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桥朱塔两依然

 明日大雪飘 2022-07-02 发布于上海
中国来自印度的建筑的还有塔形建筑概念的基本造型,印度人称之为“浮屠”或“窣堵坡”,而它在中国则被称为“宝塔”。最早的宝塔现今已经荒殁无闻了,我们现在在中国看到的宝塔都已经完全被中国化了,在基本的宝塔造型上还衍生出三富多样的变化。直到相对近代的时期才又出现了模仿印度风格的宝塔。

图片

河南龙门石窟的宝塔石刻,约为7世纪时期所刻。a、从中可见四级四方宝塔,下方基座很高,塔身遍布纹饰,塔尖高耸,位于一个石窟入口处;b、七级四方宝塔;c、十级或十二级四方宝塔,顶部已毁坏,每层各有一佛像

图片

四方石塔遗址,每层塔身四周环绕着回廊和栏杆,每面开一壁龛,内供一佛像,塔顶有叶状装饰,塔下的台基旱阶梯状。位于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岛

图片

大雁塔 位于西安
宝塔通常是寺院的一部分,但并不总是起到宗教方面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是出于纪念的目的,或是当作地标来建的。宝塔的选址一般都是在能够远眺的空地、山顶、突出的山岩或城市附近的高地,因为按照古老的传说,宝塔能够带来好运,能庇佑所有能看到它的地方。整个中国的宝塔有成千上万座,其中石质的宝塔都能够屹立数百年。

图片

雷峰塔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图片

小雁塔,塔尖已遗失;出口处有突出的门廊结构;位于西安府(来自:沙畹《华北考古记》) 九级六角形铁塔,下方有石基座
北京也有一座号称是7世纪修建的古塔,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北京还有一座与它造型极为相似的宝塔(天宁寺塔)两座都是十三级的密檐塔,在我们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塔身矗立在高高的塔基上,塔身收束并不明显,塔顶高高耸立着。这应该是后期重修的结果,比原作更优雅一些。原塔塔基并没有这么高,塔身自下而上收紧,塔顶有一个小室,类似于印度的浮屠造型。相比现在的宝塔,过去的宝塔更为庄严壮观。

图片

天宁寺塔

图片

天宁寺塔
与其他建筑一样,宝塔也受到了数字与颜色象征的影响。北京圆明园中有一座造型优美的琉璃塔。瓷砖的颜色就用了“五”种:蓝紫色、黄色、绿色、红色和青绿色。但最后两种颜色比起其他三种使用的面积要小得多。四边形的塔基代表着四大天王。他们的形象通过石刻的形式表现出来:塔身共有八面,代表八位天神分别镇守八个方位;塔顶呈圆拱形,代表佛祖所在的最高天界;壁龛中间是莲台,上面分别画着五大佛祖的坐像。另一座类似造型的宝塔位于北京万寿山的颐和园中。

图片

颐和园琉璃塔,北京,1901年摄

图片

颐和园琉璃塔
另有一种宝塔显然借鉴了喇嘛塔的造型,这种宝塔在中原地区比其他造型的宝塔数量少得多,仅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发展迅速。在石质的四方形基座上,瓮形的塔身巍然矗立,中间的壁龛中供奉着一尊佛像,上方承接传统宝塔造型的塔身,突出的塔檐看上去仿佛是瓮的提手一般。这些瓮形、气泡形或瓶形塔身造型在印度、中国等地都常用于舍利塔中,后来在城门与寺门的造型中也有借鉴。

图片

京杭大运河河畔的法海寺白塔,外形类似印度的窣堵波。由台阶登上方形平台,平台四周围着栏杆;塔身为圆腹状,似瓶又似钟;另有佛龛中陈设佛像,塔顶有一天棚,葫芦形塔刹,显然借鉴了藏传佛教建筑造型
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修建石桥。在数千年的时间内其造型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因此现在有着巨大桥墩的拱桥仍然可以代表古代的桥梁风格。我们已知人们在汉代时已建造了巨大的人像,但当时的工艺并没有流传下来。桥梁相对来说主要是功能性建筑,其基本造型并不复杂,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除了简单的基本造型以外,桥的栏杆通常用汉白玉制成,上面雕成镂空的纹样或是排成一列的数不尽的石狮。马可·波罗在他写于13世纪的游记中反复提到又宽又长的石桥,上面还有丰富的汉白玉装饰。比如他提到了卢沟河上的一座石桥。1190年左右,人们修建了这座350步长、18步宽、共11拱的石桥,来代替原来的木桥。桥的两侧共有281根望柱,每根望柱上有一只一英尺高的石狮,望柱之间还有更小一些的石狮装饰。在这281根望柱之间是大理石的栏板,桥的两端各有两只石象。

图片

上:卢沟桥 下:石质东口桥,部分已经倒塌,位于浙江省龙游县

图片

卢沟桥石狮
为了使大艘船只得以通行,桥梁的孔洞需要开得很高,常常出现各种奇特的造型,比如“驴桥”或“骆驼桥”,它们给周遭的景色带来如画般的点缀。这种高拱桥大多用石头砌成,表面呈现漂亮的弧度;而更早期的木桥则有线条的棱角。石桥的大理石栏杆实际上是对木质游廊的模仿。在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中有一道著名的石桥“十七孔桥”,其巨大的桥拱最宽近30英尺、高20多英尺,这样皇家游船上高高的桅杆才能够从中无碍穿行。

还有一些造型极富创意的桥,比如下面这座石桥的侧面看上去就是一条龙。龙的翅膀就构成了桥的栏杆。据一位欧洲游客记载,19世纪中期,北京的一个皇宫到另一个皇宫之间的运河上架着一条“龙,实际上就是由黑玉制成的龙形桥,龙爪即是桥墩”。

图片

龙桥,栏杆由龙的翅膀构成,桥宽10米,位于柳江上
与桥相比,方形的城墙和堡垒的墙垛都更为雄伟壮观。史书记载,中国自周朝就有了内城墙、外城墙和陵墓建筑。墙体自地面陡然升起,垂直而立,城门上方和城墙转角处还修有方形的门楼和高高的箭楼。

北京内城的城墙分别经1420年与1553年两次修建而成,主体由土与烧制的砖块垒成,高13米,城墙上部十分宽阔,达到11米。城墙上方还有欧洲的耶稣会传教士设立的天文台,铜制的仪器十分精巧,部分于波茨坦展出。另一侧城墙上还有一些更简单的仪器,是元朝留下来的装置。

图片

北京城墙西南角

图片

耶稣会传教士修建的天文台,位于北京城墙上;部分仪器现存于波茨坦

图片

北京以北的明长城,石质建筑(来自:弗兰克摄影集,汉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