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调的鲍叔牙怎么也想不到,后人鲍牧参与了田氏篡夺齐国的阴谋

 海叔说春秋 2022-07-06 发布于四川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对低调的贤臣如是,对高调的贤臣亦如是。当年鲍叔牙跟随齐桓公流亡国外,后又成为齐国最大辅臣集团的权臣,为齐国的霸主之业立下累累功勋。终其一生却不骄不躁,与管仲相辅相成。甚至在管仲临死之际,管仲不意举荐鲍叔牙,鲍叔牙也以”管仲知我“作为回复。

管仲在生之时极尽奢靡生活,可与齐国君主平分国家财富,但在身后齐国公子乱战而后,管氏家族就为齐国掌权派所驱逐,而鲍氏家族跟管氏家族相比,在齐国为政之时,就比管氏要久得多。这跟鲍叔牙的低调是有关的。

历经数代而后,鲍氏家族已经成为齐国权臣家族中的最大家族,在齐景公时代成为与田、高、栾、国并立的五大家族,垄断齐国朝政长达数十年。此时鲍氏家族的宗主正是鲍牧,这个鲍牧跟老祖宗鲍叔牙相比,就要高调的多。鲍牧很喜欢站队,也很喜欢参与到权力争夺中。

当年栾氏的栾施和高氏的高强共同执政之时,田氏的陈无宇苦心孤诣,想要让自己的家族跻身到权力的最高层,便时常寻找时机,想要夺取栾高二氏的权位。而鲍牧显然对田氏的野心无所顾忌,居然选择与田氏结盟,并最终对栾高二氏发动袭击,成功攻灭二氏家族,并将两家之封邑进行瓜分。

这个时期的晏婴尚在,尚在齐景公的身边为相,控制着整个齐国的朝堂之平衡。但晏婴善于直谏,常常当面进谏齐景公。这无形之中给朝臣们形成了不好的影响,即是只要认为君主的做法不对,就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在晏婴死后齐国朝臣们,更准确的说就是五大家族开始蠢蠢欲动,都想要在晏婴之后成为齐景公身边的那个人。鲍牧自然也在其列。

但是齐景公显然不是那么容易蒙骗的君主,在栾高二氏逃亡而后,齐景公选择了具有优厚背景的国氏和高氏。高氏家族虽然已经大部分凋零,但还有个高昭子。齐景公既没有选择田氏,更没有选择鲍氏,这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对田鲍二氏高调发动家族权力之战的漠视。齐景公那种身居君位的高傲感还是在的,即不管你们权力如何大,最终的裁判权还是在齐国君主的手上。

田鲍二氏显然对这种格局非常不满,但始终碍于齐景公的威严,只是在暗地里处心积虑,还没有在明面上与实际掌权的国高二氏对抗。这种朝廷格局当然逃不过齐景公的双眼,在其临死之际即托付少子给国高,并将其余公子驱逐出齐国。这即是对齐国内政的隐隐担忧,也是对国高二氏能力的不信任。

这种感情显然是非常准确的,齐景公死后不久,鲍牧就跟田氏联合起来,发动宫廷政变,率领甲士攻打公宫。当年那个低调的鲍叔牙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后人竟然在宫廷内乱中扮演着如此角色。齐景公扶立的吕荼被田鲍二氏弑杀。

那么,在这场变乱中最大的受益者除了被田鲍扶立的齐悼公,应该就是田鲍两大家族了。鲍牧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英明选择充满自豪感。即便是当年如日中天的晏婴之子晏圉,也在这场动乱中彻底失去了在齐国立足的空间,流亡到鲁国去了。

齐国新的君主齐悼公对鲍牧会怎么样呢?史书中说的是,齐悼公与鲍牧有矛盾,双方在朝堂之上并没有达成充分的默契。关于鲍牧之结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悼公杀鲍牧。一种是鲍牧杀齐悼公。不管哪一种结果,鲍氏在此后终难得到善终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