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文学类文本复习备考?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在中考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所占比重较大,试卷设计四道小题,共17分。遗憾的是,不论是中考还是期末考试,这道题的整体得分率都很低,有时候只能得到满分的零头。这也间接带来一种情况,不少教师认为这类题复习不复习都一个样,还不如老老实实抓字词、默写和文言文翻译。更为严重的是,学生临近中考时,依然会发现这篇文学作品读不懂。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一方面要抓好平时的阅读教学工作,为此我设计了有效阅读教学的框架,希望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路,更精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另一方面是辅助性工作,即期末或中考复习备考。 在我看来,复习备考与新课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应更加重视文学类文本“知识体系”的构建。但目前来看,教师复习备考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大量灌输所谓的“答题公式”,学生记住了不少动词,但并非能够真正理解。例如教环境描写的作用,有的教师提供了如下内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背景;渲染了什么氛围,营造了什么意境,为后文刻画人物作铺垫;抒发人物何种思想感情,反映出人物何种性格品质;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奠定小说的感情基调,暗示人物命运等。这些内容在答题中有没有用呢?有用。但答题时只会使用这些词,写出来的答案就会“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例如,教师提问:“某某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主旨。”这样的答案似对非对。不对吧,好像方向是对的;对吧,好像什么都没说。说到底,如果学生对这篇文章没有真正读懂读通,掌握再多的“公式”也无济于事。二是以知识点作为复习板块,例如安排人物形象专题、表现手法专题、词句赏析专题、描写作用专题等,这种专题式复习不是不对,而是忽视了一个前提,即专题与专题之间的联系性。如果仅仅采用专题式复习,学生头脑中存留的只是“答题点”“知识点”等,而没有构建起阅读的知识体系。 我的建议是:在进行文学类文本复习时,要以文本为载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理清体系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然后应用于对文本的解读。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再次加深对知识体系和知识点的理解。最后,以题目作为评价项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该建议的特殊之处在于,做题讲题不是第一位的,更不是唯一的,而是深入解读文本、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知识点的自然而然的结果。 那么对于文学类文本而言,其“知识体系”该如何构建呢?这就需要调动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在我看来,文学类文本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文本主题。包括作者的写作意图、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文本的社会价值等。2.文本形象。包括文中的人物形象,景物景象等。人物形象也被称为“典型”,景物形象包括“景的形象”“物的形象”以及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某种氛围与意境,主要表现就是“意境”和“意象”。3.文本手法。包括上位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等,还包括下位的具体写作方法,包括叙述方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等等。4.文本结构。包括整篇文章的脉络、线索、段落关系、题目的作用、句段作用等。5.文本语言。包括对题目、文中重要句子、精彩句子的赏析等。这就是文学类文本的基本要素,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这类文本基本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的。 这五个点学生肯定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但有没有构建起一个逻辑严密的框架呢?不好说。建立逻辑框架的前提是理清这五个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主题是整篇文章的重中之重,把握主题离不开对文本形象、语言、手法等内容的把握;把握形象又离不开文中的各种描写,还会涉及到语言,例如这个人说了什么话,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也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手法和形象、结构、语言都有关系,例如对句子的赏析,会考虑到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等,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景物景象本身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结构和手法、语言等,也有一定的关联,伏笔与照应作为两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同时也是结构的重要标志;语言就更不用说了,它和其他四个内容的关系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对形象、结构、手法、语言的把握,都离不开主题的统摄。正因为这些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所以在命题时经常会出现题目考点相互包含的情况,这也是命题的一个难点所在。 知识体系和内在关系理顺之后,再回头看某些题目,其答题思路就会清晰地呈现出来。例如面对景物描写的作用之类的题,首先要对题目的考点进行定位,景物描写属于知识体系中的“形象”,形象和主题、结构等有一定的关联,而且形象内部诸要点之间也存在着关联。那么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就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一是景物描写与文章主题的关系,例如某处景物描写间接抒发了某种情感;二是景物形象本身与人物、意境之间的关系,例如景物渲染了某种氛围,体现了某人性格与品质特点;三是景物描写与文章结构之间的关系,例如某处描写与其他描写之间的照应关系,对后文情节的作用等。也就是说,知识体系内部的五大点之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分析五个点中的某一点,就要结合其他四点去分析,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答题思路”。 当然,我说的这些复习思路,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假如学生没有读懂文章,没有深入透彻理解文本,再严密的知识体系也没有用。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两手抓,一手抓文本解读,一手抓知识体系建构与知识点理解。而“第一手”的功夫应落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平时不教阅读方法和策略,不给学生主动理解文本、分析文本的机会,只靠期末或中考前做题,基本上是没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