会了这句话才是真正的跨出了社交第一步。

这句话没毛病,只是效果好不好还得分孩子。

一是得看别人家的孩子有没有社交技巧。

《妈妈他们欺负我》的作者迈克尔·汤普森博士曾写道:

有时候,父母们怀抱着良好的心愿,告诉孩子应该直接走到其他孩子身旁,询问“我能一起玩吗?”但我总是教孩子们不要这么说,因为这相当于明确地给了对方一个拒绝的机会。这种拒绝并非出于恶意,只是因为那些孩子自己也缺乏社交技巧。

孩子都有一个阶段,事事都喜欢说“不”,他可能并不抵触跟你家孩子玩,可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偏偏会习惯性就说“不”。

他根本就无意识,我们却被气得要死,你说这冤不冤!

二是得看自家孩子敢不敢说。

有些天生“社牛”的孩子,这句话手到擒来,很容易就能说出来,被拒绝了也不会往心里去。

可有些孩子就是不敢!

他不敢,我们就鼓励、甚至逼迫吗?千万别!

一则这样做会摧毁孩子对社交的渴盼,交朋友成了任务,成了不情不愿的事儿,而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二则这样做会破坏孩子内心的秩序感,让他不敢“想做什么”或者“不想做什么”。

万一被拒绝了,那更是天都要塌了!

2

一个原则三种思维,搞定社交进阶

“我们可以一起玩儿吗?我可以加入你们吗?”这样的打招呼方式太容易遭到拒绝了。

为了避免孩子受打击,有心的妈妈们赶紧把进阶版社交技巧教给孩子吧。

一个原则:低门槛靠近法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一起玩耍很少向对方郑重地介绍自己,也很少有“你好”“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想孩子融入小伙伴,我们不用逼着孩子非要说点什么,不如把栅栏降低:“你在旁边看看,他们在玩什么?”

不要小瞧“看一看”这个步骤,它对内向的孩子没难度,还有着神奇的效果。

孩子看一看,越走越近,被吸引了,他或者用身体语言,或者真的就会忍不住发问:“这个东西怎么玩的啊?”

对面的孩子被欣赏了、被肯定了,他最自然的反应就是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我给你讲讲……”两人立刻就交起朋友来了。

靠近了,双方还是没能建立起链接来,也没关系,孩子对当下情况有了足够的观察和了解,就可以使用下面三种思维方式了!

一、交换思维

肩膀上扛着一张嘴巴,过去就跟人家说,哎,我可以加入你们吗?

这样被拒绝的概率几乎是90%,但如果你是带着2、3个玩具去跟别人说,“哎,我这有小汽车,消防车,还有警车,你喜欢哪一个?我们一起玩儿吧”。

这样的成功概率,我亲测能达到80%以上。

这个方法,孩子很容易接受,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咱们当爸妈的别偷懒,出门的时候记得给孩子带上点“敲门砖”。

二、利他思维

在成人世界,利他也是利己,利他思维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根本。

对孩子来说,利他思维的根本是让他从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尝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做事情。

楼下俩孩子玩小汽车,一个人坐一个人推,小宝也想坐一会儿。

他才上手摸了一把,俩人立马说,这是我们的!

言外之意,非常明显了。我寻思着,走吧?人家俩人玩得好好的凭什么给你玩呢?

但小宝并不想走,他又站着看了一会儿,俩小朋友突然都想坐里面,谁也不不肯推了,小宝就主动上前,帮他们推车。

推完之后,莫名其妙又自然而然的,下一个就轮到了他坐。

有小朋友在踢球,大宝跑过去帮人捡球,捡了一次两次三次,就有小朋友主动把球踢到她脚下了。

古语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开口不骂送礼人”,当你主动帮助/协助别人的时候,很少会受到排斥。

父母总想着自己孩子别受委屈、别吃亏,但孩子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法则。

与其衡量得失,不如引导孩子思考“你想跟他们玩吗”,那就先想想:“他们需要什么帮助?”或者“你能帮助他做些什么?”

三、高价值展示

我们楼下经常有小孩儿玩捉迷藏,大宝突然想要加入,她会先观察一下,然后上去说:“哎,我知道咱们小区啊,有好几个秘密基地,藏起来,别人绝对找不着。”

小朋友们满脸吃惊“还有这种地方”?走,咱们瞧瞧去?

就叫做高价值展示。

在遵守群体既有规则和秩序的前提下,你提供出了更好的玩法,让大家玩得更开心,那来吧,欢迎你加入我们。

我带俩娃亲测,这三个规则非常有效能帮助孩子踢开“被拒绝”的顽石,分分钟成为社交小达人。

3

这两种情况,家长一定要果断插手

很多家长都有的一个观点:“交朋友是孩子的事,咱们得放手,有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

放手没错,只是下面这两种情况,家长该参与的时候必须果断参与。

当规则失效时

两个孩子看中同一个警车,一个说“我先拿的”,另一个也说“我先拿的”,游戏规则失效了,家长就任由孩子相互撕扯吗?

那友谊的小船肯定就翻了。

家长该出手的时候别往后缩。

“啊呀,这里撞车了!警察快来,救护车快来啊!”

家长跳出问题本身,把“二选一”的问题转化成有多个选择的问题。两个孩子一个警察小汽车,一个小救护车,两人不就又可以快乐玩耍了。

当孩子遭遇威胁式“毒友谊”时

这个问题,后台有不少人咨询类似的问题:

自家娃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她会把自己喜欢的玩具、零食都拿给朋友。她不想给,朋友就会说:“我再也不和你玩了”。自家娃不想给又不想失去朋友,该怎么办。

首先,孩子用物品甚至放弃自己的立场讨好对方,用这种方式换来的朋友是不对等的,这样的友谊也难以长久。

其次,如果孩子为了合群而把别人看的太重,不敢表达真正的想法,不敢拒绝别人,处处单方面为他人着想,很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这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

孩子对玩伴的需求强烈,害怕失去朋友,可以理解。

但家长很有必要告诉孩子: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彼此间快乐、自然、真心投入的交往。

教给孩子一句话:“你不要威胁我,你不跟我玩,我就去找别人玩”,让他及时远离毒友谊。

不要担心孩子会因此没有朋友,只要付出真心,真得就不愁朋友!

4

小朋友各玩各的,没毛病

最后提醒一下!

有些妈妈看到自家孩子就知道捣腾手里的玩具,也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就开始怀疑自家孩子是不是有点“独”,或者是不是缺少交际技能。

明尼苏达大学米尔德里·帕藤教授把学龄前儿童游戏的世界看做一个简单的小型社会。

他在对 40 个幼儿园的儿童进行观察和总结后发现,平行游戏是幼儿园中发生的最高频的游戏模式。

什么是平行游戏?

在同一个空间的儿童各玩各的,游戏方式相近,但游戏内容没有联系。有时他们会相互模仿,但无意支配别人的活动。

平行游戏多发生在3岁左右,也就是幼儿园小班,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规律。

幼儿园中班,也就是4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进入联合游戏阶段。

这一阶段,孩子和同伴会发生借还玩具、短暂交谈的行为,但还没有建立共同目标与分工,玩的过程仍旧以自己为主。

这两个阶段是孩子社交发展的前奏环节,他正在慢慢了解如何与他人相处。

幼儿园大班,也就是孩子5、6岁的时候,他才进入合作游戏阶段。

与同伴玩耍时,有交流,有分工、合作和规则意识,也有明确的共同目的。

孩子性格内向、慢热的话,这个阶段有可能会推迟。

学龄前的孩子,在家里玩玩具、过家家,到外面碰到了小朋友,还是自己玩玩具、过家家,家长们不用楞要把他们凑一堆,也不用过于焦虑。

虽然咱们看着孩子间好似没什么互动,可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和充实感已经是够够的了。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