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的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为缺少一样东西

 新用户90978993 2022-06-25 发布于贵州

文|顾子鱼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也相信这句话的含金量,因为有很多人通过努力,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学了很多知识,读了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因为只有文化和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

知识可以通过书本上就可以学到,而智慧却是一个人在知识层面之上的领悟和觉醒,用智慧驾驭知识,才是人生最好的学习方法。

《元智慧》是吴军博士写给年轻人看的一本书,可以说是给年轻人的人生启示录,或者说是避坑指南。

虽然说人生没有捷径,但是这本书里提供的一些方法可以避免年轻人少走弯路,从而节省时间,更快速提升自己,以成年人姿态面对社会这个大舞台。

吴军博士把知识比作术,把智慧比做道,道可以驾驭术。他认为没有智慧的知识,有时候是一种负担,知识越多,负担越重,会把人困住。

元智慧就是任何人都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最基本的智慧,掌握了这些智慧,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过好我们自己的一生。

身份转换

当我们走出校园,就已经完成了身份的转换,那么我们也要从学生思维转变到成年人思维,以全新的自己来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

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从一个小白快速适应新的生活,首先要掌握职场中的一些行事智慧。

很多人都相信有捷径,其实所谓的捷径不过是不过是有人十年挖了一口井,而大多数人是一年挖了几百个坑。

提升自己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比你有天赋,还比你更努力,想要比他们更优秀,就要学会系统性进步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去精进。

在个人发展方向这个问题上,需要搞清楚自己想成为专才还是通才,虽然专才和通才不是完全对立的,还可以并行互补,但是很多时候,还是要面对一个选择。

我们可以按照深度和广度这两个纬度,划分出四类人。

第一类人,既没深度,也没广度,我们不会成为这样的人。

第二类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这样的人一般都是站在聚光灯下的人,都是我们偶像级别的人。

第三类人,有深度,但是没有广度,这类人是最容易成功的人,那些专注于一个领域里深耕的人,成功率是比较高的。

第四类人,没深度,有广度,一般这类人占大多数,也就是说自己想成为专才,还是通才,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但是不管现在哪个层面来作决定,把自己的能力提升到一个别人无可替代的位置,那就是赢家。

破局而出

想要成功,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局面,让自己不断去尝试新的高度,这就需要去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永远要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遇到复杂的问题,首先要寻找最核心的问题,还要从最简单的方法入手。

在《中庸》第二十章,孔子把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圣人,先知先觉,即知先于行。

第二类聪明人,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

第三类普通人,通过失败吸取教训,不撞南墙不回头。

孔子用“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来描述这三种人。

所以说,计划和行动哪个重要,是先有行,还是先有知,还是知行合一,都需要辩证来看。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害怕试错,不去试错就会失去机会;盲目试错就会浪费时间,成长的速度就会太慢。

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试错方法,有的放矢地对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做出回应,这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

《元智慧》作者吴军博士是硅谷投资人,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作为畅销书作家,他出版的一系列讲义书籍,深受读者欢迎,这本《元智慧》更是获得好评。

年轻人初入社会,初入职场,要面对诸多的问题,关于情感、生活、家庭都需要去面对,这本《元智慧》就是成年人的自我修炼宝典,读到就是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