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是门第阀阅的意思,指世代显贵的家族。门第的观念在东汉时已经出现,大官僚和名士的家族宗党往往官宦不绝,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汝阳袁氏四世五人官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位至三公,皆为世所羡,成为高门望族。 在社会上的势力和声望累代延续,各以门阀自诩,而且互相标榜,组合为一种具有特殊身份、享有特殊权利的集团,在魏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大姓”、“著姓”、“右姓”、“高门”、“冠族”、“士族”、“世族”、“势族”等等。 那么,他们在真的如同一些人所说的权势滔天,能够压倒皇帝,主宰国家吗? 其实,要分时期看的,东晋前期的门阀权势滔天,能够压倒皇帝,东晋孝武帝之后到南朝,门阀就不是权势滔天的,而西晋之前虽然世家大族长期把持中正官,但也远远谈不上达到了权势滔天的地步。 实际上,世家大族从东汉中后期开始在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可以说是愈发重要,汉末大乱时期,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一度受到了有效的抑制,到了魏文帝曹丕上台之后,采纳了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的势力在经历了短暂的下滑之后,便如暴风骤雨般卷土重来,并且很快就走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央,而司马氏统治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一日千里,不过并没有权势滔天的地步,这时期还是属于门阀政治正式形成的阶段。 西晋末期天下大乱,执掌江南军事的琅玡王司马睿审时度势,偕同出身世家大族的北方名士王导进驻建康城,并在南北士族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东晋,此后,世家大族开始把持朝政,挟主专横,甚至废立皇帝,可谓是权势滔天,门阀政治达到顶峰。 滔天到什么程度呢?以王敦叛乱这个事情为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臣叛乱,结果不外乎两种,第一种是大臣叛乱成功,皇帝退位;第二种是大臣叛乱失败,全族被诛。而王敦的叛乱失败了,可琅琊王氏依然权倾朝野。 王敦先后反了两次,而在第一次造反时司马睿就对王敦起兵根本无可奈何,根本不敢杀琅琊王氏的人,之后的事情是:
就是说,您如果不忘朝廷,就退兵吧;如果不是,那我把皇帝让给你当,我去回琅琊了。皇帝说出这种话,实在太卑微了。 后来王敦在第二次造反的过程中去世,王敦叛乱被平定。即便如此,当时的晋明帝也不敢动王敦的堂弟王导一根手指头,王导身居高位熬死了晋明帝,继续辅佐晋成帝。 看看王导担任过的官职: 开府仪同三司、司空、尚书令、司徒、太保、大司马、中外大都督、太傅、丞相 将能当的高官几乎都当了一遍。 而王导的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这两个人,霍光权势滔天,能够废立皇帝,汉宣帝即使知道霍家人谋害皇后,在霍光在世时也只能忍气吞声;而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比司马懿还能活,一直活到西晋建立,是司马炎都要让三分的人物。王导作为一个叛臣家属,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能到这样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完全说明了权势之熏天。 那为什么王敦叛乱,王导为何安然无恙? 其实王敦谋反未成,也不是因为皇帝多么有实力,能够弹压叛乱,而是其他门阀的集体反对使王敦的图谋只得作罢。当是制衡琅琊王氏的,是郗鉴(高平郗氏)和庾亮(颍川庾氏)。尤其是郗鉴,在平定王敦之乱中居功至伟。 因此,无论是王敦造反失败,还是之后的桓温造反失败,都只是门阀内部的利益斗争。正如琅琊王氏一家独大不符当时高平郗氏、颍川庾氏的利益,后面的桓温造反也不符合当时太原王氏、陈郡谢氏的利益,因此桓温被谢安拖死。 可以说谢安死前的政局都是门阀之间的事情,皇帝是没什么存在感的。 而门阀之间尽管有冲突,但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门阀之间极为一致。前面说到庾亮反对王敦,然而一旦晋元帝司马睿想要威胁门阀的政治地位,庾亮立刻与王导站在了同一战线。 晋元帝司马睿做了什么呢,无非是扩大君权罢了,这是任何一个有志向的皇帝都会去做的事情。 首先,提倡申、韩伸张君权的学说。
申不害、韩非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思想要求伸张君权,因而被君主喜爱,司马睿去提倡申、韩的法家学说,这就是出于遏制门阀的现实考虑。 因此,庾亮要维护门阀利益,进谏反对崇尚法家学说。 其二,运用刘隗、刁协等心腹出镇地方,刘、刁二人出身寒门,司马睿运用他们为自己心腹,出镇地方,结果是引发了王敦叛乱。 最后,重用宗室外戚,司马睿病重时,身边的大臣是南顿王司马宗、西阳王司马羕两个宗室,还有一个外戚虞胤。史书记载这几个人有“异谋”,所谓异谋当然就是这几个宗室外戚遏制门阀的企图,他们“谋废大臣”废的当然也是士族门阀的大臣。 而这个时候庾亮进去进谏,结果皇帝转而让王导当辅政大臣,庾亮处理政务。史书写的是庾亮言辞恳切,司马睿深有感悟,实际上当然是皇权屈服于门阀的博弈结果。 再之后,庾亮做了一件事。
之前想要废除门阀的两个宗室,司马宗被庾亮杀死,司马亮被庾亮废黜。 可以说,经过庾亮的一番操作,门阀的势力彻底稳固下来,皇帝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无法给门阀造成威胁了。 而门阀政治的巅峰期则是在桓温时期。 桓温出身于谯郡桓氏,两次北伐均大获全胜,威望空前。而第三次北伐为前燕慕容垂所大败,威望大减,其威望实力已不足以支撑其图谋篡位。 但是,桓温却攻破寿春,杀入建康,废除司马奕,拥立晋简文帝司马昱为帝,清除庾氏,威势到达顶峰。桓温病重后逼迫朝廷加九锡,被谢安拖延耗死。 这是东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发生门阀废立皇帝的事情,而桓温死后,晋帝依然不敢清算桓家,桓温之弟桓冲领兵,实力犹存。桓温与王导一样,享受了与霍光、司马孚相同的丧礼规制,又被追赠丞相。 桓温废立皇帝、几近夺位,夺位失败后家族依然手握重权。在此阶段不可不说门阀权势滔天。 在桓温之后,门阀政治的主导者,是陈郡谢氏的谢安。 在谢安以及掌握兵权的谢玄、谢石相继去世后,陈郡谢氏已无能够掌控权柄的人物。此时按照从前的规律,会有其余的门阀取而代之,一如王导、庾亮等去世后的那样。 不过,这时候各门阀惊人一致地人才凋零了,没有堪当大任的角色,导致权力落入了晋孝武帝及其弟司马道子手中。东晋皇帝在隐忍了半个多世纪后,首次尝到了帝王权力的滋味。 当时被重用的太原王氏,既无王导谢安一般的掌控时局的人物,也无谢玄一般的军方人物。太原王氏当政表面是门阀政治的延续,实则是司马皇权的附庸。太原王氏主政阶段算是一个过渡阶段。 可以说从孝武帝开始,门阀与“权势滔天”渐行渐远了。 那么门阀为什么会人才凋零呢? 其一,世族生活腐朽化 其二,空谈玄理,不干实事。(东晋世族由儒入玄的文化特点) 门阀士族的文化氛围中,干实事是寒门做的事情,为许多士族所不齿。这种氛围早就了一批空谈玄理的士族子弟。 其三,世代为官,只求闲散,不求进取。 世族成员世代为官,没有竞争压力,自然也没有提升自己能力的急迫感,就比如王羲之那样。 谢安之后的权力真空就是这三个原因的共同结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门阀从此不出人才了,桓玄的出现也是门阀的回光返照,随着桓玄被刘裕的北府兵集团击垮,门阀彻底地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衰落后的世家大族反而比鼎盛时更加自我封闭,鼓吹“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世族的社会地位依然崇高,但通常只作为禅让时装点门面的吉祥物而存在。侯景之乱中,魏晋年间叱咤风云的世家大族遭遇灭顶之灾。而随后建立的陈朝,已经是寒门和江南土著建立的政权了。 不过南方世族的湮灭不是世族政治的结束,在西魏、北周乃至隋唐,北方世族依旧作为政治的支配力量而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