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荣格的神秘世界,一位心理学家与圣人的神话 -------《荣格自传》

 读书的天蝎小木 2022-06-26 发布于江苏

今天在我83岁之际,我打算讲述我神奇的一生,其真实性肯定没有问题-----荣格

《荣格自传》为荣格本人拟写的自传,主要论述他怎样成为,即一个人——“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中的一切均竭力于外显化,连人格都力图从无意识状态中脱离出来,获得一种完整的体验”,怎样成为自己,完整性是荣格一生的追求,也是其自信化的一种表达,在中国的文化中,这种思想就是天人合一。荣格从童年、中学时代、大学时代,到论死后的生活,再到后期思想,荣格一生的回忆,充满梦的神奇,留下了睿智的反思,逐步剖析自我的成长历程、思维体系建立历程及成果。

遇见荣格,感悟自性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荣格与弗洛伊德共享无意识心理学发现与发展的殊荣,人们把弗洛伊德称为心理学界的哥白尼,将荣格比作哥伦布以称赞他的贡献。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个体无意识的基础上,荣格进一步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继而阐述了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与原型意象,以“自性”与“自性化”为主题,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深度心理学,如今人们称之为分析心理学。

20099月荣格的《红书》出版,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容格热”。《红书》位列世界十大神秘天书之一,由荣格手绘插图,实际上《红书》更是荣格的个人圣经,时间横跨1914年到1930年,是荣格自我疗愈的记载,详尽记录了他的梦境、灵魔与精神追寻历程,情节暗合了疗愈的进程。

《红书》是荣格探索自己内心深处“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旅程,这个旅程从他11岁开始,情结的概念就逐步展现,荣格在1959年回忆道:在我上学的路上,我走出一片迷雾,我知道我是。我就是我。然后我想,我以前是什么样的人呢?后来,我发现自己一直处于迷雾之中,不知道如何与事物区分开来,我只是众多事物中的一个。

荣格从童年开始,就总是做奇奇怪怪的,让自己清醒有记忆的梦,各种准确度颇高的预感,始终伴随着他的人生各个阶段,甚至还可以通灵。他提出人只能感知到感官可以感受到的世界。基于宇宙大部分都是暗物质的说法,或许我们现在很可能被未知物体作为实验品观察。荣格创立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荣格生前一直将《红书》手稿束之高阁,甚至在他1961年去世之后的近半个世纪里,他的后代仍拒绝出版。直到20099月《红书》出版前,全世界仅有其家人和学生共20多人看过书稿。

荣格说:“对于我是谁,我所知道的跟你一样少”。

晚年的最后时光,荣格同意著作一本自传,讲述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成长、梦境和思想。将人生体验和思想沉淀、情感体验和内在意向、梦承载的无意识呈现等“内倾外倾”心理类型,“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共时性”原则等分析心理学理论,进行一次重新自我审视和整合。

看《荣格自传》,不仅仅是了解荣格,更多的是通过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试着了解自己。不可否认,荣格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与生俱来的的神圣天才,仿佛冥冥之中,被神选的光芒笼罩的使者,终其一生,他都在现实的使命感和幻象的疑惑中寻找答案,关于人类深度的意识和无意识领域。

童年与中学时代的荣格是孤独的,孤独不是因为周围没有人,而是因为无法交流自己重视的事,或持有一些他人觉得无法接受的观点。孤独伴随着我最早的梦境出现,并在研究无意识时达到了顶峰。如果一个人知道得比别人多,他就会变得孤独。

荣格的父亲是牧师,但他却从梦境中的启示,对世界和宗教有了自己的看法,宗教的救赎开始的困惑和分歧乃至质疑,他始终无法从父亲处获取答案,更无法与同龄人探讨,甚至,有二次老师甚至质疑他的作文是抄袭而来,只因为他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这让他受到了同学的孤立和排斥。但荣格却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甚至沉沦,反而激起了他阅读的好奇。这可能就是荣格心理学中“心灵真实性”的概念吧。

中学时代的荣格,感受到了他的“第二人格的存在”,荣格说:“只要我独自一人,我便会慢慢进入那种特殊状态,因此我追求着“另一个人”及第二种人格的安宁与孤独,”于是,“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贯穿了荣格的一生。成熟之后,荣格诸多深邃的思想都与第二人格的存在有关,并带有其中学时代发现的意象的影子。

大学时代,荣格继续进行对“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的思考与探索,由于对第二人格的关注与追求,使得荣格从“时代精神”第一人格的世界,进入“深度精神”第二人格的世界,求学期间,年轻的荣格已经开始举办专业演讲和发表论文,为后来发展出分析心理学,埋下种子。

在苏黎世伯格尔茨利精神病院工作期间,荣格发展出了词语联想法与积极想象法。于是便有了实证的“情结”研究与“情结心理学”。荣格早期的精神病治疗活动,为他的分析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临床基础,同时荣格的词语联想法及其所设计的工具,也成了测谎仪的前身。
  
《荣格自传》记录了荣格从童年一直到晚年的大量的梦境和幻觉,他的很多理论都源自于这些不可思议的梦和幻觉,让人看了觉得玄妙而神奇。在选定精神病学专业后,他忘我投入工作,治愈了众多的精神病患者,书中例举了许多看来令人感到神奇的病例,他不固守陈规的治疗方案,而是因人而异,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独创疗法。

荣格深入研究曼陀罗,在宗教和神话中的浩瀚资料中,潜心寻找过去与现在精神的共性。即使到老年,他的思想也从未松懈下来,始终心无旁骛潜心研究,自我探索。读荣格,心中自会升起一种敬意,他的学术思想犹如浩瀚宇宙,深邃无边,包罗万象。

《荣格自传》,包含许多的心理学专用名词,书后有详细的注解,但是看的过程,还是会有些许的费力,作为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想要更深层次的领悟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精髓,并不是一件努力阅读就可以做到的事儿。

话说,高中的时候,心血来潮,买了一本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囫囵吞枣看完,完全不知所云,感觉就是天书一般,但是,忽而一天,突然就明了了梦中解析的一丝让自己曾经困惑的所在。所以,没有在看荣格的《红书》和《黑书》之前,不妨先读读《荣格自传》,也许,在某个时刻,真的会让自己有醍醐灌顶的明悟。

通过了解荣格的神奇一生,了解智者的自我发现之旅,忽然会对“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孤独”,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体味。

荣格于1961年去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