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并非单纯由于需求过热导致的,而是由于供应链和供应端的变化叠加引发的。 随着疫情后全球经济的复苏,对原油、原物料、农产品、大宗物资的需求攀升,加上全球在疫情期间的缺柜、塞港,造成供应链断链,以及俄乌大战的持续,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与封锁,导致全球物价上涨失控。 美国的物价上涨率在5月来到8.6%,仍处于高点。 通胀可能持续上涨的原因包括:
二、美国联准会错失了通胀目标区间的2~3%,由于通胀有预期心理,货币政策、升息效果又有落后性,因此,欲控制通胀恐怕没有想像中简单; 三、若干比较有黏着性的物价,如交通、汽车、租金等的上涨,无法快速下降; 变量在于,为了因应通胀,美联储大幅升息,升息速度又快又猛,会抑制终端的需求及整体经济的成长,通胀就有机会趋缓,但这是以经济成长下修为代价。 不少人判断通胀已接近高点,但究竟有哪些预警指标,可以看出通胀的上涨会趋缓呢? 首先,我们可观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原因在于,中国消耗全球40%至60%的工业金属、20%的能源以及1/6的粮食,因此,中国大陆经济的兴衰,左右全球大宗物质跟原物料的价格。 前期由于中国疫情反弹,加上内部结构调整,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已由5.5%下修至5%以下。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也开始横向盘整。 根据以往的经验显示,中国在2021年下半年经济开始转弱,因此,如以一年到一年半的落后影响观察,通胀最快在今年第四季,最慢到明年第一季通胀就会逐步缓和。 其次,PPI的变化 美国5月的PPI较4月成长0.8%,年增率为10.8%。欧美大型经济体PPI传递到CPI的幅度在25至26%,并具有持续性的影响。观察PPI的变化程度,也可以了解到物价上涨率的持续性。 第三,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的变化,也是重要参考指标。最近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再次滑落至3%左右,由于10年期国债利率表达了对远期通胀的预期,也多少反映市场通胀触顶、即将滑落的看法。 第四是“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6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较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7%,高于上月6.9个百分点;6月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1%,高于上月5.7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升至扩张区间,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5月份相比发生明显积极变化。 PMI是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 从制造业PMI指数的构成上看,5大构成项较上月均有所反弹。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8%和50.4%,高于上月3.1和2.2个百分点,均升至扩张区间,表明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企业前期受抑制的产需加快释放。会对上游的资产价格起到部分支撑作用。 除了以上四类指标,更需要担心的是俄乌战争后飙升的原油价格,曾一度飙升至1桶120~130美元之上的原油,5月回跌至100美元上下,但最近又回升向至120美元靠近。只要俄乌战事一日未解,物价上涨压力仍在。 7月份拜登将拜访沙特,期待原油价格会在综合政治博弈下掉头向下。 另一方面,就长期而言,全球推动净零排放,在减碳过程中,可能使生产流程的成本涨升,以及替代能源的额外增加成本,也会提高未来物价上涨的几率,值得我们审慎观察。这个属于长期结构性影响,短期内影响并不大。 综上 1、全球需求有限,且被美联储加息压制 2、原油供应问题还未明确解决路径,但有希望 3、世界工厂中国正在复苏,疫情如持续控制,活力将持续释放 风险 1、战争 2、疫情(中国) 结构明确后,我们对通胀走势的判断就有数了,观察点 1、拜登和中东老爷们的博弈 2、疫情/战争 综上,如结构性要素未发生显著变化,则通胀已至阶段性高点可期,但以上结构分析并不能体现通胀能被迅速打下去,所以我判断 全球通胀将进入相对平缓下降的过程,而非美联储期待的迅速压制到合理范围内的走势。 如果是这样,那么期待美联储今年年底将转向,我认为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原因是通胀被压制下行,但未至合理范围内时,美联储掉头开始降息将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