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衙中有多少人是有保底工资的?以乐亭县为例,我们来算算这笔账

 燕山茶社 2022-07-07 发布于河北

清代一个县衙门拿工资的有多少人?县衙中所有人员的开支又是多少?这是读者私信的两个问题,考虑到不少朋友对此或有兴趣,故发文略叙之。

文章图片1

县衙中哪些人是有俸禄的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必须是要设定一些先决条件的。原因很简单,清代一千三百多个县,每个县的人员配置情况都不同。以佐贰官为例,事繁之县有设县丞、主簿、典史一类的;事简之县不设县丞、主簿,仅设典史一人。

这里就以直隶省乐亭县为例,该县的正式编制人员,即拿国家俸禄的人员为:

知县1人,俸禄银实支45两;典史俸禄银实支31.52两;儒学教谕、训导各一人实支银共80两;门子工食银2人,实支银12两,闰月加1两;皂隶14人,实支银84两,闰月加七两;仵作2人,工食银共支12两,闰月加1两;

又:马快8人,实支134.4两;民壮8人,实支40两,闰月加4两;轿伞夫工食银7人,实支42两,闰月加3.5两;库子4人,实支24两,闰月加2两;斗级4人,实支24两,闰月加2两;斋夫6人,实支64两;膳夫2人,实支13两。

文章图片2

通过乐亭县的衙门在编人员的俸禄可以看出,整个县衙真正能拿到俸禄的人寥寥无几,且俸禄的基数很低,全部开支加在一起也不过700余两。

而乐亭县县衙中,办事的人员却不少,比如有大量的书吏、幕友、长随和一部分的吏役都是没有工资的。

虽然朝廷对各县雇佣的书吏人数是有规定的,少则几个,多则近30个,地方不得擅自增加。但实际上,各地书吏的数额远远超过法定的名额。有时,县衙会雇一些贴写,专门负责抄写文件。另外还有一些挂名书吏。据估计,大县有1000名书吏,中县有700名,小县也有200名。

文章图片3

具体到乐亭县,书吏人数则有400余人。这些书吏以及编制外的一百多个衙役,加上幕友、长随,人数多达500多名,这些人都是没有法定工资的,就是说他们的支出是地方上自想办法,不列入户部的奏销。

再来说县衙全部人员的开支

咸丰之前,朝廷对地方有绝对的财政掌控权,从顺治朝开始,朝廷就在不断减少地方的存留,大部分的赋税收入都要解到京师户部,留作地方公用的费用少得可怜。

因此清代各县衙的经费都存有很大的缺口,比如以河南省为例,各县每年的平均开支需要一万两左右,而实际上则不足三分之一。试想一个县每年仅有3千余量的经费,能够什么用呢?所以,知县老爷就要想办法来弥补,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就是从百姓身上打主意。

文章图片4

文献中,很少找到清代州县官是通过什么具体办法来弥补经费不足的,这也很好理解,毕竟这些手段都上不了台面,一般的县志以及官方史料中都讳而不载。

所幸在民国《东明县续志》卷四中,记载了该县光绪二十年后的《县署出纳款项》,从中可以得知一二。

东明县向纳粮两钱以下的“小户”额外征收正银5000两,这笔钱用来发给各房书吏以及办事人员。此外,县衙又向商户征收各种杂税,约计3000余两。有了这8000多两法外收入,东明县也就能基本保证各项开支。

县衙中最特殊的两个群体是幕友和长随。知县老爷聘请幕友数量的标准也不一,要根据政务繁简而定。一般事务较简、且贫瘠的县,往往一名即可,综办刑、钱、书启;事繁之县则需四五名。

文章图片5

幕友是知县聘请的,他们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仅是简单的雇佣关系。清代幕友的价格也不定,县衙的幕僚一般在100两至200不等,平均下来是知县年俸的三倍左右。

长随是知县的心腹,一些隐秘且不可告人的事情,往往都是长随具体办理。他们的正式收入也不算高,大致也就20两至30两左右。但长随毕竟是知县的代言人,其法外收入有时比幕友还要高。

不管是幕友还是长随,他们的工资都是需要知县自掏腰包的。自雍正以后,知县除了法定的45两俸禄之外,又增加了养廉银,一般在800两至1500两之间不等。这笔钱,也就够聘请幕友和发给长随的工资。

文章图片6

以上算的还仅仅是县衙的人员工资,这不过是县衙开支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许多的公费开支。户部每年拨款给县衙的公费开支也很少,其缺口也是由知县自想办法。反正,不管账怎么算,知县肯定不会把自家的银子拿出来,说到底,还是要百姓买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