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一突破?清华大学团队使用化学诱导方法,成功诱导全能干细胞?

 菌心说 2022-06-23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2

清华大学团队本次发表的 Nature,和当初华大团队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其实华大团队应用的是比较老的方法,不过找到了全能细胞诱导两个转录因子:DPPA3和TPRX1。华大团队最终把人的体细胞诱导成了似8C细胞(8C细胞,从受精卵分裂了3次的全能干细胞)。

而这次,清华团队使用的是化学诱导方法,虽然化学诱导依旧是研究的热门领域,但因为当初日本小保方晴子的丑闻,对此类研究,我们还是怀着将信将疑的看法。

但从团队的“基础性”来看,造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清华团队是用小鼠多能干细胞开始诱导,其本身具有很高的干性,起点被拉高了不少。

--------------------------------------------------------------------------------------------

文章图片3

还有么是干细胞?

干细胞,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能够进行分化,通俗的说,就是变成多种类型的细胞。

当然,根据干性,可以分为许多类。比如干性最强的全能干细胞,能够分化成所有的细胞类型。

而理论上,最完美的干细胞,那就是我们受精卵这种,我们人类就是从一颗受精卵起步最后成为一个完整个体。

但是,干细胞有个问题,就是在现实中,这东西会面临一个最大的考验: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体内的干细胞也在慢慢分化,慢慢失去它原有的干性。

比如在囊胚期,干性强的细胞很多。

到了出生的时候,基本上只剩下部分多能干细胞了,全能干细胞一般认为已经没了。

而到了我们成人,更是只剩下极少数的专能干细胞了,比如造血干细胞之类的。

所以对于一个成人来说,你想找到多能或者全能干细胞,几乎是不可能的存在。

按照当前技术,能造出勉强可用的类器官,都是划时代的进步(眼角膜已经实现、皮肤类器官也有了希望)。

关于诺贝尔奖?

有网友提出:很不错的成果,如果重复性强的话会对干细胞的应用层面有推进。但是并不是从0到1的突破,离诺奖级别还有差距。从0到1的是山中伸弥(2012诺奖得主)。

当然,随着相关的技术不断的突破,或许我们在未来能够看到诱导(全能)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大放光彩的那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