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耳||旧曲新词

 玖壹聚 2022-07-04 发布于河南




奇怪的知识在多年以后的某个节点,忽然就连上了。

——晰瑞


“那一年,你和我一样年纪,年轻的像一首青涩歌曲,但为了创造梦中那个新天地,你转身匆匆走进风雨······”这个是《错位时空五四特别版》,当然,除了这个版本以外,还有好多不同的版本,都是以原作曲为基准,进行了重新填词后进行演绎的。

而这种重新填词的二次演绎在音乐创作上也是相当常见,像是当年筷子兄弟的成名作《老男孩》的原版是由日本歌手大桥卓弥演唱的歌曲《ありがとう》翻译成中文就是谢谢你的意思,当然,也有国外对国内歌曲的二次演绎,像是丹麦乐队迈克学摇滚演唱《Take me to your heart》,原版就是张学友的《吻别》。

这种创作方式在流行音乐上很普遍,同样的,在传统古乐上也有体现,像是黄霑根据古曲《将军令》改编的《男儿当自强》,被当作是电影黄飞鸿系列的经典BGM。

近年来,网络上又流行一个新词——空耳,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在原歌曲的歌词上,故意将原语言的发音幻听为另一种语言,写出与原本歌词意思不同,甚至毫无关联的新的“歌词”,以达到双关的目的,尤其常见于把一种语言按发音用其他语言的文字代替。”

这个概念很新,但这种做法其实已经相当常见了,为什么不是换了曲子而不换词,不是没有,而是相对于作曲来说,换词更加方便,毕竟五音不全的人还是比目不识丁的人要少很多,而且相对来说文字的编写门槛更低。

近段时间在读书种无意中看到了宗教改革,读到了赎罪券,读到了马丁路德,或许很多人对于赎罪券这个概念已经忘记,但对于马丁路德这个人应该都有印象,因为当年上课的时候,老师肯定强调过不要这个马丁路德跟那个美国演讲了《我有一个梦想》的马丁路德金搞混了。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这个跟所谓的“空耳”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在早期,信息传播不发达,所有的思想传播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在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把自己的意见编辑成小册子,印刷成册然后进行分发和售卖,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民间一场支持路德的多媒体运动拉开了帷幕。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社会上开始流行叙事歌,在当时算是一种比较新的媒体形式,它的歌词是当下发生的时事,合辙押韵,常有夸张,去掉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容易上口,一学就会,而这类新闻叙事歌多为换词歌曲,故意使用颂圣歌的曲调,却加上世俗的甚至是亵渎的歌词。

要知道宗教改革本身就是针对天主教,用教派的曲调抨击教会,当然,这招似乎在各国历史上都是通用的,我们古代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

由此,知识就串起来了,人们经常说历史是押韵的,潮流是循环的,那些在故纸堆里面的内容,总是在新的解读下适应着这个时代的节奏,以一种别样的形式再次呈现,里面有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当下生活的理解,也有人们对于情感的倾诉,作为一种自我排解,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话到此处,也来一首吧!根据司南的《春三月》改编的《秋十月》,如果可以的话,自然也是可以唱出来的。

秋十月(原曲:春三月)

金秋十月人间入

黄叶枝头暂驻

绿城故事展开一卷书

轻翻扉页看那其中欢乐与悲苦

笔尖勾连思绪朦胧处

落花一瞬恰见故人素颜映眉目

洗尽年华玉手濯清露

青丝卷玉簪白裙衬风拨佩珠

秋来登高地送祝福

十月来金菊入壶

促膝把家常唔

旧情更迭入腹 今朝煮

十月来微凉起 山河美 相携出

嫣红黄叶落归 香满土

十月来归人途 谁家树下红袖舞

秋有景在来路 何人涂

十月来话未诉 秋渐入 情难吐

秋风柔声如故 著此书

金秋十月入 正是人间盛景无数

携手谁人欢喜一程花锦簇

金秋十月驻 不管落笔封何处

带去祝福愿 要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