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伤寒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张仲景老先师,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止疼方。 它是谁呢?是当归四逆汤。它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张非常实用的方子。 别的不说,我给你谈一张,我曾经从老师那里听说的,典型医案。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是40岁。 这个人啊,早在5年前开始,就经常感觉到两侧小腿的肌肉,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抽筋儿、痉挛疼痛。 一开始,一个多礼拜就犯病一次。后来,频率慢慢增加,以至于每天都要发作。 都什么时候发作呢?常常是半夜12点左右。一旦疼起来,他会被生生疼醒,这时候就得坐起来,对双腿做按摩,按摩1到2个小时,才能渐渐好起来。 其实,患者自己也找到规律了——如果在被子里加放热水袋,疼痛或许减轻,甚至避免。但是后来,这一招也是越来越不管用了。 怎么办?患者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求治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紧,舌苔薄白。整个人因为病痛的折磨,面容悲戚,精神忧虑。 这个时候,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当归12克,鸡血藤、黄芪、赤芍、白芍各30克,桂枝、地龙、甘草各9克,北细辛3克,木通6克。 所有这些, 水煎服。 结果你猜怎么样?患者服用2剂以后,当天晚上,疼痛没有发作,睡了一个难得的好觉。 就这样,原方共服10剂而停药。患者从那以后,就再也没复发过,病情完全好了。 这是1991年在《新中医》上刊发的验案。我给你简单叙述了一遍。 其实,这个女患者的问题,还是很容易辨识出来的。 你看,她的主要问题,在于夜间,尤其是十二点左右,小腿肌肉痉挛。 对这个事儿,我们就得想了,她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犯病。 第一个,我们知道,夜半是一天当中阴阳二气承接转化的时候。如果少阳枢机不利,阴阳不想顺承,就容易出现一些异常。这是我从前讲过的。 其次,就是考虑寒。因为午夜,那是一天当中阴寒之气最盛的时候。不仅自然界寒气盛,人体内也是如此。寒邪,主收引和凝滞。所以,在午夜腿抽筋儿,还真得考虑寒邪使然。 结合患者之前,曾有过疼痛得温则缓的经历,以及其主寒凝的弦紧脉,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她的问题,在于寒凝筋脉。 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散寒,温通血脉。一方面,我们要把寒邪给散出去。另一方面,我们要扶正。扶正,怎么扶?除了温阳,还要养血。患者经脉里气血充足、阳气充盛,寒邪才可以被彻底赶跑。 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当归12克,鸡血藤、黄芪、赤芍、白芍各30克,桂枝、地龙、甘草各9克,北细辛3克,木通6克。 这里头,我们可以先简单分析一下:桂枝和细辛,就是温通经脉、散寒邪的。木通和地龙,用于通经脉。芍药和甘草搭配,形成芍药甘草汤,这是缓急止痛的常用方。 接着,当归和鸡血藤,用于养血活血,黄芪益气。补养经脉气血的事儿,就可以基本完成。 最后,来一个赤芍,就可以活血化瘀。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当归、白芍、桂枝、细辛、甘草、木通这几味药。它源于哪里呢?源于当归四逆汤。这是我今天主要和大家讲的方子。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基本配伍就是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1.5克,甘草5克,通草3克,大枣8枚。 这个方子能干啥呢?就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治疗血虚寒凝证。 原来,在张仲景那个年代,老百姓普遍营养不良,气血不足。血虚了,自然不能抵御寒邪,故而血虚寒凝的人很多。表现出来,就是手足发凉,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者脉象细而欲绝。当然,也有很多人,因为血虚寒凝,经脉为之收引凝滞,所以出现肢体疼痛,比如肩膀疼,腰疼,腿疼等等。 这个时候怎么办?仲景觉得,就要温阳散寒,同时养血通经脉。于是,当归四逆汤应运而生,成了那个时代,中国老百姓的止疼方。其中,当归、芍药、大枣养血。桂枝、细辛散寒,温通经脉。通草,可以通经脉。 这个方子,虽然创制于东汉末年,但是它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受体质和年龄等方面的影响,血虚寒凝而肢体疼痛过的人,依然很多。上文医案里所述的,就是典型例子。 当然,除了半夜小腿抽筋儿,腓肠肌痉挛,血虚寒凝引起的其他止疼痛,也是数不胜数。比如说,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等等,都是常见的。患者的主要表现,很有共性,这就是疼痛遇寒加重,得暖则缓解,脉象弦紧或弦细,或沉涩细涩。舌质偏淡,苔薄白。患者群体,以老年和女性居多。 总之,这当归四逆汤,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体质,千百年来,没有太多改变。喜暖畏寒,依然是我们中国人的体质特点。寒邪致病,一直都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尤其是对肢体疼痛而言,这方面更是明显。所以我说,它就好比一座,燃烧了两千年的小火炉,至今还温暖着人间。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