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歌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之朝歌古民居(十三)全寨傅家大院

 文艺朝歌 2022-07-02 发布于河南

全寨傅家大院
傅家大院位于全寨村主街中段路北,原名“慎德堂”,由圣府官员秀才傅明义建于清朝同治甲子年(公元1864)十二月。被村民称为“秀才院”。

傅家大院坐北朝南,共四进院,由南向北,依地势渐渐升高。第三进院和第四进院向东开门又自成一体。整座大院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16米,占地面积约1280平方米,现有房屋38间,建筑面积约570平方米。

一进院为临街倒坐房,四间仆房加一间出入东南向的门楼。门楼建在五级青石台阶之上,建筑样式为硬山顶、清水脊,内部结构为五檩三搭椽 ,椽上扒砖铺就,砖上起瓦。内门是拱形石券门,街门设在外檐柱间,门框两侧磨砖对缝砌墙,门额、门墩、门恰石样样俱全,街门左侧墙体中间垒一门龛,用来供放门神公的牌位。据说,家人每逢出远门时,出门先向门神公施礼:确保一路平安。回来后,上台阶,进门前再向门神公施礼:告知平安归来。门外台阶两侧垒有长方条形上马石。

二进院,堂屋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为一层瓦房,正房比东西厢房略高,全部是青石砌墙,白泥勾缝,青石板封檐,蓝瓦盖顶。庭院青石漫地,东西厢房的方格木窗相对,古色古香,粗线条勾勒整个院落横平竖直,朴素温馨,简约而不简单。据村里的老人讲,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寨村设有红色交通站,1943年5月,邓小平夫妇从汤阴、内黄方向过来,往圣地延安去,小蜂窝村的地下交通员冯学堂到淇河边的贺家村把他们夫妇接来,在这个院中的西厢房住了一天,晚上趁着夜色,冯学堂又把他们送到了临淇交通站。

三进院,因重新翻修,完全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当年的古朴风格荡然无存。

四进院,地势较高,整个院落建在九级青石台阶之上,现有堂屋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全部为二层楼瓦屋建筑。因为地势高,楼房也高,整个院落显得巍峨、大气、厚重。其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堂屋五间,满外深5米,面阔16米,高约8米。正门是拱形石券门,青石门额也呈拱形,和东西厢房长方形门额形成显明对比。门额正中间雕刻“诗礼”二字,稳重、苍劲、有力。以“诗礼”二字为中心,左右两侧刻有一幅对联,字体模糊不清,不易辩认。对联外侧两只灯笼图案相对,门额上方正中雕刻有孔子像,孔子像左上方有幼鹿相伴,右上方为牡丹相衬,门额右下方刻有“慎德堂”三字及建造年代:甲子年冬季月。整个门额四周有祥云图案围绕。

傅家大院的整个建筑风格给人的感觉是:自然得体、简约而不简单、低调而不张扬。“秀才院”主人公门额雕刻“诗礼”二字,包涵深厚寓意,“诗礼”即《诗经》、《礼经》,为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的书。旧时常用来称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主人公以“诗礼”来标榜自家是读书知礼的书香人家,同时也希望“诗礼传家”,即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世事桑田,虽然傅家大院荣光渐褪,但愿后人以先人愿望为家训,把“诗礼”作为传家之宝,弘扬家风,做有知识、有教养的人。
(撰文:李全志 摄影:黄强、张胜旗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