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狐若少,正史亦伪

 海叔说春秋 2022-07-06 发布于四川

《左传》中有个故事,说的是晋国有个大臣叫赵盾的,当时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强大的晋国渐趋衰弱,赵盾便向晋灵公进谏,希望回心转意,做个勤政廉明的好君王。可是晋灵公非但不听,还觉得忠言逆耳,设计刺杀赵盾。

既然遭到君王猜忌,赵盾并非愚忠者,被逼无奈,只好出逃,在晋国边境停留下来。在《东周列国志》中说,赵氏家族当日已在晋国如日中天,赵盾虽是出逃,而赵盾的堂弟穿却仍是晋灵公的近卫军头目。

赵盾与赵穿本是同根生,所谓同气连枝,赵盾被逐,对赵穿而言,是大为不利的。况且当日的晋灵公已是搞得民怨沸腾朝将不朝,赵穿找个机会,便将晋灵公弑杀在游园。对于小小近卫军头目而言,弑君的罪名可是太大,赵穿一介武夫,自然没有办法摆平朝中大臣,他的堂哥赵盾,就是最好依托。

赵穿派人将赵盾接回朝中,官复原职,赵盾回朝后,当仁不让成为晋灵公后事的操办人,对未来晋国的走向自然也最有发言权。对于赵穿而言,是对赵盾而言,还是对未来的新君主晋成公来说,都有拥立之功,可是弑君的罪名实在是太大,赵盾也想等时日久了,再将赵穿提拔起来。

赵氏一文一武,朝中必将再无钳制。眼见得赵氏家族大事可成,没曾想突然冒出个太史董狐。这个人仅仅是个史官,也就是记录朝廷大事记的。在董狐的观点中,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这可是气坏了赵盾,可是事实已经铸成,而且自己这个傻弟弟,弑杀君王搞得声势浩大,名正言顺似的,最大的得利者又是自己,从某个层面来看,赵盾也的确是有弑君之罪,最少也是个帮凶。

此时晋国乱局未定,赵盾刚刚入主朝堂,也不能过分屠戮大臣,而且作为太史这个官员来说,顶天了就是个搞文字的,能搞出什么事情来。只是为了维护礼仪,赵盾就只能让堂弟赵穿受罪,终究没有被提拔到高位上。

赵穿本以为会封卿列侯,哪知道到这步田地,最后郁郁而终。如果不是董狐这样的太史存在,将赵穿赵盾弑杀君王之事原原本本的记录在史卷,恐怕我们看到的更多,则是朝臣对赵盾的歌功颂德,甚至晋灵公的暴毙,也非源自朝臣,更可能是源自什么疾病。这也便是本文观点,董狐若少,正史亦伪源由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