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高明的处世之道:不把别人的话当回事

 富书 2022-07-07 发布于北京

文|蒙查查

当你开始不把别人的话都当回事,才会发现一切都如此云淡风轻。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

别人答应过的事情,你就百分百地相信,满心欢喜地等着承诺兑现,到头来却发现只是一场空欢喜。

旁人夸赞几句,你便由衷地感到高兴,恨不得时不时就拿出来再次回味一番。

或是有人诋毁了你,你就倍感伤心,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似的,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

太多的时候,你都把别人的话看得很重,甚至习惯了从别人眼中去看自己。

可生活从来都是自己的,与旁人怎么说没有干系。

老话也说:“人言未必犹尽,听话只听三分。”

最高明的处世之道是:不把任何人的话太当回事,只倾听不尽信。

承诺,不尽信

网友@郝十三郎 在网上分享过一桩往事。

他的好朋友阿伟,原本在北方的一座小城市生活,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虽然收入不算特别高,但胜在稳定,离父母也近。

可阿伟还是常常抱怨小城市的工作节奏慢、生活枯燥单一,很是羡慕那些大城市里光鲜亮丽的白领。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在南方沿海城市工作的朋友和阿伟说起,他现在的工作发展前景甚好,不只工作富有挑战性,接触到的也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阿伟听了,便更加向往大城市的生活。

后来朋友得知他的念头,便拍着胸脯答应了,保证可以帮他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

起初,阿伟也有些犹疑,可见朋友说的笃定,于是便不顾家人反对和劝阻,辞职去了南方。

然而,当他到了南方后,朋友却开始以各种理由推脱。

阿伟不止没能如愿地拿下高薪的工作,反而还要在人地生疏的环境重头来过。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可面对快节奏高强度的新环境,阿伟一时又难以适应,拿到手的薪水也大不如前,甚至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最终,阿伟不得不接受现实,买了那一张回程的票回了老家。

评论区里,许多网友为阿伟的经历感到唏嘘。

朋友的出尔反尔固然让人寒心,可阿伟贸然就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朋友的一句承诺上,又何尝是明智之举?

听过一句话:“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

嘴上说得再动听,也不代表就是真心;承诺二字,向来都是说来容易,践行不易。

一旦轻信,受伤的只会是你自己。

真正聪明的人,只对别人的承诺心存感激,却绝不会全盘相信。

关系再好,也要有所保留地听,不把希望全寄托在旁人身上,才是在这世间的安身立命之道。

赞美,不走心

听过一句话:“赞誉,可能是一根柔性的绳索。”

的确,赞美的话虽动听,可若是不加分辨地相信,便会让自己落入糖衣炮弹的陷阱。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因《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著作家喻户晓,成为了美国影坛当时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他也因此收到了各方影片邀约和采访邀约。

有一次,《时代》杂志对他进行了一期专访。

采访稿中,毫不吝啬对他的赞美之词,称他是“如今无人能比的最佳电影导演”,“以史上最快的速度打破了票房纪录”。

可当他的制片人把杂志送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却看都没看一眼。

制片人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不打开看看。

他答说:“我现在如果相信他们对我的称赞,接下来就会相信他们对我的攻击。”

生活中,或许我们都曾有过被别人夸赞的时候。

或是来自上司对你工作的肯定,或是来自朋友对你的赞许之情,甚至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会有夸你几句的时候。

可若是把那些赞美照单全收,到头来,只会让自己吃苦头。

很多时候,他人的赞美不过是一种社交辞令。

可悲的是:旁人不过客套而已,而你却往心坎里去。

接受赞美是本能,在赞美中保持清醒,却是一种能力。

日本作家佐久间象山说得好:“人之赞我,于我未加一丝;人之损我,于我未减一毫。”

其实无论赞美抑或批评,有些话听听就好,何必非要走心?

越是睿智之人,越能对赞美“免疫”,三分入耳作勉励,七分清醒留于己。

不沉浸在别人的赞美声中,才能在人生路上邂逅更好的自己。

诋毁,不生气

本·富兰克林说:“要把别人对你的诋毁放在尘土中。”

人这一生,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人喜欢你,也会有人厌恶你。

当面对那些诋毁的声音时,最聪明的应对是置之不理,最漂亮的回击是绝不生气。

作家莫言深耕文学30余年,终于将诺贝尔文学奖收入囊中,也成了我国首位获得此奖项的作者。

可获奖之后,无尽的诋毁谩骂也随之蜂拥而至。

有人说他获奖是贿赂了评委,还有人说他笔下多个作品都涉嫌抄袭。

然而,在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诋毁时,莫言没有因此而勃然大怒,反而说:

“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他始终认为无声胜有声,只有自己继续坚持写作,留下真正有意义的作品,抵抗住时间的侵蚀,才是最好的回击。

的确,人来这世上走一遭,任你做到尽善尽美,也还是会有人误解你、嫉妒你、刁难你。

可那些诋毁的话语,是为之气急败坏,还是让它随风而去,全凭你自己。

你知道吗?

那个曾获奖无数,被誉为最会演戏的“影后专业户”张曼玉,也曾被冠以“花瓶之名”,被抨击是毫无演技。

起初她也介意过,恨不得每次都把那些努力和汗水,全部展示出来,向旁人证明自己。

直到后来,她渐渐明白了,不是她解释,就会有人相信。

与其浪费时间与他人陷于口舌之争,不如低头做好自己。

于是,她卯足了劲加倍刻苦地磨练演技,1993年,再次将金像奖影后收入囊中。

她在获奖感言中说道:

“以前很多人会说不该我拿,我很介意。但是现在我学到了,奖在我手里,你们讲什么我都不理。”

与其生气,不如争气。沉默,不是懦弱;争气,才是抵御诋毁最好的武器。

当你在诋毁声中,蜕变成更好的自己,便是对那些质疑,最有力的回击。

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写道: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年少时,总是太把别人的话当回事,时而欢喜,时而忧愁。

长大后,才明白那些话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层层迷雾,唯有拨开才能看见月明。

始终相信,路是自己走的,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多么美好的承诺,都不必尽信,让自己留有几分退路。

再热烈的赞美,也不必沉浸,让自己带着几分清醒。

越是伤人的诋毁,越不必置气,你的成绩便是最好的回击。

当你开始不把别人的话都当回事,才会发现一切都如此云淡风轻。

愿你往后余生,在你的全世界自由坚定,不因赞美而欢喜,不因诋毁而丧气,不被他人许诺而左右。

昂首阔步地向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作者简介:蒙查查,富书专栏作者,富小书的人,希望我的文字能带你看见世界更多的角落,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小书(ID:fxsfrc),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