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郢都故事|楚文化探秘22】古代成年人也过儿童节。看楚人是怎样用童心描绘奇幻的世界?楚人怎样在成长中永远保持一颗不老童心呢?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王生铁先生说:

楚人身上原始

的情感没有褪尽,

初民的思维

往往影响他们

对世界的看法,

所以他们才具有

人类童年的情怀,

表现出人类童年的心象。

两千年后的今天,

这些作品

给了我们

无尽的遐想

和犹如面对

儿童般温馨的情感。

创新,是社会发展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创意,则是一个社会最为珍贵的资源。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具创新能力、最具创意能力的诸侯国。

这一点,只要我们把楚国文物和其他地区出土的文物作一个比较,就能非常鲜明地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中原地区的出土文物,一般都是方方正正,讲究阴阳对称,造型雍容大气,色彩以暖色调居多,有着基本的制造规律可循。而楚国的文物,一般造型奇特,色彩鲜明,或雕刻、或绘制一些并非常见的神鸟与神人。

有人说,楚人有着一个未经雕琢的童心。从楚国文物的特点来看,楚人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信天游,天马行空,不受拘束,所以才创造出了与中原迥异的各种乐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等。

就说那最常见的酒器吧,不过是古人用来盛酒而已,一般造型也比较简单。但楚人在设计制作时却用尽心思,把酒宴中常用的酒杯做成了绝世的艺术品。比如,1976年从荆州雨台山471号楚墓中出土的一件战国早期酒具——蟠蛇卮。这是一件造型独特的酒具,通高20.9厘米,口径11厘米,厚木胎,子口承盖,盖顶略凸,底平。虽说“卮”的大小只是与今天的茶杯相似,但上面却镂刻了20条蛇。就连小小的卮盖上,也雕有8条蟠蛇,其中,有4条红色蟠蛇头朝向盖顶正中,4条黄色蟠蛇,头朝向盖沿的四周。28条蛇的头部和鳞片上,分别涂有红漆和黄漆,卮内则是红漆,外面则是黑漆。

· 蟠蛇纹漆卮

· 战国(公元前5~3世纪)

· 口径11厘米、底径10,8厘米、通高20.9厘米

· 荆州雨台山471号墓出土

· 荆州博物馆藏

好家伙,一件小小的酒具,竟被楚人搞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蛇酒杯。

如此神奇的酒器蟠蛇卮,并非楚人制造酒器中的唯一。比如说,1966年元月从荆州望山2号楚国贵族墓葬里出土的嵌入式错凤纹铜酒樽吧。口径有24.2厘米,通高17厘米。口外侈,斜直壁,平底,底下有3个兽蹄足,腹外有2个对称的铺首衔环。盖面隆起,顶部呈圆饼状,饰有3个鸟形。器盖上与器外,满饰嵌错变形凤纹,线条勾勒交错。盖面的凤纹分为四组,每一组里有9只凤鸟;而在器外壁上,又有6组凤纹,每一组里分布着4只凤鸟。这件同样来自2000多年前的楚国酒樽上,一共有60只形态各异的凤鸟。这件小小一件的酒樽,又是一个凤鸟的王国。

龙凤纹铜樽

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3世纪)

通高16.5厘米

2005年荆州黄山617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樽是宴飨时盛放酒浆的一种容器。这件铜樽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扣合而成,盖顶有铜钮三个,盖面略弧,器身口径略大于底径,器身两侧各有一铺首衔环,底部有三足。全器表面满饰繁缛的菱形纹和变形龙凤纹,花纹均为铸制而成,纹槽中均填充有一些固体物质作为装饰。 

由此看来,楚人的每一件生活用具,似乎都是一个童话世界。

    如果说,蟠蛇卮和错凤纹铜酒樽分别表现了人与蟠蛇、人与凤鸟之间的和谐关系,那么,从荆州望山1号楚墓中出土的木雕小座屏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凤鸟与蛇、蟒、鹿和蛙的全武行。在通长51.8厘米,高15厘米,屏宽3厘米,座宽12厘米的小小空间里,楚人运用透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综合工艺,将55个生动活泼的小动物交织结构成为一个童话世界。

    在这个灵动的动物王国里,凤、鸟、鹿、蛇、蟒和蛙通过相互撕咬、争斗而紧密的联系起来了。在屏面的主要位置上,是运用透雕手法雕刻的4只凤和4只鸾,两两相对着。55个造型各异的动物,用整块木料雕刻而成,每一个局部,都是单个可爱的圆雕作品,合拢起来,就是一组生机盎然的动物世界。横长的屏面里,动物们相互重叠交错,气氛热烈奔放,形成对称的格局。屏座的两端着地,中间悬空,满布浮雕的26条蟒蛇,盘绕蠕动之态,极其逼真。屏座上,还有2只立雕青蛙,被蜿蜒而上的蟒蛇咬住。

楚人奇幻的童心,在这些出土文物上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么,楚人为什么能够在不断成长中永远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呢?正如王生铁先生在他主编的《楚文化概要》中所说的:“从座屏的匠心,可知楚人身上原始的情感没有褪尽,初民的思维往往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所以他们才具有人类童年的情怀,表现出人类童年的心象。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些作品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和犹如面对儿童般温馨的情感。”

考古专家认为,楚人在漆木雕刻上有着卓越的艺术表现。不过,楚人用童心锻造的恢诡谲怪的艺术精神,不仅仅限于漆木雕和青铜器,还表现在帛画和丝织品上。比如,1982年在荆州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绣衾。这件以淡黄色平纹绢作地底的龙凤绣花被,针法致密匀称,图案旋转流畅,色泽鲜艳多彩,但见一条条金黄色变形蟠螭在空间飞游腾窜,龙腾之处,飞舞着一只只纹彩闪灼、红中有绿的变形凤鸟。龙飞凤舞,栩栩如生。更奇妙的是,这些母题相同的对称图案,凤头接着龙尾,既重复排列,又变幻莫测,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在马山1号楚墓中,还有一件具有代表性的编织纹丝织品动物舞人纹锦。这是一件反映贵族生活题材的作品。舞人动物纹锦的花纹,由7组不同的动物和舞人构成,其中长袖飘拂的歌舞人物,长尾曳地的峨冠凤鸟,以及两组姿态不同的爬行龙,都显得意趣盎然。

这些,在遵循周礼、中规中举的中原地区,是很难看到的。对于南人与北人之间创新能力,中国新史学开山鼻祖王国维先生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指出:“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其实,楚人伟大丰富的想象力,源于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当代艺术评论家皮道坚教授说:“直到春秋时期仍受北方中原各国的文化歧视,被称为'南蛮鴂舌之人’的楚人,有一种被激发起来的民族自尊心。这无疑也是楚人在艺术上能大胆突破成规,不断刻意求新的一股强大的内驱力量。

换言之,楚国并非中原,也非出生正统的诸侯国。“野路子”的楚国,不但没有受到严格的周礼熏陶,而且常常试图“问鼎中原”且“不服周”,所以在思想上并未受到禁锢和束缚,因此行事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再加上,从古到今荆州地区一直物产丰饶。今天我们常说“荆州是鱼米之乡”,并非官话套话。楚人之所以在荆州中兴,也是因为其地理和物产的优势,因此2000多年前的楚人生活水平应该是较高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生活优越才能够有“闲心”去钻研艺术,从事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

· 凤鸟莲花形漆豆

· 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

· 通长28、通宽21.8、通高25.9厘米

· 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 荆州博物馆藏

· 豆盘为盛开莲花状,豆柄为一只羽毛鲜艳的凤鸟,底座为一条盘旋的蛇。凤鸟曲颈昂首,喙衔莲花;展翅蹬足,爪攫蟠蛇。这件器物造型极富动感,构思精巧,举世无双。

于是,楚人在那股强大的内力驱使之下,创造出了一大批代表着当时正在崛起的新观念和新精神的艺术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艺术品,有着极强的实用性,于是便被千古流传下来,有些,甚至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的生活。

        (本文图片均为荆州博物馆金陵先生拍摄并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