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的本质是“效率从哪里来”

 学院2009 2022-06-2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管理的本质是“效率从哪里来”。管理大师为解决劳动效率、组织效率、人的效率等问题提出了“分工”“分权”“分利”理论,并建立了“责、权、利”对等模式。这些经典理论与模式在过去百年中指导无数企业改善管理、提升效率。在互联网时代与数字技术的背景下,效率如何获取?管理的逻辑如何?答案就在协同管理。

一、协同管理的概念

协同管理是新时代企业必须具备的软实力,打破现有企业管理边界,以人本为中心,聚焦于人的需求与创造能力,采用态群落管理方式,不断促进人与外界环境的迭代适应,寻求组织整体有序地跃迁。

协同管理已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式、途径、模式和策略,促进企业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快速集成,辅助企业解构单一落后的“环心锁”,实现不同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和互动沟通,以自组织和自适应的联动形式,快速针对战略目标或市场需求自主改变资源组合的配给和优化,激活企业主体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使企业以更柔性、更高效地匹配市场动态变化,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协同管理是管理的高级境界。最低层级的管理的目标是完成任务——处理事情——事的协同,发展到高一层次的主要任务是达成人的有效协作——人的协同,最高级别的主要任务战略目标的协同管理——“心”的协同。组织事——组织人——组织心,由此实现了管理的进化。

二、协同管理的层级

致远互联董事长兼总裁徐石认为,所谓协同,协”是协作,是过程;“同”是目标,是结果。组织与协同相伴相生,充分连接和协同了的人其实已经成为组织本身。协同管理可以分为五个层级:

第一层是工具协同。人与工具、工具与系统的连接,是最基础的协同。

第二层是行为协同。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如何有机融合,在组织目标的统领下,最终成就组织的高绩效。

第三层是流程协同。协同管理系统使制度规则流程化、显性化,让业务、知识、资源与责权有机匹配,从而提高组织的运营绩效。

第四层是决策协同。过去决策靠拍脑袋,现在决策以数据作为支撑。通过信息门户实现多个系统的数据共享和集中呈现,这就为决策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支持。同时,可视化的行为轨迹和结果,使决策更透明、更公允、更有效。

第五层是价值观和文化协同。激活个体、激活组织,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让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与个体协同起来,共鸣、共振起来。个体在协同管理系统中长期浸润,相互影响、相互传递,逐渐在行为、思想、理念等层面协同起来。

三、协同管理的价值

从作用而言,协同管理包含科技工具属性和制度文化属性。

1.协同管理的技术工具属性。协同管理这一管理方法的应用,有序引导人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实现“降维打击”,打破企业内部组织的“部门墙”和商业关联体的边界,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重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链、供应链、价值链、技术链、产业链。还可重塑平台的功能属性,促进协同共享平台的改造生成,进一步满足员工的创造性需求,实现不同员工和不同商业组织之间“无障碍”合作,辅助企业塑造“协同人本文化”,更好的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或者说,是实现良性商业生态的落地。

2.协同管理的制度文化属性。企业传统科层制组织机制,是用机制约束员工,以命令形式强化员工的组织管理,因而时常犯组织僵化的诟病;互联网扁平化组织,其宗旨是去目标化和中介化,注重员工的自律,但容易造成组织断层和沟通延误,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无政府主义”,导致员工散漫,拖延工作进度。协同组织机制,是处在科层制组织机制和扁平化组织机制的一种平衡机制。既有科层机制的“命令功能”,通过协同文化和协同目标的灌输沟通,引导员工进行协同作战;又有扁平化机制的“去中心功能”,但是它是更高意义上“自组织功能”,一方面可促使员工自由发挥和自由组队,通过员工和团队工作成果的多元展示来强化员工的工作目标。另一方面,协同机制的“活”性功能亦能拉近员工与组织的距离,让员工成为机制的参与者和制定者,用自身的机制“权限”倾听员工需求,配套完善工作服务,以更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精神。

四、协同管理的难点

从企业管理视角看,协同管理难点有三个:

1.各扫门前雪,只为部门绩效负责。人的自我驱动力不同,加上绩效考核的边界所限与利益趋避,驱使大家各扫门前雪”,在很多组织都容易产生协同不顺畅的现象。

2.部门墙,只考虑专业,不考虑组织目标。部门专业化和岗位专业化的不断发展,会在企业中造成难以逾越的部门墙。每个人都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都站在专业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站在组织共同目标上,从来不思考自己怎么做才能让别人的工作更有效”,常常以局部效率伤害整体效率。

3.员工独立思考能力缺失。把责任分层落实相对容易,分流程落实难上加难。管理者指挥各部门各岗位,员工成了听令行事”者,丧失独立思考及做事的能力。

五、协同管理者的基本特征

陈春花教授认为,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者的基本特征是:行动导向、注重结果、愿意聆听、致力增长、懂得欣赏。

1.行动导向。真正的信任来自于管理者的行动。以倡导以奋斗者为本”的华为为例,70多岁的任正非,身体力行践行着华为的奋斗者精神。在这样的领导的熏陶下,华为的管理层普遍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正如任正非所展现出来的那样,管理者的行动是最好的说明。任何理念得以落实,其核心关键都是管理者的行动,所以管理者的第一个特征是行动导向。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一定要用行动去赢得信任,用行动去获取发展的可能性,因为管理者的行动,会有效地激励团队成员变得更加积极和富有行动力。

2.注重结果。协同管理涉及各个组成成员的利益,涉及各个组成成员自身的发展,更涉及可能出现的冲突与压力。因此,对于管理者而言,帮助每一个成员取得成效、达成目标是必须面对的挑战,并需要找到解决方案。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注重结果。就是要求管理者不能让价值观停留在理念层面,必须确定目标,然后去持续努力,并实现目标,确保获得结果。在系统的协同运行中,协同管理本身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合作方式,创造性地构建成员彼此的合作关系,以获得高效率,这种合作的过程甚至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对管理者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而确保这些创新取得成效,就需要用结果不断验证、纠错、迭代。在真实的场景中,创新才可以获得验证,只要我们愿意投入到实际活动中,围绕着为顾客创造价值展开经营,回归到寻求结果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系统整合效率提升的到来。

3.愿意聆听。松下幸之助把自己的全部经营秘诀归结为一句话:首先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倾听除了对个体重要之外,其过程对一位管理者来说有着更重要的影响。这些有关给予管理者的“倾听”的建议,更体现在协同管理中。因为如果管理者懂得倾听,不仅仅可以理解到企业内部成员的需求和愿望,帮助内部成员理解管理者的意图和要求,还可以理解到企业外部成员的需求和愿望,帮助外部成员理解管理者的意图和建议。通过倾听,可以高效建立共识,并构建新型的交互关系。

4.致力增长。因为管理者的增长型思维决定着组织的增长。许多领导者在意的是企业的规模或是当期的利润,其实这两件事情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获得持续增长。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保持持续的增长,需要企业能够构建更加广泛的协同发展网络。

5.懂得欣赏。管理者换一种思路,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员工,由衷地赞美和肯定,同时在员工面对挫折、失败、焦虑时给予支持和鼓励,才能真正帮助员工不断自我超越和成长。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懂得运用赞美之道,及时发现值得赞美的行为,并用激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该行为的欣赏。

策划:党建办

编辑:郭玉 陈敏

友情提示:本公众号刊发的原创文章及视频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恶意篡改造成不良影响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 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