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未来哲学”?也许我们可以从这本书里窥见一二

 新用户49272060 2022-06-25 发布于广东

何谓“未来哲学”——“人类世的哲学”?人们通常说哲学是反思性的,那么为何现在变成“未来的”了?或者说哲学的未来定向到底意味着什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人类世的哲学》的主题是“技术与未来”,作者孙周兴解释,书名意在突出人类此在的危急性。日前,来自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地的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在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就近来越来越成为学界热点的“未来哲学”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文章图片1

图说:《人类世的哲学》

孙周兴近些年来关注“未来哲学”命题,主编有《未来哲学丛书》,并于2016年出版《未来哲学序曲——尼采与后形而上学》。今年最新出版的《人类世的哲学》一书,是由孙周兴的演讲集收集改编而来,书中的内容要比书名来得更明快易懂。《人类世的哲学》可视为作者关于“未来哲学”的尝试性阐述。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代,新的时代亟需一种新的哲学。孙周兴认为,“人类世”意味着一个文明的大变局,即自然人类文明及其精神表达系统的颓败以及技术统治时代新人类文明的形成。写作此书的初衷,是因为目前国内有些领域复古性太强,但这不合哲学和艺术的当代性的使命。孙周兴试图通过此书强调,艺术人文科学要重新定向。“关于人的科学的时代到了。现在热门的科学,包括人工智能、基因工程都是关于人的科学,当然必须还加上人文科学。今天的时代已经进入到这三门科学的获得当中,这是人类文明、知识体系的最后一张网,两个科学加上一门古老的人文科学,在这个意义上我会说人文科学的时代到了,我们要参与这其中。”

文章图片2

图说:孙周兴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成素梅对此十分赞同。在她看来,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量子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的发展,未来机器的人类化以及人类的机器化都有可能变为现实。所以她认为,“未来哲学”不仅仅是关乎当下的问题,更关乎人类文明的限度在哪里、怎么走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哲学系教授、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认为,从哲学角度讨论当代技术,那么就应该回应康德提出的“人类尊严”问题。“未来,人有没有可能存在着制造者、设计者?如果一个人是由另外一个人有意制作的话,是不是就消除了人和非人之间最重要的界限?”他认为,孙周兴已经触及到这个问题。

但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郁振华看来,面对技术逻辑、资本逻辑、权力逻辑的扩张,恰恰需要一种雄健的人文学。

文章图片3

图说:现场讨论十分热烈

“我们讨论人的存在,必然会和价值论连到一起,真理、自由、善、美、仁爱、慈悲等,这些是人最基本的价值,在这些价值上树立人的尊严、人的形象。当下的讨论让我们意识到人的尊严和形象不是静态的,它是与时推移的,新技术的出现可能让我们重新考虑什么叫人性,什么叫人的尊严。”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张江感受到,不仅是哲学,中国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必须面向未来。“不面向未来,我们的研究总是在重复别人的话,不是那么有意义。”对孙周兴关于未来哲学的提法,特别是从技术、科学与未来人类世界的关系的角度,创造性地建构一种个人性的哲学,并对以往的哲学做出批判。

复旦大学教授哲学学院邓安庆从此书中看到了近些年中国哲学界的一个新的转变,即都在寻求一种原创性思想的自我表达。“各种讨论、各种新提法不断地涌现,说明中国哲学界在消化吸收了西方哲学和一百多年来的成果以后,在开始根据自身的生存经验,提出我们如何面向未来的哲学。”(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