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缩泉丸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缩泉丸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天台乌药10克 益智仁10克 山药10克 小茴香10粒 本方现代常用于真性及应力性尿失禁、神经性尿频、尿崩症等属下元虚寒者, 亦可用于多涕、流涎、乳泣、泄泻、遗精、带下、崩漏等证属肾气亏虚,固摄无权者。 1。肾积水 2.排便流泪症 3.多涕症 4.涎瘘 5。乳泣 6.回乳 7.便秘 8.泄泻 9.带下 10.崩漏 一、内科 1.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 2.遗尿 二、儿科 1.小儿尿频症 2.小儿神经性尿频 3。小儿遗尿 三、精神科 氯氮平所致流涎 (固真丹) 下[功用] 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 下元虚寒证。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或小便清长,或溺有余沥,舌淡, 脉沉弱。 本方主治下元虚寒证,以尿频或遗尿,舌淡,脉沉弱为证治要点。 缩泉九(固真丹 (《魏氏家藏方》卷6) [组成] 天台乌药细锉 益智子大者,去皮,炒各等分。 [用法] 上为末,别用山药炒黄研末,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曝干;每服五十 丸,嚼茴香数十粒,盐汤或盐酒下.(现代用法:每日1—2次,每次6g,开水送下)。 [功用] 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 下元虚寒证。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或小便清长,或溺有余沥,舌淡,脉沉弱。 、 [病机分析] 本方主治证乃下元虚寒所致。《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水泉不止者, 是膀胱不藏也。”膀胱者,与肾相为表里,肾气不足,下元虚冷,则膀胱虚寒,不能约 束水液,.以致尿频、遗尿、小便清长或溺有余沥。 [配伍意义] 本方为下元虚寒所致小便频数而设。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 收之”、“寒者热之丫,以及《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以温肾祛寒, 缩尿止遗立法。方中益智仁辛温,为“行阳退阴之药,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本草纲 目》卷14),能温补肾阳,固涩精气,收缩小便,故为君药。乌药辛温,'善理元气,“固 非补气,亦不耗气,实有理其气之元,致其气之用者”(《本草述钩元》卷22),可调气 散寒,能除膀胱肾间冷气,止小便频数,伍益智仁使收散有序,开合有度,涩而不滞, 故为臣药。更以山药糊丸,取其甘平,健脾补肾,固涩精气,为佐药。茴香辛香发散, 人肾、膀胱经,用数十粒为引,助诸药温肾祛寒之功,使下焦得温而寒去,则膀胱气化 复常,约束有权,溺频遗尿自可痊愈。 ' 本方配伍特点:在温肾固摄的基础之上调气散寒,寓收于散,寓合于开,使气化复 常,而津液得敛。 、 因本方有止尿频,缩小便之功,剂型为丸,故名“缩泉丸”。 [类方比较] 本方与桑螵蛸散均属固涩剂,有固涩止遗的作用,可用于小便频数或 遗尿,但本方以益智仁配伍乌药等,重在温肾祛寒,适用于下元虚寒而致者;桑螵蛸散 则以桑螵蛸配伍龟甲、龙骨、茯神、远志等,偏于调补心肾,适用于心肾两虚所致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下元虚寒证,以尿频或遗尿,舌淡,脉沉弱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肾精不足,加鹿角胶、菟丝子以补肾填精;若肾阳虚,加仙灵脾、 山萸肉以温肾助阳;若肾阴虚,加熟地、龟甲以滋阴潜阳;若气虚,加黄芪、白术以益 气;若嫌固涩之力不足,可酌加鹿角霜、桑螵蛸、乌贼骨、牡蛎等敛涩之品。 3。本方现代常用于真性及应力性尿失禁、神经性尿频、尿崩症等属下元虚寒者, 亦可用于多涕、流涎、乳泣、泄泻、遗精、带下、崩漏等证属肾气亏虚,固摄无权者。 [使用注意]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本方药简力薄,若病情较重者,当酌加温补固涩之品。 [源流发展] 本方源于宋.《魏氏家藏方》卷6,原名固真丹,治肾经虚寒,小便 滑数及白浊等疾。《魏氏家藏方》为南宋医家魏岘集家传及其亲自试用有效的验方而成。 书中另有缩泉丸,由乌药、益智、吴茱萸、川椒四药组成,用治脬气不足,小便频多, 及老年阳虚遗溺等证。后人取固真丹之方,冠缩泉丸之名。《世医得效方》卷7有三仙 丸,与本方相比,药量稍殊,加朱砂为衣,以镇心安神,用于下元虚冷,精关不固,心 肾不交,梦遗泄精之证。今人治遗尿等证常以本方加味组方。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出处 本方出处,不同医籍标注不一,颇多异议。《中医治法与方剂》 说出自《集验方》,《简明中医词典》、统编教材5版《方剂学》等说出自《妇人良方》, 《古今名方发微》、《中医方剂大辞典.方剂分册》等说出自《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方 萃》说出自《证治准绳》。据现有资料分析,以上几说皆误。 由乌药、山药、益智仁3药组成,以缩泉丸命名者,首见于《医方类聚》引《济生 续方》,后世医书如《世医得效方》、《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校注妇人良方》、《古今医 鉴》、《证治准绳》等均载本方。 古医籍中名《集验方》者以北周姚僧垣之著为最早,此外有唐杨归厚之《杨氏产乳 集验方》及明邹福之《经验良方》后世也称《集验方》,但此三书均佚。有人将散载于 唐、宋诸方药书中引用过的《集验方》中的方药重新辑校,编成《集验方》,但书中未 见载有缩泉丸。 《妇人良方》为宋陈自明所著,书中并无缩泉丸一方。明王肯堂所著 《证治准绳》和薛已的《校注妇人良方》均载有缩泉丸一方,方中药物组成、炮制、服 法完全相同,而《校注妇人良方》成书时间(1547年)明显早于《证治准绳》 (1602 年),但仍晚于《济生续方》 (1253年成书)。因此可以确定《医方类聚》引《济生续 方》为缩泉丸方名的最早出处。然而,《医方类聚》引《济生续方》仅为缩泉丸方名的 最早出处,并非缩泉丸之方源。其方源为《魏氏家藏方》(1227年成书),本名固真丹, 后世习称缩泉丸Llj。 ' 2.关于本方适应证 除尿频、遗尿外,现代还用于尿崩、流涎、乳泣、多涕、带 下、崩漏等证。《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类经附翼》卷3云:“肾者 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液皆归于精,而五精皆统于肾。”肾司开阖,为封 藏之本;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人体的水液代谢。如肾气亏虚,气化失常, 以致固摄无权,则可出现尿液、涎唾、泪液、乳汁、汗液、精液等水液滑脱而不能自 止,甚至出现泄泻、带下、崩漏等证。本方用益智仁暖脾肾,摄津液;乌药理元气,助 气化;山药固肾气,补脾肺,合为补肾温阳化气,固摄水液滑脱之剂。故凡属肾气亏 虚,固摄无权,水液滑脱不禁诸证,尤其是尿频、遗尿、小便清长者,均可以之加减治疗。 3.关于方名含义 缩,有收敛,减缩之义;泉,原意指水由地出者,此处喻为小 便。以“缩泉”命名,是说本方有缩敛小便的作用。 4.关于益智仁 益智仁为辛温之品,可行气温阳,味不酸涩,而有敛摄之性。《本 草经疏》卷14云:“益智子仁,以其敛摄,故治遗精虚漏,及小便余沥,此皆肾气不固 之证也。肾主纳气,虚则不能纳矣。又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统,脾肾气虚,二脏失职, 是肾不能纳,脾不能摄,故主气逆上浮,涎秽泛滥而上溢也,敛摄脾肾之气,则逆气归 元,涎秽下行。”《本草求真》卷3云:“益智,气味辛热,功专燥脾温胃,及敛脾肾气 逆,藏纳归源,故又号为补心补命之剂。是以胃冷而见涎唾,则用此以收摄;脾虚而见 不食,则用此温理;肾气不温,而见小便不缩,则用此盐炒,与乌药等分为末,酒煮山 药粉为丸,盐汤下,名缩泉丸以投。与夫心肾不足,而见梦遗崩带,则用此以为秘精固 气。”总之,本品对于脾肾气虚,肾气不固,可敛摄脾肾之气,藏纳归源,常用于流涎、 遗尿、遗精、崩漏、泄泻等,可谓固脾肾、摄水液的要药。 [方论选录] 1。吴昆:“脬气虚寒,小便频数,遗尿不止者,此方主之。脬气者,太阳膀胱之气 也。膀胱之气,贵于冲和,邪气热之则便涩,邪气实之则不出;正气寒之则遗尿,正气 虚之则不禁。是方也,乌药辛温而质重,重者坠下,故能疗肾间之冷气;益智仁辛热而 色白,白者人气,故能壮下焦之脬气。脬气复其天,则禁固复其常矣。”(《医方考》卷4) 2。徐大椿:“脬气不固,小便频数,精府亦因之以动,故遗精昼甚,明是阳虚气不 施化焉。乌药顺九天之气,敷气化于脬中;益智补先天之火,缩小便于水府;山药糊 丸,淡盐汤下,乃以专补脾阴兼益肾脏也。使脾肾两充,则阳化阴施,而精溺自分,积 室完固,安有溺数遗精之患乎?此化气摄液之剂,为阳虚气不施化之专方。”(《徐大椿 医书全集.杂病证治》卷7) 。 3。傅衍魁,等:“本方具有温肾止遗功效。为治小便频数,小儿遗尿之有效方剂。 方内乌药、益智仁皆为辛温人肾与膀胱之药,并具温肾固涩,行气散寒之性。而山药甘 平补脾益肾以增强二药补.肾益脾之功。可谓补后天之脾而益先天之肾。共奏止尿频,缩 小便之功。因而名其为缩泉也。”(《医方发挥》) 4。钱伯煊:“方中以益智仁温补脾胃,本脾药而兼人心肾,主君相二火,补心气、 命门之不足,能涩精固气,以盐水炒者,取其下达于肾;乌药上人肺脾,下达膀胱与 肾,善疏导胸腹邪逆之气;山药补肺脾,涩精气,全方之意,使肺气足,则肾气亦得 荫,肾为封藏之本,肾强则下元得固,水道调摄如常矣。本方虽药物组成简单,但在益 肾、温涩的基础之上,不忘补气、调气,的确见识不同一般,其方药之间配伍很是巧 妙,临床应用效果也较好,尤适于治疗小儿遗尿。”(《女科方萃》) 5.李飞,等:“本方为下元虚冷,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而设。盖肾气不足,膀胱约 束失权;下元虚冷,膀胱气化不行。故方用益智仁温肾暖脾,摄津缩尿为君;山药健脾 补肾,涩敛精气为臣,增强其温肾缩尿作用;更以乌药行气散寒,内助膀胱气化为佐, 与君臣药相配,收涩行散并用,俾膀胱开合有度,约束有权,则小便频数、遗尿均可治 愈。”(《中医历代方论选》) [评议] 小便频数,吴氏责之“脬气虚寒”,徐氏责之“脬气不固”,李氏责之“下 元虚冷”,似以后者更切中病机。徐氏、傅氏、李氏均论及方中益智仁、山药的补脾作 用,然意犹未尽;钱氏更兼论其对心肺的作用,引人深思。钱氏谓“全方之意,使肺气 足,则肾气亦得荫”,似有蛇足之嫌,而言本方“在益肾、温涩的基础之上,不忘补气、 调气”,又人木三分。李氏谓本方“收涩行散并用,俾膀胱开合有度,约束有权”,宜与 钱氏之论同参。而徐氏赞本方:“此化气摄液之剂,为阳虚气不施化之专方”,尤属画龙点睛。 [验案举例] 1。肾积水 《新中医》(1985,8:39):某男,u个月,1984年9月21日初诊。其 母诉:患JM,便淋沥失禁8个月,伴低热哭闹,经肾盂静脉造影和B超检查,诊为“泌 尿系畸形、双侧肾积水”,屡治不效。诊见:小便滴沥不禁,面色萎黄,颈软头倾,唇 淡口糜,神疲,声微,纳呆呕恶,腹部胀满,哭闹不已,一四肢厥冷,指纹暗淡,脉细弱 无力。腹诊:腹部硬满痞胀,左肾区可触及包囊状块,有3cm×3cm大小,触痛较明 显。证属脾肾阳虚,寒水停积于肾,积久失约。治当温肾通阳塞流,以缩泉丸加桑螵 蛸、白术、桂枝、车前子。服药5剂,症状减轻;续服15剂,小便基本正常;又服10 余剂,诸证悉除,双侧肾积水亦消。 按语:本例以小便滴沥不禁为主症,属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气化失司,致膀 胱失约;日久影响后天脾胃运化,导致全身虚弱,诸症蜂起。故以缩泉丸加味,温肾化 气为主,塞源澄流,终获佳效。 2.排便流泪症 《四川中医》 (1995,8:53):某男,6岁,1992年3月10初诊。 其父代诉,患儿每遇大便或小便,则泪流如泣,历时2月。刻诊:双眼泪道冲洗通畅, 结膜不充血,角膜(一),舌脉无殊。辨为肾气亏虚,遂以缩泉丸加山萸肉、枸杞、Jlc 断。服5剂,排便流泪现象已减其大半;予原方再加菟丝子,继服3剂,病愈。 按语:排便流泪症,现代医学无以命名,眼科典籍亦未见记载。肾主水,为封藏之 本,主五液,司二便,正常排便有赖于肾之气化和固摄;今肾气亏虚不能固摄,排便时 尤甚,故泪随便出。以缩泉丸加味,温补肾气,收敛固涩,故能取效。 3.多涕症 《江苏中医杂志》(1985,4:47):某男,37岁,鼻病半载,终日流涕, 清涕滂沱,不能自控,且有狂嚏,曾经治疗,未有显效。查其鼻腔,未见异常,舌淡苔 薄,脉细。证为肾气不固,难摄涕液。治宜温肾固涩,以缩泉丸加黄芪、白术、乌梅。 5剂后,清涕锐减,续服15剂,清涕敛迹。 按语:《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肾为欠为嚏”,《难经。四十难》云:“肾主液”,可 见嚏、液均与肾有关。《诸病源候论》卷29曰:“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 溢,不能自收。”故多涕治宜温肾固涩,缩泉丸正当其治;肺开窍于鼻,与肾为母子之 脏,故加黄芪、白术补益肺气,乌梅酸敛固涩,如此标本兼顾,相得益彰,遂使顽症得愈。 4.涎瘘 《浙江中医杂志》(1987,7:308):某男,27岁,口角流涎15年,患者不 愿手术治疗,用中西药物无效,近半月病情加重,讲话时口角流涎,面色少华,脉沉 迟,舌边有齿痕,苔薄白滑。证属脾肾阳虚,气化无权。予缩泉丸每次lOg,1日3次。 连服3个月,流涎竟止。继服1个月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涎为脾液,为肾所主,且“久病人肾”,故用本方补肾固涩,温脾摄涎,终使痼疾得愈。 5。乳泣 《陕西中医》 (1991,12:550):某女,38岁,1987年工。月30日就诊。 已婚10余年,平素月经尚调,生一男,现已9岁。1年前,乳汁又自行流出,量少, 经某医用补中益气法后即止。时隔2个月,乳汁又复自行流出,再予补中益气法无效, 曾用雌激素、黄体酮等及疏肝敛乳法治疗均无显效,仍乳汁终日淋漓不断,湿透衣衫, 冬夏皆然,伴腰膝酸软,畏寒,尿频清长,性欲明显减退,舌淡,脉沉细。此乃下元虚 寒,冲任不固,水泉失约所致。投缩泉丸(改汤剂)加桑螵蛸、仙灵脾、焦麦芽。服药 12剂后,乳汁明显减少,腰酸尿频均好转,又服5剂后乳汁已止,予六味地黄丸善后。随访3年未复发。 、 按语:《女科经论》卷6谓:“若未产而乳自出者,谓之乳泣。”乳乃阴血所化,.生 于脾胃,摄于冲任,赖肾之封藏、肝之疏泄而调节。今肾气虚寒,冲任不固,封藏失 职,发为乳泣,故以缩泉丸加味,温肾收涩,出奇制胜。 6.回乳 《湖北中医杂志》(1988,5:51):某女,30岁,引产3日,乳汁不回,煎 服麦芽未效。自诉乳房胀满,神疲乏力。查面色咣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滑重按无 力。予缩泉丸加海藻、昆布、夏枯草、青皮、贝母,水煎服,2剂而收效。 按语:脾肾阳虚,固摄无权,则泌乳难回。用缩泉丸加味,助脾摄肾敛,则乳汁藏纳归源。 7.便秘 《浙江中医杂志》(1987,7:296):某男,62岁,入冬溲频,昼夜20余 次,初未介意,1周后大便干如羊屎,遂投增液汤合麻仁丸加减,经半月不效。观其舌 质淡,舌体胖天,脉沉细。细思有所悟,改以益肾缩尿之法,予缩泉丸加生首乌、桑螵 蛸、熟地、山萸肉、炙甘草。半月后,小便复常,大便始畅。随访一冬无复发0 按语:《诸病源候论》卷8云:“肾脏受邪,虚则不能制小便,则小便利,津液枯 燥,肠燥干涩,故大便难。”本案即为肾虚不能约束膀胱,水走前阴,肠道干涩,无水 行舟而致。肾虚不固为病之本,肠燥津枯是病之标,投缩泉丸而效者,治其本故也。 8.泄泻 《湖北中医杂志》(1988,5:51):某女,6个月,于1987年6月26日初 诊。患者泄泻半月,每日3--5次,大便呈糊状,初起精神饮食尚可,曾服葛根芩连汤、 藿香正气散\附子理中汤等未效。.近日病情加重,大便每日15次以上,色青,呈水样, 精神委靡,面色苍白,双目凹陷,舌淡苔白,指纹淡红沉细至气关。证属脾肾阳虚,治 以温摄化气为主,兼以利湿和胃,予缩泉丸加苍术、茯苓、槟榔、炙甘草。1剂病减, 守方2剂而愈。 按语:肾主水,为胃关,肾气亏虚,气化无权,则水走肠间;关闸不藏,则洞泄无 度。用本方加味温摄化气,兼以利湿和胃而效。 9.带下 《陕西中医》(1991,12:550):某女,46岁,带下绵绵已半年余。经妇科 检查诊为“宫颈糜烂”,给予西药外用和中药完带汤、易黄汤等治疗,均无显效。刻诊: 带下量多,质稀如水,无气味,阴部湿冷,腰尻酸重,畏寒肢冷,尿频清长,性欲减 退,舌淡胖,脉沉细。此乃下元虚寒,带脉失约。方取缩泉丸加鹿角霜、乌贼骨、煅牡 蛎,水煎服,药渣煎水坐浴。用药9剂,其症大减,续用5剂而愈。随访2年,未再复萌。 按语:带脉隶属肝肾,“下焦肾气虚损,带脉漏下”(《女科经纶》卷7)。本案即为 肾气虚损,带脉失约,故以本方加味温肾祛寒,固涩收敛。 10.崩漏 《陕西中医》 (1991,12:550):某女,34岁,经水淋漓不断已3个月, 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现经血淋沥不尽,色淡质稀,少腹冷痛,喜温喜按,腰尻酸 重,畏寒怕冷,尿频,舌淡胖,脉沉细。此乃下元虚寒,冲任不固,血海不藏,水泉失 约。方取缩泉丸重用益智仁,加鹿角胶、乌贼骨、茜草炭、炮姜炭。服药5剂后,血量 明显减少,诸症均减。续服3剂,血止,后以六味地黄丸收功。随访1年,月经正常。 按语:崩漏用缩泉丸等,意在补肾固摄,塞流蓄液。 《经效产宝》单用益智仁治 “妇人崩中”(录自《中药大辞典》),故重用之。 [临床报道] . 一、内科 1.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 以本方加熟地、桑螵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患者 35例。结果:能明显减少多尿期尿量,24小时平均尿量5342±872。6ml;缩短多尿期 病程,多尿期持续时间平均为3.743±1.915天,从而减少并发症的产生lx。 2.遗尿 以本方加茯苓、桑螵蛸,治疗遗尿25例。患者年龄6--26岁,病程5个 月--20年。经服药2—15剂,全部治愈,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3,。 二、儿科 1.小儿尿频症 以本方加桑螵蛸、石菖蒲、菟丝子为基本方,兼气虚者加黄芪、 白术,阴虚者加生地、石斛,阳虚者加附子,湿热者加车前子、泽泻,治疗小儿尿频 30例。结果:服药3天痊愈8例,服药6天痊愈17例,服药10天痊愈5例t4J。 2.小儿神经性尿频 用缩泉散(乌药10g、益智仁15g、山药10g),.每日.2次,卫O 日为1疗程,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32例。结果:泊愈(经1疗程后每日排尿次数≤10 次,无尿急感)27例;好转(治疗后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每天排尿次数减少10次以 上)3例;.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变化)2例c“。 3。小儿遗尿 以本方加桑螵蛸、补骨脂、白果,为散剂,治疗小儿遗尿数十例, 无一不效。重者2料,轻者1料则愈C6j。 三、精神科 氯氮平所致流涎 采用双盲法观察缩泉丸治疗精神分裂症单一服用氯氮平所致流涎 的疗效。治疗组21例,治疗后流涎症状较19例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 中以痰湿内阻型和阳虚亏损型疗效最佳t”。 [实验研究] 抗利尿作用 本方对水负荷大、小鼠和加用利尿药大白鼠均有显著的 抗利尿作用。与此同时,Na、、C1一离子的排出也明显减少,而K、排出增加。提示该 方的抗利尿作用,有可能是通过保Na、来实现的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