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院行宫位于海淀区紫竹院公园内,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752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六十大寿修建了紫竹院行宫,用来休息、理佛、换船、用膳、化妆之所。行宫东侧为紫竹禅院。 福荫紫竹院(行宫) 福荫紫竹院(行宫)宫门为三楹宫门,六间倒座房,门前左右各有一只石狮,整个宫门左右共21间殿房。 进入宫门后是行宫的前院,前院′紫宵殿周围有智养斋、天香斋、栖筠斋和静逸斋四个配殿,后院是报恩楼。 乾隆御笔“福荫紫竹院“匾额 影壁和东西两侧各18间折角游廊 紫宵殿是行宫中规制最高的建筑,是清代皇帝在行宫处理朝政的地方,屋顶为歇山顶,采用苏轼彩绘中最高级别“金琢墨坊心式苏画”进行装饰。 紫宵殿前有两株古银杏树,植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近500年的历史。 紫宵殿全貌 紫宵殿和连廊 前院的配殿栖筠斋、静逸斋、天香斋、致养斋位于紫宵殿的两旁。 福荫轩、中门、致远轩是行宫的二宫门,过了二宫门后便是行宫的后院。 后院主要建筑报恩楼 报恩楼建于清乾隆年间,是行宫的后罩楼,上下两层,各九开间,青瓦覆顶,雕梁画栋,彰显皇家气派。 报恩楼相传是“慈禧的梳妆楼”,慈禧太后在前往万寿寺和苏州街理佛和游玩时要在报恩楼梳妆及用早膳。 从紫宵殿远观报恩楼 “报恩楼”三字赵朴初题写,原为乾隆皇帝御笔,寓意为报答佛祖的恩惠和先帝的福荫。 紫竹禅院 紫竹禅院为佛教寺院,位于行宫的东跨院儿,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当年慈圣皇后在兴建万寿寺时,也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宇作为万寿寺的下院,庙内供奉观世音菩萨。 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紫竹禅院碑记载:“古刹紫竹禅院者,万寿寺之下院也”,乾隆为孝敬母后钮钴碌氏,把这座明代庙宇修葺一新赐名“紫竹禅院”、并在西侧修建一座行宫,作为他陪同太后去往万寿寺和苏州街的骓跸之所。 复建后的紫竹禅院整体布局为二进院落,主要供奉“紫竹观音”。 一进院的天王殿、祖师殿、伽篮殿、观音殿。 二进院的地藏殿、弥陀殿、大雄宝殿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北京 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