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唱片公司的套路千千万,想当怨种你就干

 触摸音乐Keep 2022-06-26 发布于辽宁

     这几天后台留言主要集中在对《飞狗》定价的不满,刨去《飞狗》这个特例,近两年唱片市场早就有被玩坏的趋势了。

     先前写过一篇帖子:《被自以为是的唱片价格玩坏的唱片市场》大约是提到了南京某市民被下架了,其中已经清楚描述了浮躁的定价,这对刚刚繁荣起来的唱片市场是一件好事。中国摇滚本没有神坛,内卷、集中割韭菜,用饥饿营销手段抢购、二次溢价制造出多个神坛,各个二道贩子各自为战唱片市场变得畸形。

     唱片本是文化产品,但是进入市场后就要先拿它当做工业成本进行成本核算,比如国外的新版唱片,单张售价在180元左右、双张唱片正价在240元左右,售价中扣除经销商利润、批发商利润、生产成本、唱片公司利润、唱片制作经费,剩下的是乐队拿到的实际所得。按照这个大致的环节,一张唱片需要六个环节,工业生产成本不会很高,如果给到20%——30%,内容制作成本按照20%计算,两者最多50%,这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其余部分都是工业产品产生的溢价部分了,也就是说单张唱片成本90块、双张唱片120块,因为我印象里叶蓓的《流浪途中爱上你》的黑胶版首发价格150元左右,按照这张唱片的定价,尽管它是低利润的,但是绝不可能0利润或者赔钱,也就是说150元一张的定价也会有利润,要不然经销商也不会卖这种产品,所以一张唱片90到120元的成本是可以拿下来的。

     但是落到现在的售价,各个唱片公司厚道点的定价时直接将成本乘以2投放市场,而普遍现象是直接乘以3定价,为了这个利润采取饥饿营销的手段,实现用抢购的方式完成资金快速回笼,这种手段并不高明,但是消费者看着一夜售罄、二级市场迅速溢价的情况往往都积极参与其中,怕买不到。而经销商们眼看着二级市场的欣欣向荣,自己辛辛苦苦代理的产品,让黄牛们赚的钵满盆满,自己也不淡定了,涨价!这种恶性循环让唱片市场越来越畸形化,以至于出现了《飞狗》预售价格直接起飞,到底孰对孰错?

     这两年造成抢购的最厉害的是痛仰乐队《不要停止我的音乐》黑胶版的发售,秒杀后二级市场直接卖到480一张,但是这个价格也没有《飞狗》的定价高。另一张是二手玫瑰的首张黑胶唱片,尽管没有被秒杀,但是二级市场也是居高不下,但是最初的二级市场售价也就维持在450左右。

     早年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上世纪80年代君子兰事件的骗局,与现在的唱片市场何其相似,都是用品种稀缺性来讲故事,用巨大的收益为诱饵引人入坑;到了新世纪,一个“万里大造林”、一个养蚂蚁,同样的套路、同样的低付出高回报、同样的不劳而获让多少人倾家荡产甚至负债累累,今天的唱片市场又拿出了二十年前的骗局继续引人入坑。

     如果一张唱片售价500,二级市场就没有了溢价空间,但是造成的后果是想买的、喜欢这张唱片的人望而却步,说实话,花500块钱买张崔健的黑胶我本人买得起,但不是那么回事,你不能把我当大头来耍,我自己也不能当这个冤种。

     很多人说听黑胶是情怀,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根本不是,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听实体唱片,这是习惯。养成这种习惯是因为我自己的收入可以承载我的爱好,如果一张唱片的售价超出了我的心理预期,恁凭你说的天花乱坠,本人也不会买账,乍一看这是它卖贵了,仔细想想,这根本不是钱的事,如果唱片公司抢了黄牛的活,那消费者就全都成了冤种了。

     唱片公司的套路千千万,你是冤种你就干,别拉上我。

     拜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