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汇报:那年柳堡没故事

 稼穑居 2022-07-06 发布于江苏

那年柳堡没故事

王兆贵

  记得是中学时代,有个地质勘探队进驻我村后,为乡亲们放映了一场电影《柳堡的故事》。第一次在战争影片中见到这么美丽动人的爱情,我完全被这部电影迷住了,更为这部电影的插曲所陶醉,所倾倒。于是,不擅唱歌的我,开始四处搜寻《九九艳阳天》的歌谱。后来,我从集市的小摊上,买到一张六寸黑白照片式样的歌谱,电影剧照被处理为淡淡的背景,简谱和歌词还算看得清楚,一直收藏了好多年。

  电影《柳堡的故事》是根据石言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原作者胡石言(笔名石言),1942年从上海随新四军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部小说就取材于他随军休整时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并于新中国诞生后不久完成创作。《柳堡的故事》简洁地描述了革命战士的献身精神和美好爱情,纯朴地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情与人性,曾被翻译为英、德、印、匈各国文字。小说中,那位年轻英俊的副班长和长辫子姑娘二妹子均有生活原型。故事的发生地在宝应,原名留宝头(也叫刘坝头),沿河柳树成行。

  创作小说时,为了既突出战争背景,又体现抒情风格,胡石言就把地名改写成“柳堡”。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新中国第一代女导演王苹,带领她的摄制组专门前往此地拍了两个月的外景,这个地方从此也就正式以柳堡命名,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因一部电影出名的小村庄,现如今在外打工的人,说自己来自“宝应”,人们可能很模糊,但若提起“柳堡”印象就清晰多了。

  没想到十年后,我入伍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柳堡故事发生地的苏北水乡,更没想到在这里会遇见《柳堡的故事》的作者胡石言。由于《柳堡的故事》描写的是新四军战士与驻地民女的爱情纠葛,在那个年月里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批判,就连那首委婉动人的插曲也未能幸免。正是由于《柳堡的故事》惹祸,他与军区文化部门的一些负责同志被下放到这里的一个部队农场劳动改造。当时,胡石言分配在步兵五连,负责养猪,与我所在的六连仅有一坝之隔。在养猪的日子里,胡石言尽心尽力,并发明了一种发酵饲料,把猪喂得又肥又壮,师部还在五连召开过推广经验现场会。那时的苏北水乡,鲜嫩的麦苗年年返青,蚕豆花儿岁岁飘香,依呀呀的风车仍在转动,九九艳阳天的景色依旧,但柳堡的故事却不能再上演了,而且在继续接受批判。就连二妹子的扮演者陶玉玲,也被下放到工厂当工人,纯情甜美的微笑就此定格。而那时的石言,并没有丢下自己的老本行,他在留心地观察生活,悄悄地积累素材,耐心地期待文学创作艳阳天的到来。

  在阴霾逐渐消逝的日子里,胡石言曾被调到师部,成为该师文学创作学习班的临时教官。在这段时间里,我恰好由团部调到师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与胡石言同住在泰州体育场旁的一个部队招待所。在负责培养部队文学创作骨干的同时,他还帮助师部文艺宣传队创作或修改节目剧本。除了讲述创作体会外,胡石言还与这些文学创作骨干们一起,到连队驻地体验生活,并不断发现和培养新的文艺人才。每当这些初具写作能力的基层官兵拿出自己的小说初稿后,他总是非常认真地批阅,不厌其烦地提出修改意见。至今仍活跃在文坛的肖俊志、胡正言(原名胡正延,因师从胡石言而改名)、阎世宏等,都是从他那里汲取营养,从他门下起步,尔后在文学创作的天空中展翅飞翔。

  那段非常时期结束后,胡石言又回到了大军区机关,很快被任命为创作室主任,并曾担任中国作协江苏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江苏省文联委员,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石言文集》三卷也得以出版发行,代表作除了有小说《柳堡的故事》外,还有《漆黑的羽毛》《秋雪湖之恋》等。这后两部小说,许多素材都来源于他在部队农场期间的生活体验。我在许多年后阅读时,仍能从中看出那段时日的影子,回想起那些令人难忘的经历。

  20025月胡石言去世。因他创作的小说而闻名的柳堡,还专门派代表参加了他的追悼会。胡石言创作的《柳堡的故事》等一批优秀作品,如今仍鲜活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特别是那首由他作词的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其知名度甚至超过了《柳堡的故事》本身。

  附注:本文原载《文汇报》,作者王兆贵,责任编辑潘向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