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本条重点讲述(误用)火治法后(胃中)津液衰竭的病机和症状。太阳病,二日反躁。前已述(《伤寒论》试解 No.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初起时出现躁烦者考虑为向阳明传变(可参见《伤寒论》试解 No.5),且此为太阳病第二天就出现了躁烦的症状,说明邪气来势汹涌故传变迅速,“反”字也佐证了这一点(因为一般的疾病传变速度并没有那么快,一般传变速度参见《伤寒论》试解No.98)。因此这两句表明此为太阳病初起时(第二天)迅速向阳明传变的情况,此为前提。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我们已经明确了此为太阳病初起时(第二天)迅速向阳明传变的情况,即太阳阳明并病(太阳阳明证),治疗上用火治法即为误治(因已传入阳明,本已热再以火热法攻之,为误治)。熨背法[注1]类同火法,都是用温热刺激(而发汗)的治疗方法,误用熨背法后大汗不止,伤亏津液血液,正气亏而不足以守,(热)邪更入里(胃),迅速传变为阳明重证;胃中津液衰竭,出现阳明重证的典型症状——躁烦、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如果此太阳阳明并病经过正治(如:桂枝汤合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或十多天后机体机能自然恢复津液,那么疾病则可解,若真的拖到了十多天才进行正治或自愈,那么从病程来说也是久病了,此时病解时可能出现暝眩反应(参见《伤寒论》试解No.46、《伤寒论》试解No.94),即战栗、发抖、打寒颤和大便下利的表现,前者提示表解,后者提示津液复。若出现这类症状,我们无法判断是暝眩反应还是十多天以后陷入厥逆的话,可以通过病程症状的发展趋势(减轻或加重)、脉象(是否有阴证厥逆的沉微弱等脉或阳气暴脱的浮大等无根脉)来判断,如果是厥逆的话,该用四逆汤类急温之赶紧用。(专门提这个是因为很多人没有一个整体辨证和观察,不要疾病逐渐变坏出现厥逆了,还死守条文说这是即将愈的表现,此为大忌)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这是接着上上句“陷入阳明重症”继续说的,(胃中)津液(谷气)亡竭而不流于下焦,导致腰部以下无汗、想解小便[注2]但解不出的情况;阳明热盛,热向上涌而呕,此处用“反”是为了跟前面“不得汗、不得小便”做对比,津液亡竭而无汗、无小便,按理来说也应无津可呕(无津液),但此时邪热盛,上涌而呕,强调阳明热盛。欲失溲从两个方面解析,①津液不至下焦(且热盛持续灼津),肾膀胱等泌尿系功能减退,小便控制失利而欲失溲,而“津液不至下焦”,用条文中的话就是“谷气不下流”;②津液衰竭,下焦津液更衰,小便无原料生成而欲失溲(但无溲可失),即小便不利(无尿/尿少)。足下恶风,足因津液不至足(下焦)而虚,故恶风。我们在前面有提到过(如《伤寒论》试解No.96)胃中津液输布受阻而他处津液虚,在本条则是胃中津液虚而无津液可输布而他处津液虚,津液到不了哪里,哪里就虚,功能就失司。小便当数,我们在前面的条文(《伤寒论》试解No.105中[注1])中提过,水谷不别(脾/胃/肠功能失司)时大便和小便的关联,当小便不利的时候,津液转化为水分从大便走,大便溏;当大便不利(便秘干硬)的时候,津液转化为尿液从小便走,小便数。因此在(津液总量正常但)有水谷不别的情况下,若大便硬,小便的情况应该比大便正常时要更数/多一些。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津液已经衰竭,从大小便走的水分津液总量也会愈少,水谷不别所致的大小便中走津液的规律对比的是大便和小便,这是两个参照系,不可混。而反不数,及不多,就是上一段说的——大便干硬,本来应该小便频数而多,但小便次数和量都不多,就是因为津液衰竭所致了(参照上段黄字部分)。这句话是接在“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后面的,说的是暝眩反应的战栗、发抖、打寒颤和大便下利之后,如果出现骤然头痛、手脚心热起来了的表现,这也是暝眩反应,提示的是津液恢复充足,骤然头痛是津液足的表现(可参见太阳伤寒证头痛的机理),足心热正好对应的是上一段因津液不至的足虚而出现的脚下怕冷(足下恶风),津液充足能到足心后,足心自然就热了(足心必热),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胃中津液(谷气)充足能够流于下焦(下流)。总结而言,本条讲述了(误用)火治法后,热上加热,(胃中)津液衰竭的病机和症状,强调误用火治法后患无穷,估计也是跟古时候医界普遍用火治法多有关,所以专门写本条以强调提醒,接下来的第111条和第112条也都是强调误用火治法的后患和治疗方法。另外,本条中也补充了暝眩反应可能有的症状——振栗、自下利、头卓然而痛。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1.热上冲,如阳明腑实不大便而呕,治用承气类方。
2.水上冲,如奔豚而呕,治用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类等方。
3.气上冲极,如气逆而呕,治用旋覆代赭汤、四磨汤等。 4.各类实证,如痰实(正气足以驱痰)而呕,治用小半夏汤类方;食积而呕,用保和丸等消食方;以此类推。 5.瘟疫戾气,辨证论治。
以上可多病机兼杂出现 [注1]熨背法,在古时候是用布包裹住烧热砖瓦,然后(或加醋)熨在人的身上,利用热的效应使人发汗。[注2]想解小便是由于热盛迫津外出,同样的原理在阳明证中还有大汗、呕吐。在现代医学里面,一部分原因考虑发热后代谢速度增快,故多饮水、多小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