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无人区,乌坑遗址,小桥流水无人家,流连忘返

 颖之星语 2022-06-30 发布于浙江

202264日,颖之和友人结伴,从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遮坑村开始徒步,探秘宁波无人区,章水镇乌坑村遗址。

从遮坑村下山,路陡难行,返程的上山路,被驴友称为绝望坡,夏季多蚂蟥,因此也称为蚂蟥岭。

探秘之路艰难而曲折,至山谷,渐入原始丛林,通讯信号与外界断绝。

颖之怕蛇,看见蛇就会不由自主跑远

又一次见就跑,回头看看,怎么还在那里一动不动?

仔细一看,不是蛇

是树根!

蛇皮的存在,证明无人区内常常有蛇出没。

枯树上密密麻麻的红木耳,与黑木耳的色泽有差异,不知道能不能吃!

所谓木耳,就是树的耳朵,倾听万物之声。

终于到达乌坑村遗址,小桥流水,只是没有了人家。

小桥一座又一座,颖之竟然没数清,乌坑村遗址到底有多少座桥。

这座小桥的名字叫:反修桥。

桥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反修,不是返修,知道“反修”,是什么意思吗?

溪畔桥头,就是乌坑村民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羡慕曾经的村民,拥有天然的浴缸。

乌坑村一带原属赤水乡管辖,赤水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周公宅水库坝址所在的原周公宅村。

赤水之名,来源于公元1116年,宋徽宗赵佶的御笔题字:丹山赤水”。

1992年,赤水乡并入章水镇。

看见了乌坑村的石头和水,就知道了丹山赤水到底是什么样子。

流水之上的一片红叶,为什么不被流水冲走呢?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曾有主人,终被人类改变后,遗弃。

乌坑村民不姓乌,姓陈,从下游的周公宅村分迁而来。

周公宅村的陈姓人家,始于明代末年,陈信中携家小从鄞江搬迁而至,开始称为“酒瓮宅”,后人根据其谐音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周公宅”。

陈信中后裔再分迁附近各村,清末分迁至乌坑村,到解放前乌坑村仅有十多户人家。

解放后迎来人口生育高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乌坑村已有七十多户,两百多人。

乌坑村地处两山夹峙的峡谷之中,四面都是山,日照光线少,总给人乌黑天暗、乌漆麻黑的感觉,因此名乌坑村。

2003218日,周公宅水库正式动工开建,水库移民区的村庄迁鄞西各地。

2003年春节,是周公宅水库移民区的村民在老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乌坑村民在春节后,先后迁移至海曙区古林镇葑里村乌坑新村。

村民搬迁后,房屋绝大部分被拆毁,原址被种树绿化。

20064月,周公宅水库下闸蓄水,进村的公路被淹没阻断,村民回故土寻根,必须翻山越岭而来。

溪畔的公路,建于1976年左右,使用了不到30年,道路废弃,很多路段已被冲毁。

乌坑小学和村委办公楼,仍未拆除,墙上八、九十年代的标语还在,珍惜家园,奈何家园已成废墟。

颖之在此巧遇了四位回村寻根的村民,他们说回来玩,其实仍然断不了故土的根。

颖之目送他们返程,走了之后才记起,应该留住他们,多听他们讲讲乌坑村的前世今生。

从乌坑村有步道通往龙观乡磻溪村,还有步道通往陶坑村,但是道路现在已经荒芜。

颖之在水库边,突然风云剧变,大雨来袭。

阵雨过后,云消雾散,云雾缭绕,风光变幻。

山水之万种风情,皆被颖之欣赏

颖之爱山水,山水爱颖之。

清清之水,泽被宁波人。

移民区,成了村民回不去的故园。

颖之流连于怀坑村遗址风光,原计划半天行程,结果流连忘返,天暗才返程。

延伸欣赏,宁波无人区系列:

1、姜家山村:姜家山人不姓姜,无人区风貌,将会再改变

2、直岙村:宁波无人区,探秘直岙遗址,石阶路,石板桥,小溪流淌

3、陶坑村:宁波无人区陶坑村,媳妇和小孩同学,必成宁波第一网红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