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求(47)

 sy0406 2022-07-01 发布于山东

微信图片_20210418154008


蒙求(47):震畏四知,秉去三惑。柳下直道,叔敖阴德。


【原文】震畏四知,秉去三惑。

【注释】①震:即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杨震是千古名臣,为人清廉正直,深受后人的爱戴。少年时期的杨震,勤奋苦读,博览群书;长大后熟读各种儒学经籍,时人称呼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

②秉:即杨秉,杨震的儿子,东汉官员。和父亲杨震一样,杨秉一生也非常清廉,始终过着清贫的日子。

【译文】杨震为官清廉,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告诉下属,不要拿金银珠宝来贿赂他了;杨秉一生始终秉持着“不贪酒、不贪财、不贪色”三条原则,严格要求自我。

【典故】震畏四知:典故出自《后汉书·杨震列传》。东汉时期,大臣杨震被朝廷任命为东莱太守。他动身上任的时候,中途途径昌邑县。昌邑县的县令王密,是在杨震的举荐下才当上这一官职的,所以在杨震到达的当天晚上,王密怀揣十斤重的金子悄悄送给杨震。

杨震见状后笑着拒绝了。王密劝他说:“现在天色这么晚了,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情,大人你可以放心收下。”

杨震听了之后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够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当即满脸通红,羞愧地退了下去。

杨震的一生,始终清廉有操守,不接受私人的财物,他常常说:“清贫有什么可怕的?留给后世子孙以清廉的名声,不是更好的一种结果吗?”

秉去三惑:典故出自《后汉书·杨震列传附杨秉传》。杨震的儿子杨秉,也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大臣,虽然为官多年,但从来没有贪腐的行为,日常生活开支,也只是依靠正当的俸禄维持。杨秉的妻子去世后,他也没有再娶,时常对人说,我有三不惑:即不贪酒、不贪财、不贪色。

【赏析】杨震“四知”、杨秉的“三不惑”,说明了什么呢?充分说明了他们两人身上,拥有崇高的个人操守,不贪财,不爱钱,堂堂正正,正大光明。其实纵观历史古今,凡是做出那些伟大成就的历史人物,无一不是品德高尚的人士,他们的铮铮风骨,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原文】柳下直道,叔敖阴德。

【注释】①柳下直道:柳下,即柳下惠。柳下惠原名展获,字子禽,鲁孝公儿子公子展的后代。去世之后,时人给他上谥(shì)号为“惠”,因此后人尊称让为“柳下惠”。柳下惠生活在我国春秋时期,鲁国人,担任过鲁国大夫一职,成语“坐怀不乱”即与他有关。有趣的是,柳下惠还是“展”姓和“柳”姓的始祖。

 直道,比喻一个人性情非常耿直。

②叔敖:即孙叔敖。孙叔氏,蔿(wěi)姓,名敖,字孙叔,楚郢都(湖北荆州)人。孙叔敖生活在春秋时期,楚国人,担任过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的职位,辅佐楚庄王治理朝政,极大地促进了楚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楚国日后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孙叔敖功不可没。

【译文】柳下惠为人正直,即使因此丢掉了官职,也绝不肯改变自我的操守;孙叔敖不顾自身安危,处死了怪物两头蛇,这一行为,为自己积累了无数阴德。

【典故】柳下直道:典故出自《论语·微子》。柳下惠生活在春秋时期,曾担任过鲁国司法官员的职务。平日里,柳下惠性情刚直,先后三次被免除官职。

后来就有人劝说柳下惠说:“既然先生您在鲁国一直得不到重用,为什么不离开鲁国另谋高就呢?”

柳下惠听了之后回答说:“我因为秉公办事而屡次受到排挤,这样的性格无论到了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到欢迎的,所以我又何必非要离开我的国家呀!”

叔敖阴德:典故出自《新书·春秋》。楚国名臣孙叔敖,在他小时候,有一次外出游玩,走到半路的时候,遇到一条长着两个头的怪蛇,他害怕怪蛇伤害掉其他人,就上前将蛇杀死了。

孙叔敖返回家中后,一直闷闷不乐。他的母亲见状就询问出了什么事情,孙叔敖哭着对母亲说:“我听说凡是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生病死掉,刚才我在路上就看到一条,因此担心从此之后再也不能侍奉母亲了。”

母亲听了之后说:“那条两头蛇现在在哪里呢?”

孙叔敖回答道:“我担心还会有人看见它,于是就将它杀死了。”

母亲听了,就安慰他说:“孩子你不要担心,你绝对不会死的。我听说积下阴德的人必定会有善报,因为自身高尚的品德,会为他带来无数吉祥的好运。”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之后,官拜楚国令尹一职,为楚国的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赏析】柳下惠和孙叔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美好的操守和品行,光明磊落一身正气,那么好运自然就会降临到我们的身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