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出内在力量,远离家暴伤害

 新用户3445WI0P 2022-07-04 发布于上海
作者 /陆烨
编辑 / 乐天心晴app编辑
                                                

今年初夏,乐天心晴与Avoice海外华人女性保护项目相遇。乐天心晴作为一家肩负社会责任、热衷公益的心理咨询机构,期待通过这次有意义的合作,为身处家暴困境的女性带去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开启新生活的希望。

关于AVOICE海外华人女性保护项目

Avoice海外华人女性保护项目致力于消除性别暴力、促进性别平等,为海外华人女性提供持续、充分的家庭暴力伤害救助,通过与海外华人组织、救助机构、学术专家、国际组织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倡导政府和公众加强对家暴困境中的华人女性的关注和支持,为面临家暴威胁的海外华人女性创造安全、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使她们能够从家暴的受害者,成长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乐天心晴通过直播课、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为Avoice项目中的家暴受害者和项目志愿者提供心理支持,以下为乐天心晴的心理咨询师吴晓栋、刘亚南、王漪婧、姜超的公益心理直播课堂实录,希望以文字形式再次呈现出来,帮助到更多遭受家暴伤害的女性。

关于家暴的反思和建议

家暴,并非始于一个人卡住另一个人的脖子,而始于“我爱你,你属于我。”

家暴,从刚开始的一巴掌一脚,一推一搡,到后来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以暴治暴的结局。面对那些家暴的经历,那真是惨不忍睹,有被挖去双眼的;有被五花大绑,用皮鞭抽打,还用臭袜子堵嘴的;有被一刀一刀割手的;还有更多我们意识不到,甚至无法名状的家庭暴力,冷漠侮辱贬低、性虐,现在出来的PUA,禁止伴侣工作,它们对于一个人的精神伤害是显而易见,而且非常严重的。当然,家庭暴力更常见的是被毒打,打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这让我想起了冯远征和梅婷共同参演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似乎家暴的人生被演绎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和规律,我想,这不是大家想要的结局。一次又一次的在咨询中看到家暴的过程,以及各种各样渠道里呈现出来的家暴的经历,内心是非常沉重的,总想怎样可以改变这样的状态?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所以,今天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讨论“活出内在力量”这个主题。

1

面对事实真相,不是只有打人才是家暴!

面对事实真相,不是只有打人才是家暴!这是活出内在力量的第一步,能够面对,能够意识到,才有机会来解决家暴,远离家暴。

家暴分为四个方面:

1)身体暴力:扇巴掌、用拳手打,推踢拖打烧噎,甚至运用一些刀枪或其他武器;

2)情绪暴力,就是上面说的冷漠侮辱贬低PUA;

3)经济虐待:禁止伴侣拥有可支配收入;

4)性暴力:性虐、强迫发生性关系等等

而且在其中并不是只有女性被家暴,只是比例多一些,男性也占有10%左右的比例,男性被家暴能够得到帮助的可能性会相对更小一些,因为他们内在的羞耻感,让他们羞于求助。

明晰这些是呼吁大家对于家暴的重视,当我们觉得“这不是家暴,这不能言说”的时候,其实是对自己受伤的漠视,也是对继续被家暴的许可!所以从源头上,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家暴了,其实是意识到自己被伤害了,从而可以勇于直面而上,那就可以尽早的及时的减少因为理解而产生的纵容伤害。这不单单是对被家暴的人来建议的,也是对被家暴的人周围的亲人朋友的建议,当我们发现了自己身边的人在遭受这样的经历时,能够指说这个部分,更进一步的和受害人站在一起去想办法,都可以减少对受害人的伤害。我们看到很多的受害人因为施暴人的暴力,让他不敢和别人说,很多的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在承受这些,往往最后就是用暴力结束暴力,给自己和亲人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

其实很多人对于刚开始的被殴打、刺激、性虐都会进行合理化的理解和假设:他喝多了,他生气了,他可能碰见了不如意的事情心里烦,我没有做好,我惹他生气了,等等。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女士的法则》,里面有一个律师叫蒋琼,她是一名律师,主要进行的是有关婚姻方面的诉讼,她经历着家暴,在陈染建议她要离婚的时候,她对陈染说如果自己要离婚,将会面对一无所有的境况,在那一刻她认为舆论的压力大过了她此时被家暴的伤害,她告诉陈染她要忍,这是她权衡之下的结果。一个律师也会这样面对家暴,由此可想其他人呢?其实这个时候她是在用这样合理化的解释来回避某些自己不想面对的痛苦。蒋琼要面临的是她将会一无所有,多年来的打拼将付之一炬,这对蒋琼来来说,比家暴还糟糕。也就是说是她在用合理化的理解来减少在自己心中更糟糕的可能性,还会有什么比家暴更糟糕呢?比如会被更暴力的对待或是被报复、被抛弃、被别人羞辱笑话、感觉家人朋友不会相信、给父母或是孩子带来麻烦、让父母或是孩子受伤、如果去对抗会没有钱生活,还比如对伴侣仍然存在变好的幻想和期待等等,这都让受害者面对初期的家暴时,选择忍让,不去计较,以避免更严重的事情发生。殊不知,就是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忍让,让自己在后面经历了更多的伤害,所以能够在早期就意识到并采取相应的办法的,就是在尽可能的来帮助自己和他人走出家暴的伤害。

2

要关心自己的痛苦

把关注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有研究发现,被家暴的受害者,大多是一个只想付出,只会付出的人,她们内心中很少有过自己的存在,她们很少关注到自己的需要,对于自己的支持更是少之又少,家庭里的任何一个似乎都比自己此时此刻正在遭受的伤害更重要。我们也会看到每一次的家暴都会给受害人带来精神和生理的双重痛苦,生理可能会慢慢的经过治疗而痊愈,而精神上,心理上的痛苦却是久久的不能释怀,又因为内心的害怕,而深深的压抑在自己的内心,给自己造成更持久的伤害。研究表明,除了身体上的直接伤害,家暴还通过长期压力引起慢性健康问题。

拿女性来说,被家暴的女性和未受虐待的女性相比,受害者抑郁、焦虑和恐怖的水平更高,情绪困扰、自杀想法、自杀未遂率都明显更高。

在被家暴后,相信每一个受害者都会想办法避免之后可能再出现的伤害,这是一个人的本能,这是需要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公安机关、妇女儿童保护组织、法律、公益组织等来帮助自己,这是在行动上来避免自己遭受更大的伤害。与此同时,我建议各位对于自己内心的伤痛也要有重视,把关注的重心分一些放在自己的伤痛上,帮助自己的内心变得弹性,而不至于变成刻板化的紧张不安,这样才能释放更多能量来帮助自己想到更好的远离家暴的办法。同时也要有力量或是借助力量来帮助自己疗愈因为家暴而引起的心理创伤,这是远离家暴伤害必要也是非常有用的一个部分。无法疗愈的内心压力是促使受害者走向以暴制暴或是被自我伤害的非常重要的源头所在。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找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自己进行创伤疗愈,当我们拥有了心理功能的弹性,我们的目标就可以从我如何回避,变成怎么才能更容易的离开!

3

和大家讨论一下女性性别的柔软与整合。

不能把家暴简单等同于“一方的情绪失控”,其实家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模式。通过世界各地的研究结果来看,异性关系中的家庭暴力是一方渴望对另一方行使权力和控制的结果。

简单说就是“你必须属于我”!通过针对女性受害者的研究显示,她们认为,施暴男性在亲密度和照顾方面较低,在愤怒/攻击性/权威/支配性方面较高。联合国在《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中指出:性别角色的僵化,是暴力「代际传承」的重要预测因素

那什么是性别角色僵化呢?就是习惯性认为“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女人要有女人的样子”,是将某个性别角色拥有凌驾于另一个性别的权力之上。

那什么是性别角色僵化呢?就是习惯性认为“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女人要有女人的样子”,是将某个性别角色拥有凌驾于另一个性别的权力之上。

比如:

哪家男人不打女人?

女人打打就听话了……

女人就应该在男人想做爱的时候,配合男人,无权拒绝。

女人应该为了维持家庭和睦而容忍暴力。

男性有权对女性的“不正确“的行为进行身体惩罚。

暴力、性活动(包括强奸)是男子气概的标志。

这些都表示出性别方面的僵化认知,而很多的女性也因为有这样的性别认知,而认为自己,要求自己去承受。女性似乎一直被放在一个从属的,虚弱的,需要男性来支撑的角色上,不管是人生未来,还是自我感受都无法拥有属于自己情感的理解和需要的满足,比如“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再比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像所以女性对此的不认同,想改变都是一件妄想的事情,这里都表现出来了单一、僵化的状态,所以趋向整合,是一条需要走的路。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看到软弱与柔软不是一回事,害怕和隐忍不一样。只有看到了不一样,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远离家暴。

希望通过以上三点论述,大家能够学会面对现实、关心自己的伤痛,整合女性身份特质。可能你会觉得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当你自己被打的时候,害怕痛苦可能淹没了内心的力量,让你选择逃避。被打的经历真是太痛的,所以总是不容易回首,也不敢、不想去回首。可是内心期待着有人能看见,能够被支持。当我们发现所谓社会共同法则对女性的身份有束缚限制的时候,我们是归于束缚之下,还是勇敢的去挑战限制性的认知,这些都需要力量。所以活出你自己的力量,是解决家暴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心理因素。

我想对被家暴的人说,你需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慢慢的去关注、支持每一次的自己。在不可能的状态下,去找寻可能地支持自己,让自己压抑的、受到阻碍的力量重新一点点的凝结,积聚出原来充实的力量,去保护自己,去帮助自己从家暴的伤害里面走出来。

我想对受害人身边的人说:不要问他们为什么不离开?而是去与他讨论目前正在经历的处境;询问她们需要得到哪些具体的帮助,以及你可以提供的让他远离家暴的支持性的资源;同时与她进行一定程度的定期联系,让他知道你是他需要的时候可以联系的人,可以支持他的资源,让他知道是有人和他一起来面对这件事的;如果可以,你也可以提供一份以他的需要和担心为中心的安全计划。

终止暴力,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家暴不是一个私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是更广泛的系统性暴力文化的一部分。在我们想办法如何降低家暴的同时,如何真正的以受害者为中心来帮助他们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用我们的用心来唤醒他们内心中对自己的用心和重视,这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施暴者性格特点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在大多数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常见的性格特点

大致可分为以下15点:

1

自卑、内在匮乏

越自卑、内在越匮乏的人,越发渴望权力,越发强势,掌控欲、占有欲越强。一个人越自信、内在越丰盈、强大,他越宽容、内心越接纳、越柔软,越懂得退让,越不会在意别人的评判越能接受反对意见,接受拒绝,越能允许别人做自己,越懂得尊重别人。

2

执着(执拗、偏执)

性格中认死理,钻牛角尖,沉浸在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中,完全屏蔽外在声音,自诩为真理的掌握者;严重自我,严重不近人情。

3

应该思维

按照自己设定或认定的逻辑和标准,来要求和规范对方,理所当然地要求对方做到,理所当然地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对方。

4

绝对思维(非黑即白)

这类人喜欢道德评判,对自己严苛,对别人苛刻,缺乏温度,容不得沙子、瑕疵和差异,不允许别人犯错,更容不得别人违拗,走极端。

5

改造心理

想要把配偶改造成自己想要的类型,否则就削足适履,甚至宁可玉碎。

6

救世主心态

把自己放在救世主的位置,认为我这样做是为你好,是为了拯救你,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不配合,你不珍惜,或者你做得不让我满意,都是你不争气、你不领情,所以我有权愤怒,有权伤害你。

7

受气包(受害者)心理

觉得都是自己在付出,自己一直很努力,可是总是被辜负,被伤害,被忽视、被抛弃,自己好受伤、好委屈,自己是个可怜的受害者。造成自己失败的原因,都是你的错,所以我伤害你也是天经地义。

8

受虐绑架心理

具体说就是牺牲自己的生理、情绪或心理上的健康,通过伤害自己,让对方内疚,以此来绑架对方、得到对方,或者让对方不离开自己。而一旦成功,就变成另外一副嘴脸,当初以怎样极端方式作践自己来取悦你,以后就以怎样极端下作、残忍的手段来伤害你。

9

反社会型人格

这类人破坏性极强,道德感、规则感极低,缺乏情感,把人当工具。

10

冲动型人格

包括攻击型人格和爆发型人格。表现为情绪特别不稳定,缺乏冲动控制能力,很容易引发暴力或威胁性行为,尤其是受到他人批评、尊严受到侵害、欲求没有被满足、感觉权威被挑战或被忽略时更加明显。

11

表演型人格

有的人的家暴行为,其实是一种“表演”,希望通过表演引起别人的注意,别人越注意,他越兴奋,越有成就感。这种人暗示性和依赖性特别强,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为高度自我中心,极端情绪化,特别容易激动发脾气。

12

逆反、仇恨、报复心理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紧张繁忙的一年即将过去,或颓废,或激情。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严格按照各项工作流程展开工作,恪尽职守,目标明确。

13

巨婴心态,全能自恋

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想法配偶必须立马准确地满足;还有就是,把对方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理所当然地为所欲为;再者就是,规矩没立好,被及时满足、无限满足惯了。

14

欺软怕硬,窝里横

有些人在外表现软弱,不被重视,长期压抑,心里积攒了满满的愤怒,然后迁怒于家人,因为家人成本最低,甚至是零成本。

15

“英雄型”、“奉献型”

这类人对自己要求很严苛,责任感非常强,什么事都喜欢替别人扛,总替别人着想,总是努力地付出,努力地忍受。希望有回报,却得不到回报,甚至被辜负的委屈和愤怒,不敢表达。一边愤怒,一边自责,一边压抑,直到火山式爆发。

写在最后

走出家暴,对很多深陷家暴的女性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保留内心的勇气,活出内在力量,是开启新生活的第一步。不放弃自己,不放弃努力,要相信终有一天,你一定能够站在最亮的地方,成为最好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