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017,原创总035 【摘要】 百份财报,再谈山水!!! 《洋河2018年》年报分析,专题篇:基酒酿造产能分析。 仅仅是因为产能分析写多了,而且这个也特别重要,就单列一篇。 原酒品质新突破:原酒品质是基础,正向梳理基酒产能。 为什么要在2018年梳理基酒产能? 五个原因 ①原酒品质新突破;优质基酒产比50%,绝对的历史新高,短期的未来也就这个样子了。 ②最懂酿酒的管理层:王耀董这一届管理层是透露信息最多的一届、最懂酿酒的一届,未来就要看很多人站出来“反对”、“指责”他们了。 ③透露信息最多的一届:2017年、2018年的业绩沟通会上,对各类产品的分析数据透露最多,特别是代表高端的梦9、手工班等,透露最多。 错过2018年,管理层就要更多应对投资方、市场等等各种不利因素,也不敢再深度透露信息。 ④2018年上量的优质基酒开始上市销售:2021年至2023年,是优质基酒产量大增量后,体现到商品酒销量的时间,可以预见的营收增长点,原因海之蓝、天之蓝的基酒存储期分别为3年、5年,对应的就是2022年前后一年。 ⑤疫情对基酒生产有影响:优质白酒酿造生产是一场场连续且相对受控的生化反应,2020年开始的疫情,肯定会有影响,提前搞清楚白酒的酿造反应,有助于理解后面的基酒生产。 【说明】 1、文中“老唐”,为知名大V唐朝,著作《巴芒演义》、《价值投资实战手册》、《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等,公众号《唐书房》,我们的老唐校长。 2、本文为个人学习分析文章,所有结论为个人主观判断,难免错漏,请参考即可! 【正文】 时刻谨记何为“看得懂?” 为了看得懂,踏上洋河之旅: ①从头看,尽量把自己带入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思考,尽量不从后视镜角度去看; ②聚焦洋河数据,阅读过程会查阅竞品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但暂不纳入分析介绍。 这周继续洋河之旅——洋河2018年, 此为《洋河2018》的专题篇:基酒酿造产能分析。 仅仅是因为产能分析写多了,而且这个也特别重要,就单列一篇。 基酒产能分析一、谁是酿造规模最大的白酒企业?有多大?谁是中国酿造规模最大的白酒企业? 这时候,洋河抬头挺胸的站起来,环顾四周——还有谁?还有谁? 2018年的总结中,管理层说——“原酒品质全面超历史,海天等主导产品稳步升级,前者是基础,后者结果,很期待。 酿酒规模最大的洋河,原酒品质的突破、必然带来名优基酒产能的突破,这才是洋河真正的未来。到底有多大?一直想搞清楚,但一直没搞懂。 核算洋河的基酒产能,大多是从以下5个方向统计、推算: ①酿酒技改:根据洋河的技改工程一个个去统计; ②采购粮食推测:利用工艺出酒率推算,但这个有点难。 ③分类销售量推测:总产销量21万吨,叠加分类营收、价格,再逆向推算,基层信息没有,真是难啊。 ④官方正式通报的基酒产量16万吨,再结合储存酒的数据核算。 ⑤年报中的商品酒产能,但商品酒和基酒之间还有很多壕沟。 每个都试过,反正很难,而且有些基础材料有失真,导致数据偏差非常之大。 例如,来安项目可研报告,规划3万吨名优酒,而粮食需求27万吨,按照粮食计算,可酿造基酒约10万吨。 例如,招股书,说9000吨名优基酒可以产出1.5万吨商品酒,名优基酒酒精度60°,那1.5万吨商品酒的酒精度是36°,基酒酒精度按照65°计算,那1.5吨商品酒的酒精度是39°。 海天梦哪个的酒精度这么低?这个可以,就是指可以,而不是实际。如果是实际。多出来的酒精度从哪里来?为什么会这样?当然也有可能是写错了。 终于,搞清楚白酒酿造机理和洋河的工艺基础后,找到了第6条路—— 结合酿造工艺,与窖池数量推算,再通过以上数据进行相互验证。 也得出结论:品质和产能必须一起谈!脱离品质谈产能,没有意义。 放弃品质,洋河的固态法纯粮酿造酒产量至少可以放大三到四倍,基酒产量最大可以达到54万吨,商品酒可以达到76万吨以上。再放弃彻底一点,做调香酒,酒精勾兑,想做多少做多少。 但那些是不赚钱的,再多也没用! 我们大洋河是有追求的, 也是在1998年到2002年,通过差点挂掉,而充分认识到的,是杨廷栋董事长最大的贡献之一。 就是必须坚持做好酒。 按照生产好酒的工艺, 基酒产能只有16万吨,酒精度60°, 商品酒产能只有21万吨,平均酒精度46°。 具体怎么回事? 一起来看。 二、好酒(贵酒)和普通酒(便宜酒)的差别是品质 在洋河的产品系列中,大的分两类,普通酒和中高端酒,普通酒是瓶单价100元以下的,中高端是100元以上的,看下图,了解一下洋河的各类酒。 除了瓶子不一样,差别是很小的,倒在杯子里,肉眼凡胎可是难以区分。 差别有多小? 就像人和猩猩一下,到基因层次,差别很微小,人与人之间差别更加小,但在我们眼里的外在表现,差别非常大,酒也一样。 我们也到分子层面去看看白酒。 不管什么白酒,主要成分都一样,大概占98%-99%的乙醇和水,有差异的就是剩下的1%-2%。但是决定白酒质量和风格的却是许多微量的有机化合物,这种物质已知的有322种(数据来自《白酒勾兑技术》),其中浓香型白酒的主要呈香物质是“己酸乙酯”,各类白酒的微量成分见下表。 《各香型白酒香味成分比较》摘自《白酒勾兑技术》 在浓香型酒中,最多的是己酸乙酯。 是什么东西,估计都不认识,这个不重要,有个印象就行, 知道它很复杂, 知道它是有机长分子就行。 知道所有白酒企业所努力的, 就是让所生产的白酒里, 这些微量成分更多一点、更合理一点。 怎么多? ①更老的酒窖——微生物更多 ②发酵时间长一点——微生物更多 ③整粒发酵,从外而内——反应慢一点 ④陶罐储存、合适温度下放久一点——让各种微量成分继续反应 ⑤发酵温度低一点,微生物活性大一些——为什么酿酒的窖池都在地下,什么地缸、石窖、泥窖等等,都是在地底下,就是为了发酵过程,能够快速传递热量,降低窖池内的反应温度。老祖宗真聪明啊! ⑥更好的粮食——有利于促进微量成分生成。 等等等 最终产品中微量成分含量丰富,且相对稳定的就是好酒(高品质),能卖很贵。 微量成分含量少,喝了上头、醒酒慢的,就是普通酒(低品质),只能便宜卖。 含有有毒微量成分的,喝了伤身、要命的,就是毒酒,例如甲醇,气味、性质和乙醇非常像,但对人体危害极大,10g即可致人失明,30g就致人死亡,不要忘了当年的毒酒事件。 所以,好酒的基础是微量成分、是基酒的品质。 三、品质的基础是标准化 在老唐那里学习了都知道,浓香型的限制是时间,核心是酒窖,只有够老的酒窖才能生产出好酒。 这个有赖淮准老爷子著书为证。 但是酒窖是基础条件,同样的基础条件,要做的更好,还有很多工作。 而这几年洋河基酒酿造能力,从“选绵柔”到“酿绵柔”,这个变化,背后就是工艺标准化的力量。 下来从酿造工艺、酒窖、原材料、工艺的执行几个角度看看“绵柔”是怎么酿造出来的。 1、品质基础之一是标准化的酿造工艺 洋河现在有浓香型、芝麻香型、主要是绵柔白酒,我们这里也只谈绵柔型白酒的工艺 固态法酿造白酒的工艺流程如下: 其中瓶颈就是“酿造”,因为好酒窖、酿造过程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而其他几点,都是可以拿钱来解决的,只要愿意,想搞多少搞多少。 (1)名优酒工艺 洋河叫绵柔酒酿造工艺,特点三低一长。 ①三低:低温入窖、低温发酵、低温蒸馏。 ②一长:超长的发酵时间,上市技改项目,说的是60天,后面的几个项目都是70天,也有宣传180天超长发酵。发酵时间更长,微量成分更多。 (有些生产调味酒的企业,为了增加微量成分,发酵期甚至达到一年的。) ③整粒发酵:洋河酿酒的粮食有高粱、大麦、小麦、糯米、玉米、豌豆,除了玉米、豌豆是破碎成6-8瓣,其余均整粒蒸煮发酵; 就是坤沙,在这方面,和茅台的没什么特别,只是坤沙哥名字起得好,宣传的好罢了。 ④出酒率低:37%,这里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乙醇最终生成了微量成分,如己酸乙酯等,所以乙醇少了,还有过程挥发之类的。 ⑤窖泥:特制窖泥,含有丰富的微生物,有利于微量成分产出。 ⑥酒精度,60° (2)普通基酒酿造工艺~ 就是一个快、多,为了快速生产更多的乙醇,而产生的工艺。 现在的酒精生产工艺更快,发酵期只有五六天,但产物几乎只有乙醇。 而普通酒,是在生产乙醇的基础上,还有一定量的微量成分。 ①没有三低要求,差不多就行。不过温度太高也不行,夏天最热的时候就不行。 ②发酵期,30天。 ③粉碎发酵,原材料全部粉碎,没有了粮食表皮的阻挡,更加有利于淀粉快速糖化、发酵。 ④出品率,45%, ⑤窖泥,很少、要求低 ⑥酒精度65°以上。 下图是在洋河招股书中的数据,可对比了解。 2、品质基础之二是标准化的酒窖? 当然,我们期望拥有更多百年老窖,但是需要时间去等待,现在能做的,就是模仿相对更好的老窖。 ①标准化的环境 先说大——水、温度、湿度基本一致,为酒窖提供标准化的大环境。 所有的酒窖都在洋河附近,江苏名酒三沟一河,所依赖的就是这个。 再说小——厂房,标准化的大连跨厂房,厂房高度11米,为酒窖提供标准化的小环境。 再小点——泥巴,统一定制的泥巴,为酒窖提供了标准化的微环境。 这些环境的标准化,保证每一次酿造酒的微生物、微生物活跃度基本一致。 ②标准化的酒窖 根据招股书及二期、三期、来安等基酒技改可研报告可知,洋河后续名优酒技改后的酒窖,容积基本为15.15立方米,单窖粮食容量1.5吨,基本完全是标准化。 猜测,除了明清等古窖池,是文物,不能随便动,其他的应该都是标准化窖池。 双沟的明清窖池1385口,洋河的中央区是2020口,所以整体来看,就算这些窖池小一些,对于数据核算影响也不大,可以忽略。 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事情,2018年是三万吨名优酒产能技改窖池生产的第五年,按照可研报告介绍,该批窖池第五年达产100%,也是酒窖优级基酒的出品率达新高的一年,也在短时间的未来不会在提升。 也就是说,2018年以后,所有酒窖,可以按照的名优酒窖池统一测算。 ③洋河有多少酒窖? 73380个酒窖 怎么来的? 先是王耀总在2018年业绩沟通会上,通报手工班的可用酒窖,2020个,占比2.8%,推算下来7.1-7.35万个。 然后在酒桌定律的文章《洋河2020苏酒头排酒开窖节开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上查出来的数据,应该是大会现场的材料。 这个数据与王耀总通报的数据对得起,所以就用它了。 3、品质基础之三是标准化的原材料 酿酒的原材料,主要是两种,粮食和水,水自然不必说,好水出好酒,主要看粮食。 现在的洋河,也是有自己的粮食基地,是洋河的“第一车间”。 洋河在洪泽湖湿地生态圈、辽阔壮美的东北三江平原、辽西地区、河北坝上草原等地也建立了数十万亩原粮基地,形成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模式,守好绵柔第一关。 摘选一段洋河的梦之蓝社区的文章,重点介绍一个点,粮食里的果胶,在白酒发酵过程,会生成甲醇,所以必须控制。 4、品质基础之四是标准化的执行与极致化 下图摘自新华社的《十问洋河》,这个反应了2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人走茶凉,第二个就是我搞不懂的,自己往上走,为什么一定要靠踩人? 这是王耀总走之后的文章,没搞明白,拍新人马屁,一定要踩老人嘛? 这是题外话,回归本质,这是质量部管理者和一个酿酒车间主任,在王耀董走之后,抱怨的话,但这个事正向理解,理解王耀董想做的,正是在追求工艺、标准执行与落地的极致化,这是现代化制造业里最基本的事情。 言归正传说品质,这里反应的是2个工作。 ①极致化 2015年开始的“极致化”,是王耀总上台后,建立了一套结构化的管理机制。 这种东西,客观来讲,早期,对于作业标准化推进,有很大的帮助。 但后期,容易养成官僚主义作风。 作业过程的极致化,必然会得到基酒生产的极致化。 ②工艺标准化 现在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过程方法,过程的每一步做好,结果自然会好,自然就能做到“酿造绵柔”。 质量管理的第三个层级,是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抓过程执行,确保过程100%的按照标准执行,进而保证输出的100%正确。 在制造业,这是最基础的工作,显然这个车间主任水平太低,不合格啊。 也显示了王耀总真心不容易啊,品质要在上一个台阶,就是要打破这种思想。 看到这里,我要给王耀董和钟雨总点赞,干得好,抓住了基础。 ③工艺标准化的敌人 在洋河这种传承传统工艺的企业,曾经的成功,是标准化最大的敌人。 最大的敌人,都是曾经的“牛人”,以那个车间主任为代表的管理者和大师傅们。 难想象,连衣服都管不好的车间主任,要他干什么? 关键那个衣服有什么? 高温的窖池房,衣服上除了汗臭味就是汗臭味,也会臭走微生物的。 几个关于那个车间主任的猜测,看着玩玩。 A、这个车间主任,是酿酒工人出身,不是学校出来的,是企业高速扩张期间,矮子堆里拔出来的。 B、这个车间主任,属于作风强硬,也有酿酒的基础能力,有“大哥”风采,酿酒是大哥,当官是大哥,卸任还是大哥。 C、这个车间主任,带的队伍,执行力肯定不错,但整体工艺能力不会有多好,科班出来在这个车间话语权比较弱。 D、这个车间主任,所在的车间,换人后,管理很困难,容易闹罢工之类的。 F、这个车间主任,当主任之前、退二线之后,也很容易成为民间意见领袖。 四、高品质严要求下的产能测算 1、单个窖池单次产量 (1)普通基酒工艺 ①单窖粮食1500Kg,容积相同 ②出酒率45% ③单次产酒量1500Kg×45%=675Kg ④酒精度65°,猜测65-72%之间,类似于洋河的芝麻香型。 ⑤优质酒产量,优级、一级、二级占比分别为5%、10%、85%。 (2)名优基酒工艺 ①单窖粮食:1500Kg ②出酒率:37% ③单次产酒量:1500Kg×37%=555Kg ④酒精度:60° ⑤优质酒产量:根据酒窖不同,不同品质的各有不同,但改造项目达到设计能力,理论上可以达到招股书介绍的工艺。 (3)招股书技改工艺 ①单窖粮食:1500Kg ②出酒率:37% ③单次产酒量:1500Kg×37%=555Kg ④酒精度:60° ⑤优质酒产量:根据酒窖不同,不同品质的各有不同,但改造项目达到设计能力,优质、一级、二级基酒的比例分别为50%、30%、20%,这里的优级,我理解就是能做海之蓝以前的。 2、单个窖池的年产量 (1)一年生产几次? 关键是一年生产几次?类似于餐厅的翻桌率。 限制条件是酒窖的有效生产时间? ①压窖期 低温入窖、低温发酵限制了什么? 限制的是高温下不能生产,因此有了压窖期,就是不在下料生产,已有的放里面呗。普通酒是30天 优质酒工艺要求很高,是6~8月,约90天。 招股书改造项目的工艺推测,是65天左右。 ②发酵期 普通酒30天 名优酒工艺70天。 招股书改造项目的工艺60天。 ③可生产次数 普通酒工艺,年生产次数=(365-30)÷30=11次 名优酒工艺,年生产次数=(365-85)÷70=4次 招股书的名优酒工艺,年生产次数=(365-65)÷60=5,这个压窖期65天是推测,那个项目实际建成后,因为工艺调整,产能下降了20%。 (2)单窖年产量 ①普通工艺 理论年产量=0.675×11次=7.425吨 ②名优酒工艺 理论年产量=0.555吨×4次=2.2吨 ③招股书名优酒工艺 理论年产量=0.555吨×5次=2.775吨 3、公司基酒总产量 ①普通工艺 理论年产量=7.425×73380=54.4万吨 ②名优酒工艺,即绵柔酒产能 理论年产量=2.2×73380=16.14万吨 ③招股书名优酒工艺 招股书中改造项目,共计改造建设3380个窖池, 理论年产量=2.775×3380=9370吨,这个与招股书的设计目标9000吨一致。 但是,按照新工艺——名优酒工艺,标准叫法是绵柔酒酿造工艺,发酵期70天,一年酿造4次,实际的酿造产能为7500吨。 这个很重要,这就是工艺变化之后,带来的影响,设计之初的产能并不代表实际的生产产能。 所以,按照该工艺,洋河基酒产能约20万吨。 4、商品酒产能 几个数据相互印证,推算出洋河商品酒酒精度约在46°左右,这个数据也和产品的实际情况比较接近。 据此推算基酒可生产商品酒的产量 ①普通工艺 理论年产量=77万吨。 ②名优酒工艺,即绵柔酒产能 理论年产量=21万吨 ③招股书名优酒工艺 论年产量=26万吨 五、为什么要在2018年梳理基酒产能? 五个原因: ①原酒品质新突破; 优质基酒占比50%,绝对的历史新高,短期的未来也就这个样子了,搞清楚发生了什么。 ②最懂酿酒的管理层: 王耀董这一届管理层是透露信息最多的一届、最懂酿酒的一届,未来就要看很多人站出来“反对”、“指责”他们了。 从1998年算起,杨廷栋、张雨柏、王耀(钟雨)、张联东,四届管理层中,王耀(钟雨)是唯一的土生土长的酿酒人,特别是钟雨,真正的搞酿酒研究和技术管理出身,再往前还有,再往后很难说,虽然说钟雨总分管生产,但在酿酒工艺的研究与改革方面,也有王耀总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后面钟雨总留下,也更有利于酒质提升。 ③透露信息最多的一届: 2017年、2018年的业绩沟通会上,对各类产品的分析数据透露最多,特别是代表高端的梦9、手工班等,透露最多。 错过2018年,管理层就要更多应对投资方、市场等等各种不利因素,也不敢再深度透露信息。 2018,不把产酒的信息搞清楚,感觉都对不起这一届管理层。 ④2018年上量的优质基酒开始上市销售: 2021年至2023年,是优质基酒产量大增量后,体现到商品酒销量的时间,可以预见的营收增长点,原因海之蓝、天之蓝的基酒存储期分别为3年、5年,对应的就是2022年前后一年。 ⑤疫情对基酒生产有影响: 优质白酒酿造生产是一场场连续且相对受控的生化反应,2020年开始的疫情,肯定会有影响,提前搞清楚白酒的酿造反应,有助于理解后面的基酒生产。 现在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一声, 按照名优酒(绵柔型)酿酒工艺——16万吨, 未来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但只要降低品质要求,可以有更多产能。 写到这里, 真的感觉王耀董干的很好,对于基酒品质提升、产品高端化等,做了很多工作。 那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也不知道,后面继续看。 现在只能说之于洋河,这个阶段需要一个背锅侠,而他是个子最高的那个而已。 未来如何,继续2018. 百份财报,再谈山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