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演义》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大家对于三国时期人物的了解也大多都是从这本书开始的,就像书中的诸葛亮,大家对他可谓是赞不绝口。
康熙帝也曾说:“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图源网络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人,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任蜀国的丞相,还曾发明过著名的孔明灯、八阵图等等。 更是在《出师表》一文中写下千古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忠臣的代表了。 提起诸葛亮,大家可能都会想到他的一些著名事件,例如:草船借箭、安定南中、五次北伐、赤壁之战等等,大家都会认为他是一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人。 要说最著名的事件,那一定是草船借箭。 图源网络 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最终在五次北伐之后,于蜀建兴十二年死在了五丈原,享年54岁,至死他也未能完成统一三国的大业。 作为一个军事家来说,诸葛亮还是很伟大的,一生奇迹无数,只是在晚年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夙愿。 在《三国演义》中,可以说诸葛亮是最有智慧的人物了,如此神人,为何还是没能完成统一大业?毛主席评价他是犯了这三个错误。 战略制定出现问题毛主席认为诸葛亮必败就是从“隆中对”开始的。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为其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思。 图源网络 当时,刘备想要兴复汉室,统一王朝,诸葛亮建议他可以使用攻守策略。
当年,高祖在益州建立了帝业,那里条件优渥,刘璋昏庸无道,不知道爱惜如此优越的条件。 所以,诸葛亮建议刘备借助自己极高的声望,可以去广纳贤士,占据荆州和益州两个重要位置,并和周围民族交好,对内进行改革,对外和孙权结盟。 图源网络 等到天下局势发生变化之际,再兵分两路,一路从荆州直冲中原,另一路从秦川出击,如此,便可以成就霸业。 但是毛主席却评价诸葛亮的战略为失败的战略: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将兵力平均分配成两路,看似均衡,但实际上荆州到益州何其遥远,兵分两路的做法更是让刘备的军队失去了人数兵力上的优势。 而作为这场战役指挥官的诸葛亮,却没有做出对己方最有利的安排, 毛主席 “隆中对”实施过后的结果就是关羽在镇守荆州时被孙权偷袭,并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之手。 三国时期,蜀汉是最弱的,荆州和益州又相距过远,两支队伍无法相互帮衬,最终导致了惨败的局面。 失街亭挥泪斩马谡这个场面大家更是不陌生,要说这场战役是马谡的问题,那也不全是。 这场战役同样是诸葛亮指挥的,并且在这场战役过后,他也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战略上的问题,并开始做出调整。 图源网络 对于蜀国来说,这场战役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有很大的概率能够打胜仗。 当时,蜀汉的实力虽然弱于曹魏,但是却可以从兵力守卫较弱的魏国边境开始攻打,只可惜诸葛亮错失了这次机会,并且还将兵力本就弱的蜀汉军队拆分,导致街亭失守。 这无疑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将兵力分开,怎能不败? 毛主席在带兵打仗时,就吸取了诸葛亮的教训,采取逐一击破的战术,这就很好地集中了兵力,增强了队伍的作战能力。 图源网络 抗日战争中,毛主席带领着革命队伍,对敌人进行逐个击破,最终带领我们走向胜利。 毛主席在看诸葛亮的时候,是以一个非常客观的角度在看,而很多人看诸葛亮奉则是仰视着去看的,这就导致他们对其盲目崇拜,失去自我的思考,便难以看清诸葛亮策略上的失误。 关键时刻用人错误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荆州原本是刘备的地界,赤壁之战后,关羽留守在荆州。 图源网络 后来,关羽出兵想要攻打曹操,却反被孙权偷袭,后防失守,最终失去了荆州。 世人皆说关羽愚蠢,犯下了这个足以致命的错误,但关羽的上级领导是诸葛亮,也是他派关羽去镇守荆州的。 这也能看出诸葛亮用人不当,在用人前应该要了解用人的脾气秉性,就像在守荆州时应该要派一个有耐心、沉着冷静的人。
图源网络 可以说,荆州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流的中心,孙权定然想要抢夺这块宝地,但就是因为关羽的一时大意,让蜀国失去了如此重要的地方。 关羽此人一身傲气,孙权和刘备合作对抗曹操时,提议政治联姻。 孙权将自己的妹妹嫁予刘备,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可此时,关羽却说:“吾虎女岂配犬子!” 这话无疑是下了孙权的面子,此时二人的关系已经开始紧张起来,平时,关羽对待自己的下属也毫不尊重,总是一副傲气凌人的样子。 图源网络 以诸葛亮的心思,不可能察觉不到关羽的性格,他仅仅派关羽一人镇守荆州,未曾再派其他官员来相助。 当时的关羽已经有60岁了,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将了,上阵杀敌也定是大不如前了,这也奠定了后来悲剧的发生。 但荆州失守这件事,有一半的责任其实在于诸葛亮。 邓小平同志曾经评价诸葛亮,说他是一个非常懂得用手段的人,可在关羽身上,诸葛亮不但没有使用手段,还对其非常的迁就,这也养成了关羽如此高傲的性格。 邓小平 同样的事情又再一次上演,刘备临终前,和诸葛亮说马谡这人不能用,但诸葛亮却没有听刘备的话,在马谡的请求下,诸葛亮派他去守街亭。 但是马谡不听他人劝阻,我行我素,最终导致街亭失守,这个结果可想而知。 这两次的失误都是因为诸葛亮识人不清所造成的,毛主席也清楚地看出了这些失败的战役的根源究竟在哪。 在两次关键的战役上,诸葛亮全都选错了人,这也造成了最后失败的局面。 图源网络 而毛主席吸取了诸葛亮的经验教训,在选人时格外谨慎小心,在革命后期,毛主席对将领的挑选十分仔细,经他挑选的人,无一不是能力出群,能够力挽狂澜的人。 为什么说毛主席善于用人呢?那是因为他连当时的战俘和被捕的国民党军官都敢用,只要是他认为的可用之人,他都能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地方发挥他们的长处,而这些人也确实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也就是因为毛主席善用人才,我们才能快速的获得战争的胜利,快速的建立起我们的新中国。 未能看清局势说起诸葛亮,在治国方面,他绝对厉害,他制定法律条款、关爱蜀国百姓,兴修水利、为百姓谋福利、让百姓安居乐业。 图源网络 可是作为一个指挥官来说,他却没有能够看清当时的局面。 刘备刚去世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北伐中原的最好时机,那时中原空虚,很容易攻打下来。可是诸葛亮却错失了这次机会,他坚持要稳扎稳打,不冒进。 尽管当时魏延曾表示可以借给诸葛亮五千精兵,助他一举夺下中原,但诸葛亮还是犹豫了。 诸葛亮因为没有能够审时度势,错过了攻打中原这次最好的机会,以至于到最后,他历时七年也没能完成他的目标,最终病死在五丈原。 图源网络 街亭失守时,诸葛亮应该出来指挥战役的,可是他仍然分散兵力,或许当时他能出来指挥大军,说不定还可以力挽狂澜。 这场战役的失败,诸葛亮是主要责任人,尽管事后他反应过来,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也于事无补了。 毛主席曾经说过,诸葛亮在街亭失守这一战后,每次只要有重要战役,他都会出席,可想而知,他是吸取了上次作战失败的教训。 但是事已至此,无论怎样都已经无力回天了,诸葛亮还是难逃最后战败的结局。 图源网络 所以毛主席吸取了诸葛亮的教训,他知道,在战争中,机会非常重要,一定要抓住机会,才能抓住取胜的关键。 所以,在后来,毛主席指挥我军作战时,首先观察局面,了解当地地形,找到最有利的方式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并且他发现当地地形特殊,便于躲藏,所以还运用了游击战。在明确了正确的方向过后,通过我国军队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学习借鉴虽然毛主席指出了诸葛亮所犯的三个错误,但是他还是很敬佩诸葛亮的,毕竟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 毛主席 毛主席也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诸葛亮的创新能力,以及他的激将法。 诸葛亮的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他也是一个著名的发明家。比如它曾经发明孔明灯、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连弩的发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武器的进步。在当时,弓箭的准确度还很低,所以有了弩的存在。 但弩一次也只能发射一支,诸葛亮看到后就有了新的想法,在他的改造下,有了可以同时发射十支箭的诸葛连弩。也正是因为这个武器的发明,才让他们能够七擒孟获。 图源网络 可随后,孟获派遣了三千藤甲军,这使诸葛连弩失去了作用。为了破解对方的招数,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破除之法。他发现藤甲是被油浸泡过的,所以诸葛亮最终以火取胜。 毛主席对于诸葛亮的发明很是看重,甚至在建国后,他仍然想将诸葛亮的发明用到军队当中。 随后,毛主席受到诸葛亮的影响,先后更新了中国的数样军事武器,让中国的军事力量变得更加强大。 同样,诸葛亮用激将法激周瑜,也让毛主席从中收获颇丰。 图源网络 诸葛亮当着周瑜的面背了一遍曹操小儿子曹植所写的《铜雀台赋》,并装作不知道大乔和小乔与周瑜的关系,借此激怒了周瑜,于是二人定下盟约,联合抗击曹操。 激将法不只是能用在敌人身上,同样也可能用在队友身上。用在敌人身上是要使他们生气、丧失理智,继而做出错误的判断;用在队友身上是为了激发他们的斗志,激发他们的战斗力。 在一次会议中,毛主席说道之后的宣传工作,毛主席便想到可以用激将法激励同志们。 于是他便说:“诸葛亮对黄忠用了激将法,但是我的同志们思想觉悟都很高,就不需要我用激将法了,但是大家可以向诸葛亮学习来进行我们的宣传工作嘛。” 听到这番话后,众人都备受鼓舞,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方法。 这足以看出,毛主席对于诸葛亮还是非常认可和敬佩的,他一边吸取诸葛亮的经验教训,一边学习他的优点和智慧。 正所谓“学无止境”,毛主席也是秉持着这样的想法,不断学习,不断突破,才能看得更加深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