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5月作者博士论文答辩会 我在2008年跨专业考到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从张金龙老师,学习魏晋南北朝史。两年后通过硕博连读审核,到2014年博士毕业。之后又跟随杜泽逊老师做了两年古典文献学博士后,出站后一直在《文史哲》编辑部工作。我的学习经历比较简单,硕士以来一直在山大,没有出国或其他交流经历,也没有写过历史学的本科、硕士论文。上学的时候因为硕博连读,课业压力很小,学习氛围相对轻松,自由看书的时间很多。我虽然是跨专业的学生,但在攻读历史学学位之前,已经读过一两百本专业书籍,所以对史学研究比较熟悉,对论文写作也不陌生。研究生期间更是沉迷于读书、买书,那是我读书的黄金时代。我开始读研的时候是冲着政治史和制度史研究来的,但最后做出的博士论文却是关于道教史的,这是始料所未及的。回顾起来,可能也算中古史近些年研究转向的一个微观个案。我的导师张先生是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权威学者,考研前读过他的《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很佩服,就也想做政治制度史。也是机缘巧合,面试结束后逛南门书店,见到了新出的《真诰校注》,是南朝梁代陶弘景的作品。魏晋南北朝史料很少,我竟然从没听过这本书,于是就买回来,结果完全看不懂。这刺激了我的好奇心。当时恰好有一批历史学出身的学者开始进军宗教史领域,做出了大量非常前沿的成果。为了看懂《真诰》,我把所能找到的相关研究都读了一遍,还用了一个暑假时间完整翻阅了《中华道藏》,于是打开了新的天地,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偏僻”的史料和研究是自己没看过的,是可以用来研究中古史的。我花了三年时间才算读懂了《真诰》。有老师说《真诰》的价值不次于《世说新语》,我很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决心要系统读完魏晋南北朝所有史料,不仅是“八书二史”加《通鉴》,也包括各种类书、方志、小说、杂史、辑佚书、金石碑刻、佛藏、道藏乃至医书、谶纬等等,于是积累了大量冷僻的史料。
2016年7月作者博士后出站 我有一个看法,就是读书要读自己读不懂的书,买书要买自己用不上的书。面对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无数结晶,每个人都会有如入宝山的感觉。但学海无涯,人生短暂,理应去尝试了解那些最富光辉的成就。这些成就往往不是很容易就能理解其魅力的。极端地说,如果你能很轻松地读懂一本书,那可能你和作者处于同等的水平,这次阅读可能只是验证了你既有的知识。反之,当把自己读不懂的书读懂了,才能够带来真正的提升。问题在于:除非我们和作者掌握同等的材料,有同样多甚至更多的知识储备,才能真正看懂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所以想真正看懂一本书,就需要尽可能看更多的书。随着看的书越多,自己的知识储备就越多,看书就会越来越快,看不懂的书就会越来越少。读书是人的本能,因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对美好事物的愉悦感是人的本能。每本书都是一个平行宇宙,当你沉浸其中时,人的生命就延展了。和看电影、听音乐一样,读书也是一种精神遨游。我上大学时,一开始并没有对史学有特殊的兴趣,只是喜欢看书,就从图书馆从中图分类A开始翻下去。当读到B类的时候,有两本书印象深刻,一本是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本是许理和的《佛教征服中国》。因为像哲学之类,虽然也很难懂,但只要硬着头皮看,大概还是能知道什么意思。而这两本书虽然都是汉字,但以我当时的知识储备,完全看不懂它在说什么。我大受震撼,“不明觉厉”,反而特别想看懂它们。读到C类的时候,就发现了《陈寅恪文集》。陈先生的书就不仅是看不懂了,而且是看不懂的同时却能感觉到他风范极佳、格调极高,让人油然仰慕。因为陈先生主要是中古史方向的权威,所以为了读懂他的书,我就开始自学魏晋南北朝史。这也算是我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契机吧。
2009年作者在济南中山公园淘书 我喜欢看书,尤其是和研究领域不相关的闲书。虽然现在看闲书愈发成了奢侈且代价高昂的事情,但对于我是一种强迫症式的爱好。如果一天不看书,肯定会有虚度时光的负罪感。读书当然都要从头到尾看完,不能“杀书头”,但精读和略读也是必要的。就专业书籍而言,基础性的史料书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当然需要精读。还要坚持“一本书主义”,就是要在某些材料的掌握上比别人更为精熟,这是自己研究的基盘。此外,本专业大师级的研究也要精读,因为它们塑造了后续研究的基本框架和议题。掌握好了基础史料和学术史,那么再去看其他的专业论著就迎刃而解了,就可以主要关注作者用了哪些没见过的材料,提出了哪些有突破性的创见。总之,专业书读得越多,读得越快。就像拼图一样,拼上去的越多,拼起来越快。读书也要劳逸结合。读专业书属于劳动,读专业以外的书可以作为休闲。闲书也分两种。一类是知识性的闲书,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一辈子只做一个小领域的研究,对真正喜欢求知的人是不可接受的。所以要努力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至少要以自己专业为中心,做好上连下达、左顾右盼的准备。另一类是理论性的闲书,能够革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学历史不仅是学历史知识和研究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看待历史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理解和分析话语的能力。一种好的理论,能够彻底地改变认知历史乃至认知世界的视角和方式,一旦真正学会了,就会内化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之中,再也难以忘掉。这种智识上的收获,是非常难得的体验,也是非常愉悦的体验。总之,其实不用太在意应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好书那么多,一本本读下去就可以了。(本文经孙齐老师授权,节选自 访谈 | 孙齐:问学如登塔,逐层登将去)  作者简介:孙齐,1986年生,山东滕州人。2008至2014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4至2016年,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编辑部副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中古史、道教史。代表性研究成果有《芮城道教三百年史——以北朝隋唐造像为中心的考察》《中古道教法服制度的成立》《古灵宝“未出经”研究》等。曾入选第七届“士恒青年学者支持计划”(201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