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性格耿直,善待兵卒,但也正因他耿直的性格,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情结局! ![]() 李牧像(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李牧早期似乎名声不显,表面原因主要是有两点,一个就是李牧早期,廉颇虽老且有长平之败(虽然长平战败的责任不在廉颇),但在整个赵国军中,论能力他与白起齐名,论资历,廉颇更是历赵惠文王,赵孝成王和赵悼襄王这赵国三位君主的的元老,青年时的李牧被廉颇这座大山给暂时遮住了光芒。 李牧名声不显得第二个原因就是他长期驻守赵国北部边疆,他的威名主要是在同于匈奴的长期作战中打出来的。当时的中原主旋律就是抗秦!因为抗秦事关国家生死存亡,而那个时候匈奴以劫掠人口和牲畜粮食为主,对中原政权的威胁远没有秦国的威胁大,因此,拖在北部边疆的李牧当时自然也就没有多少关注度了。 ![]() 长平之战前夕(公元前260年)各国形势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对于李牧抗击匈奴的战绩,如果他晚几十年出生在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那他将会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将领!几十年后的西汉文帝刘恒饱受匈奴犯边之苦,他想抗击匈奴却找不到合适的良将时,就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可见李牧在抗击匈奴方面所取得的战绩是很辉煌的。 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而中原国家主要以步兵为主,如何用步兵去打骑兵,就成了头疼的难题。李牧到任后,把当地的财政收入全部用作军费,并改善官兵伙食,加强军队训练以及提高对匈奴的警戒、并派出大批谍报人员深入草原边塞,及时掌握匈奴动向。在作战上,改变以往匈奴一来就全军压上决战的战法,而是坚壁清野,示弱避战,养精蓄锐以待反击。因为匈奴骑兵既没有攻城的器械,也没有攻城战的经验,在抢不到粮食牲畜后,只得被迫退去。因此在李牧到任的这几年里,边境地区损失极少。 ![]() 长平之战十年后,各国形势图(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但李牧的这些对匈策略,被匈奴及赵王认为是怯战,赵王认为把李牧继续放在边疆就是浪费粮食,就重新选派了一个将军去替换李牧。在换将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赵军改变李牧策略,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就主动出城交战。由于赵军分散在各地戍守,仓促之下再集结出战,因机动性不如骑马作战的匈奴,所以赵军经常陷入被动。赵军屡次失利,伤亡很大,边境地带也变成了战场,百姓无法安定,举目荒凉。赵王无奈,只好再命李牧出任原职。李牧这个时候却赌气托病推辞,赵王再三下令,李牧对赵王提了条件,那就是请赵王允许他继续沿用以前的对匈策略,赵王没有办法,只得答应。 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李牧在政治上的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性格缺陷”:李牧和匈奴作战取得的功劳赵王非但不赏,反而撤职让他回家“反省”去了,最后还要用他救火,谁遇到这种事情都会赌气,包括李牧。可大家别忘了,在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公然违抗君命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而李牧之所以敢抗命,就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老,且不得赵王信任,放眼整个赵国,也就只有他李牧可用。这就是他李牧敢抗命的本钱所在,并以此为要挟跟赵王谈条件。我们前面一开始就说了,李牧虽战功赫赫,但名声不显,这显然就是赵王对李牧的刻意打压,毕竟,天下没有哪个老板会喜欢不听话的员工,哪怕这个员工真的很有能力,可李牧却不知道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想知道... ![]() 长平之战三十年后,各国形势图(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再次上任的李牧继续施行以往他定下的对匈政策,边境局势很快就稳定了下来。又经过几年的经营、训练,赵军战斗力大为提高,求战愿望日趋强烈,而匈奴则继续误认为李牧怯战,就越发轻敌。李牧看到匈奴已经轻敌了,认为歼灭匈奴的机会已经成熟,便于动员战车1300辆,骑兵1.3万人,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总兵力约20万人,主动出击匈奴。 李牧先放出牛羊和牧人,布满山野。匈奴见有便宜可占,就派小股部队抢掠。李牧先佯装失败,故意丢弃人畜让匈奴抢掠。匈奴单于得到赵军溃逃的消息,亲率骑兵约l0万人深入赵境。李牧开始采取守势作战,以车阵从正面迎战,利用战车迟滞敌骑速度,然后以弓弩兵轮番射击,将骑兵及精锐步兵布置于军阵侧翼。当匈奴正面冲击受挫时,李牧精准的把握时机让机动精锐部队从两翼加入战斗,最终两翼包抄断绝匈奴退路,把匈奴全部围了起来。经惨烈战斗后,除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进犯的10万骑兵全部被歼灭。李牧在歼灭匈奴主力后,又乘胜前进,灭褴国(今河北蔚县北),破东胡(今内蒙古东部)、降林胡(今山西北部),声威大振。此后10多年,匈奴不敢进扰赵国边境。 ![]() 长平之战40年后,各国形势图(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经过这场史称“赵破匈奴之战“的战争,李牧威名远扬。既然北方已经安定,赵王本着不浪费人才的基本原则,把李牧投入中原战场。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悼襄王继位。第二年,赵国发生了一场内乱,新继位的赵悼襄王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此后又去了楚国,最终客死他乡!当时的赵国朝堂,赵奢、蔺相如早已死去,廉颇出走魏国,最后,战功赫赫的李牧就成了赵国重臣,也是赵国最后的顶梁柱。 此时的赵国西边领土被秦国吞并了大半,赵王怕秦国可不怕燕国,就想把损失从燕国身上找回来。公元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现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河北省固安县南)。公元前235年,赵悼襄王逝世,赵国最后一任国君赵王迁即位。 ![]()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新任赵王迁可以说与李牧是有一段小过节的:当时赵悼襄王看中一个青楼女子,并执意把这个女子娶了回去做小老婆,并且生了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赵王迁。赵悼襄王本来已经立有王后,并把王后的大儿子立为继承人,但他色令智昏之下,还是把王后和本是继承人的大儿子废掉,让青楼出身的小老婆和小老婆的儿子上位。当时已是赵国重臣的李牧反对此事,并且还和赵王争论了一番。史书就记载了当时他和赵王之间的对话:“倡后者,邯鄲之倡,趙悼襄王之后也。前日而亂一宗之族。既寡,悼襄王以其美而取之。李牧諫曰:「不可。女之不正,國家所以覆而不安也。此女亂一宗,大王不畏乎?」王曰:「亂與不亂,在寡人為政。」遂娶之。(《列女传·卷七》) 我大概翻译一下: 赵悼襄王:我要娶这个邯郸青楼里的女子做王后,因为她的样貌很符合我的审美。 李牧:大王不可!这个女子出身很差,娶这样的女子,大王你不怕国家混乱吗? 赵悼襄王:国家乱不乱,在于我的施政措施,而不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女子... 最后,赵悼襄王执意娶了这个青楼女子。可想而知,在赵悼襄王死后,李牧对这个新任赵王迁是有意见的,因为他觉得被废的公子嘉才更有资格坐上赵国王座。对于此事,赵王迁可谓心知肚明,但因为他还要依靠李牧抗秦,这口气只能先忍下来。为了拉拢李牧,在公元前233年,李牧在宜安之战中重创秦军,赵王迁为表李牧之功,封李牧为武安君,要知道,白起也是受封武安君,可见当时赵王迁对李牧还是很倚重的。此后的几年里,李牧可谓不负重托,挡住了秦国对赵国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公元前229年,赵国因为连年战争,北部代地又发生地震,赵国出现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经相当的贫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率主力领兵几十万进逼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用此前秦国屡试不爽的反间计除掉李牧。于是秦王派奸细进入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曾经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李牧、司马尚准备背叛赵国的谣言。 赵王听到这些谣言,在没有证实事情真伪的情况下,就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一个叫颜聚的人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交接兵权,赵王遂逮捕了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被废。王翦见反间计成了,李牧已死,赵国再也没有可以让他忌惮的人,乘机猛攻赵国,只用了短短的三个月,也就是公元前228年,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顺势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赵国此时在事实上就灭亡了。被废的公子嘉逃到李牧曾经抗匈的代地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