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额吉—木都,继续向北走,马上就要进入苏赫巴托尔市了。 这里需要澄清一下,我们是从乌兰巴托市出发,向北穿过中央省的地盘,进入了蒙古的色楞格省境内,色楞格省的省会是苏赫巴托市。而蒙古还有一个省份叫苏赫巴托省,在乌兰巴托的东南方向,两者根本不是一个地方。 色楞格省的面积不大,北部与俄罗斯接壤,属于色楞格河流域,也因此得名色楞格省,这里地势平坦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又有铁路和公路与俄罗斯相连,交通便利,属于蒙古国比较发达的地区。蒙古国的第一位革命家苏赫巴托就出生在这个省的阿勒坦布拉格县(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为了纪念他,就把省会命名为苏赫巴托市。 苏赫巴托市本身不大,人口也不多。但是城市规划整齐,城市的中心是市政府广场,方方正正的。市内看不到有什么工厂商店,市外的公路两侧倒是接二连三的木材公司,一列列满载木材的车皮停在那里,应该都是从俄罗斯进口过来的。我们从市区折而向东,朝着阿勒坦布拉格进发。 路过一个地方,卓拉告诉我这里叫做中国人山。我朝窗外看去,这里没有山,是一块不小的平原,我再次问卓拉,他告诉我这里原来是中国人做生意的地方,我想这里应该是交易市场或者人口聚居的镇子。 恰克图是清代中俄边境重镇。汉名买卖城,南通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 1727年(清雍正五年)9月1日,沙俄和清政府在此签订《布连斯奇条约》,次年6月25日,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河为界,河北恰克图划归俄国。清朝于河南建新市镇阿勒坦布拉格,作为中俄贸易地,汉名“买卖城”。恰克图、阿勒坦布拉格的贸易日益繁盛。嘉庆、道光以来,中国从恰克图输往俄国的商品是以茶叶为大宗,其业务皆为晋商所垄断。此外,中国还向俄国出口丝绸、棉布、水果、瓷器、大米、蜡烛、大黄、姜、麝香等,而俄国向中国出口毛皮、纺织品、成衣、生革、皮革、工具、牛等货品。 恰克图进入繁荣期后,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贸易额仍保持上升势头。每年交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20%,俄国仅次于英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从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交易额急剧下降,80年代较50年代少了3/4。恰克图互市开始走上了一条下坡路。20世纪初,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全线通车彻底摧毁了恰克图互市。俄商深入中国内陆,直接采购、制造、贩运茶叶,这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后,俄国与西方势力一起作为一种殖民势力深入中国内陆的结果。 到了阿勒坦布拉格,景象出乎我的意料,真是太荒凉了。 规划中的几条街道只能说是有了痕迹,还不能说是雏形。有几家盖了二层小楼的院子,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临近口岸的街道稍微繁华一些,有两家饭店,还有一家俄罗斯纪念品商店,都冷冷清清的。从街口向北望去,可以看到俄罗斯境内,那里有一座教堂,教堂的金顶被阳光照耀的金光闪闪的。 我们到那里的时候恰逢中午过后,有一队俄罗斯的卡车停在口岸等待检验放行,蒙古国的海关大院静悄悄的,不见人员出入,只是旗杆上的蒙古国旗提示着这里是个权力机关。 这里应该就是茶马古道的商业重镇恰克图。恰克图这个名字不知是俄语的发音还是蒙古语的发音,大概意思是有茶叶的地方,这也和它的历史地位是相符合的,后来随着中长铁路的修建,俄国的实力不断向中国内陆渗透,商品的运输成本变得越来越低,这里的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但是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通商口岸,物流、人流、信息流非常活跃,也早就成了文明开化之地。蒙古国的革命家苏赫巴托就出生在这里,后来他随父亲移居到库伦(乌兰巴托),再后来他参加了蒙古当地的自治部队,得到了苏联政府的青睐,曾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的红军学校学习政治军事,后来回蒙古组织游击队,在苏联军队的大力支持下,在买卖城(恰克图)一举击败了徐树铮的边防军。 后来,苏赫巴托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又攻占了库伦,成立蒙古人民党,最终组织了革命政府。但是苏赫巴托于1923年突然暴毙(一说神秘失踪),年仅三十岁,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 这样的一个地方,萧条冷落,那里有自由贸易区的影子?在这里,生活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商业经营了。看来,对于蒙古政府的宣传,姑妄言之,姑且听之吧。 在口岸的饭店里吃了午饭,马不停蹄的返回了乌兰巴托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