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炼松的正确路径 修炼放松的功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当有一个基本的遵循,沿着如下这条正确的道路进行。 一、遵守规矩 规矩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规定,是一种技艺不同于其他技艺的独特规律,是人品和艺品纯正的保障。练拳就是练规矩,就是心神往规矩上合,动作往规矩上靠,把规矩练成习惯,融入血脉,化成自己的性情。 太极拳的规矩,从具象到抽象,从方法到理论,可分为四个层次,加上吸纳其他学科的知识,总共可分五个方面:一是肢体外形动作的规格标准,如一个动作的手脚应该怎么动,从什么位置起,经过什么位置,到什么位置止,包括起落的高度、绕摆的弧度、伸缩的幅度、旋转的角度(朝向)等。二是身体主要部位的常规意劲要点,如头部的虚领顶劲,上肢的沉肩坠肘,上身的含胸拔背,中段的气沉丹田、松腰落胯、尾闾中正,下肢的步如猫行等。三是对全身的整体要求,如外三合、内三合、三尖相照、外撑内抱、中正安舒、对称放松、虚实分明、节节贯串、柔和匀缓、圆活连贯、曲中求直、开合相寓、掤劲不丢、用意不用力等。四是哲学思想及伦理道德,如阴阳太极、无过不及、无为而为、留有余地、与人为善、逆反思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等。五是相关的科学知识,如人体生理学、心理学、中医学、气功学、力学、兵学、美学等。这些规矩,或是先人松着练拳成功经验的总结,或是更深广的文化根脉,都体现了生命和谐变化的内在联系,不但是松顺之道、行拳之道,而且是和谐之道、做人之道,是全面提高生命质量之道,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遵守规矩炼松功,首先应当找到规矩、明白规矩。拳内拳外,处处有规矩,只要有心,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启发。例如,我在电视上看到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先生教人如何唱高音时说:“不要向上够,要向下沉;内气沉下去了,高音自然就上去了。”向下沉引起向上升的道理,使我联想到练拳,下有气沉丹田、尾闾中正,上才有虚领顶劲,精神贯顶;手要向上举,腰胯就要凭自身重量向下沉,用后面腰胯向下松沉的杠杆力把前面的手举起来,而不能直接用力向上举手。这就是有上必有下、用意不用力、用重量不用力量的行拳规矩。行拳规矩最集中的还是拳书,书中的规矩是作者经过字斟句酌的,比较成熟。所以陈鑫先生说:“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读书虽然有“开卷有益”之说,但重点还是要读经过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经典拳论,如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陈长兴等历史名家的著作。也可读当代拳家的论著,文字更好懂。书读多了,也常发现有各说各理、不太一致的地方,这时可通过自己的练拳实践,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甄别,采纳自己比较有体会的观点。其他说法也不一定完全不对,可留做今后参考。 对于初涉太极拳的拳友来说,要特别重视外形动作的规矩,要找明师求教,按照规矩一着一式的学准确。整个套路学完后,一方面自己往熟悉里练,往细处练,细到身体的细小部位和行拳的细小过程;另一方面还要经常请老师、请拳友指点,指出不妥之处,反复进行修改;即使着熟之后,进入找松感、练内劲的阶段之后,也不能完全不顾外形动作,发现毛病,也应及时改正。太极拳的外形动作,就像建高楼的地基和墙体一样,只有地基踏实、墙体中正,大楼才有前途。太极拳的外形动作准确与否,决定着今后找松感、练内功的效果,决定着拳品的高下和锻炼效益的深浅。练太极拳先是以外动引内动,然后才是以内动催外动,实现内外相合。外形动作若是不合规矩,就不可能引出正确的内动。虽然拳中有重内轻外、重意轻形的说法,但那是对已进入懂劲阶段的拳友说的,不是对初学者说的。对初学者而言,不能好高骛远,必须首先把外形动作的准确性放在第一位,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蕴含松感的规矩当然不只外形,像均匀、轻灵、圆活、沉静,乃至太极拳所有的规矩都含有松的精神。这些规矩都不是某一个人想当然想出来的,都是历史的筛选、积淀,是历代拳家从松着练拳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汗水、心血、智慧的结晶,含有科学道理,值得我们格外珍惜。按照规矩练拳,从规矩中找松感,就是寻找先人的感觉,与先人相沟通、找共鸣,进而才能真正懂得内中身心放松的精华奥秘,感受其中的自由空间。 开始,规矩是一种约束,约束你丢掉不利于放松的思维习惯和动作习惯。规矩同时也是一条道路,引导你朝着有利于放松的方向努力。继而发现,规矩之内又有一个空间,是在过与不及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回旋,在自由发挥中寻找放松感觉和身心舒畅的空间。规矩是确定的,空间是灵活的。正因为确定性之中包含有灵活性,所以,不同人才可以打出不同的风格。再练下去,规矩又是一个平台,是通过松开松合、松伸松缩,激发生命活力,舞动情感波澜,与天地沟通信息、交换能量,实现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平台。规矩中所蕴含的松感是由浅入深、无穷无尽、逐步释放的。最后,规矩的概念融化了,其中所含的松意被身心充分消化,完全吸收了,内化为情、智、劲,外化为神、势、形,融入拳者的血脉之中,变成拳者生命的一部分了,如虚领顶劲的规矩变成自信、向上的精气神了,含胸拔背的规矩变成宽广的胸怀和挺拔的形象了,沉肩坠肘和松腰落胯的规矩变成沉着稳健的气质和风度了,腿脚虚实分明的规矩变成既稳重又轻盈的步态了。虽然忘掉规矩的存在了,却真正符合规矩了,符合道法自然的大规矩了。这就是无中含真有的道理。 二、缓慢动作 练太极拳是个精雕细刻、追求质量的细致活。细活必须细心做,慢慢练,在慢练中对照规矩、用于自身、寻找松感。慢是因为太多内涵,慢是精细无限,慢是养生的需要,慢是松的条件。慢是身心的解脱,修为的深刻,求真的状态,醒悟的境界。慢是润物无声的滋养,天人合一的景象,体畅心舒的享受,心旷神怡的宽广。慢是科学的练法,有利于调心、调身、调息,进入虚无空灵的身心状态,为形而上思维和下意识动作创造一个顺其自然的内环境。慢是舍己从人的需要,后发先至的修炼,只有慢练,才能练得知觉灵敏,反应精准,在对方欲发未发之际,我即能感知其意,或顺势化解,或将其淹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导引、吐纳的健身术,是以肢体动作导引体内经络血脉畅通、平衡,促进吸纳天地精华之气,吐放体内陈废污浊之气,就必须以经络血脉走到走够为依归,以新陈地充分代谢为速度,点线面体、开合有序地缓慢运行。练拳要给全身细胞一个觉醒反应、拉开距离、松出空隙的过程,给经脉气血一个沉浮聚散、往返运动的过程,以便在从容淡定、无端循环的运行过程中体会心与意合,意与松合,松与力合,力与形合,体会拳法拳理的贯彻情况,体会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不同松感。 过程意味着质量、决定着成败。只有在细微悠缓的运化过程中,才能让体松下来,让气沉下来,让心静下来,让知觉灵敏起来,让器官归好位、顺好劲儿,让各种功能相协调、发挥好。慢练,就是把每个动作的过程拉长,把每个动点的形象放大,以利于意念对动作“观察”得更清楚,对肌体渗透得更深入,身心对动作体会与把控得更精细、更准确,稍有不妥就能及时发现,迅速纠正。练拳不慢,容易丢掉虽然细小,但却富有质量内涵的动作,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容纳、消化、品味高质量的精彩,就无法锻炼“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灵敏性,就不能培养“彼微动,我先动,后发先至”的技击能力,也会降低强身健体、陶冶性情的锻炼效益。 三、专攻多练 太极拳主要不是学会的,而是练会的;主要不是头脑记住的,而是骨肉记住的。学拳像问路,练拳像走路。练拳像是要去一个地方,指路人(老师)只能指给你一个大致的方向(基本原则),不可能讲得十分完全,更不能代替你去,路还是要靠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一步一步走着去的。一路的风景路标要自己心里记着,岔路正误要自己识别,辛苦快乐要自己品尝,坎坷平坦要自己迈过,这些都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只有靠自己体感心悟地一步一步走去,才能享受到指路人不可能说全的一路美景。学太极拳需要的不只是一种认知能力,更是经脉气血的畅通能力,神经网络的感知和指挥能力,运动情感的催动能力,筋骨肌肉的自觉能力、执行能力。这些能力是实际锻炼出来的,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运动实践,疏通体内的各种沟通渠道,让身体各个部位、大小关节、筋肌皮肉都更加灵敏,都找到运动感觉,记住弛张状况,熟悉变化过程,练就想动就能动,想松就能松的自觉意识和自控能力。要形成心想身应的条件反射,形成一动无有不动的连锁反应机制。进而还要神情知道、记住、熟练,心里一想某个动作,气血随之涌动,神情随之向往,全身所有细胞的生命活力和整体的精气神都随之被充分调动起来,催动肢体节节贯串的松活起来。“太极拳是自觉之的学问,你要能自己悟到这个境界”(王壮弘)。这些都是要在专攻多练中才能获得的。 “拳打万遍,拳理自现”,“久练为功,功到自成”。时间就是功夫,功夫就是时间。要找到心知、身知、神知的拳中松感,必须经过一定的锻炼时间,必须练够一定的量。有足够多的数量才能有一定高的质量,有质量才能有松感、出功夫。这练拳的量,主要是指纵向深度的量,而不是指横向广度的量,不是指会练的套路多。就横向的广度而言,且不说有些人见什么运动新鲜、热闹就参加什么运动,太极拳只是其运动项目之一。就说专门练太极拳的人,也有的以学的套路多为能,不论什么流派的,不论传统的还是国标的,不论徒手的还是器械的,见什么学什么,少则十几套,多则几十套,不分主次,天天轮流着练,长期处在记动作,练着熟的阶段,没有精力研究放松。先圣老子在其《道德经》中告诫我们:“少则得,多则惑”。练拳贪婪花样多,各套路之间经常张冠李戴,练成了大杂烩,练不出套路特色,更谈不上找松感、练松劲了。我形容这些拳友像外行人挖井,这里挖几下,那里挖几下,挖得到处都是坑,却没有一处能挖出水来;时间费了,苦头吃了,却没有效果。这些拳友错误地认为,手脚能比划出拳架子就是会打拳了。其实,“太极拳本质的东西不在外面。把这些拳架子交给你,是为了让你了解里面的本性,而且要得到这个境界的道理和真理”(王壮弘)。 太极拳为什么主张要站桩,说“百练不如一站”,就是因为松感难找,松功难练,边运动边放松更是难上加难。相对来说,站着不动,排除一切干扰,放松还更容易一些。所以拳家把站桩叫练功,把练套路叫练拳,说“练拳不练功,终究一场空”。因为身上没有松功,所以一场空。又相对来说,简单动作求松易,繁杂动作求松难,所以太极拳又提倡练单式,即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只练一个动作。再相对来说,专练一个套路求松易,练的套路多了求松难。拳多必滥,专一易精,这个道理是不难理解的。 找松感,贵在专,必须要抵挡得住表面上形式新鲜的诱惑,耐得住向深处探微求真的寂寞。练太极拳求新求变应当往纵深处求,往松感的无穷变化上求,就像挖井,选好一个地方(套路),一直往深处挖,不但要挖出水来,而且要挖出没有受到过污染的天然甘甜的纯净水来。宁挖一口甜水的井,不挖千个无用的坑。只要一招精,胜过千招会。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杨班候搬拦捶势无敌手,都是古人练拳少而精的典范。我们当代也有不少太极拳名家,几十年就练老师传授的一两个套路。外行人不理解,几十年天天重复一样的动作为什么不腻、不烦。其实,外形动作好象没有多大不同,但练者内在的松感却是经常变化的,甚至每一遍都是有不同之处的。在轻松自然的练拳过程中,完成同样一个外形动作,可以选择不同肌体点位进入体内,可以选择不同的意气路线在骨肉间穿行,肢体各部位间可以有不同的领随关系相互作用,在分寸的过与不及之间可以做不同档次地程度拿捏。所以经常有新尝试、新体会、新享受,也会发现一些值得探究的新余地、新空间,总好像有无尽的可能和奥妙会出现,在前面招手,引逗着追求的欲望,自能常练常新,兴趣常在,欲罢不能。 专攻多练的关键是持之以恒,不能偷懒。人是有惰性的,兴致再高也有想偷懒的时候。人要想偷懒的时候可以找出许多借口宽慰自己,自己给自己免责。这时要心生警惕,理智要站出来说话。持恒者志坚,自胜者谓强。练太极拳首先是炼意志、炼毅力、炼进取心,偷一次懒就输掉一次,坚持一次就赢得一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练拳健身就像按时吃饭睡觉,是补充营养、自我调理,是生命需要,不能或缺。生命是不能停歇的,健身是不能放假的。正气一放假,邪气就上班。练拳找松感,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日练拳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莫为偷懒找借口,健康流失于无形。总之,自己跟自己讲道理,自己给自己订规矩,自己鞭策自己,鼓励自己坚持不懈,做到“不能一日无拳”(王福香)。中国几百年,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大练众,用大量事实证明了“太极拳好”(邓小平)。2020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票通过将中国太极拳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太极拳成为世界注目的一个文化焦点,我们更加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太极拳,热爱太极拳,不要偷懒,不要见异思迁。要专下心来,确立主攻套路,往肢体每个部位的筋骨内部练,往不同部位之间联动关系上练,往松中生动的理法深处练,往自我陶醉的兴致浓处练。拳让人常练常新,人对拳越练越亲,总练总想练,总练总练不够。就像杨澄甫先生的高徒,一代名家李雅轩先生一样,练了一辈子杨式传统套路,临终前还动人地说:“太爱太极拳啦,打了一辈子也打不够,才觉着刚摸着门正要好好打哩,现在可要走啦,真是太遗憾啦!下辈子再接着打。”(摘自老茧先生《和太极结缘九重层》) 多练中找松感,就要向李雅轩先生学习,永不自满,永不知足。李老师虽然是伟大的谦虚,却也有他的道理。太极拳横向无限博大,纵向无限精深。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用一辈的心血也只能说掌握了太极拳的更多精妙,也不敢说已穷尽了太极拳的全部奥秘。就说经典拳论的作者,王宗岳、武禹襄等人,可称之为太极拳的先圣,但如果他们再多活十年,肯定还会有新的突破,有新的成果。在通往太极拳顶峰的征途中,人人都有数不完的门要进,都有一层又一层的无穷松感可找。每当有新的松感体会,就好像又进了一道门,心里一阵亮堂,有成就感、喜悦感涌上心头。但不能骄傲,前面还有更多的“门”等着你去“摸”,还有更多的美景等着你去赏。在博大精深的太极拳面前,任何的骄傲自满、自以为是,都是浮躁、浮夸、浮浅的思想意识,都是不知天高地厚,都是无知的表现。 太极拳是神,是专门到人间传播文明、健康,造福人类的福神。他包容、变通、温柔、慈善的性格使人容易亲近,赢得了全世界的几亿信(练)众。太极拳像一个人,一位重情重义之人,你对他好,他一定对你好,你身心走进他的法理深处,他就亲(浸)入你的血脉骨肉之内,为你愉悦身心、开悟益智、呵护健康。练拳时的松感,就是人与拳之间的情感。松感从没有到有,从微微有到明显有;从偶尔有到经常有;从动作中生松感,到松感中生动作。松感越来越透彻,流动越来越通畅,对太极拳的感情也就越来越深厚,就会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一天不练拳,就身体、心里都不舒服,坐立不安。松感就是畅快感、幸福感、兴趣感,松感不倦地滋养着人的灵性和觉悟,激励人不断向深处亲近拳、研练拳、理解拳、热爱拳,直到永远。 四、体感心悟 明理是一通百通的捷径。但理又是比较抽象、“正言若反”(老子)、有常有变的,说明白,读明白,做明白,都有一定难度。突破难关,首先要对自身的生理结构有个大致地了解,所以我附了几张图,读者可以照图在自己身上摸。不知穴位的,也可向针灸医生学。然后要随着本书的思路,体感心悟地在自己身上找感觉,用自身的骨肉去理解、去触类旁通。太极拳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知觉运动。找感觉是知理明法、学以致用的基本路径。如果身上没有虚极静笃的感觉,就难以理解无极生太极的正确;如果身上没有偏沉则随地感觉,就体会不到用重量不用力量的科学;如果身上没有开合虚实地感觉,就体会不到阴阳太极的深刻;如果身上没有点线面体的感觉,就体会不到行气运身如水流的真切。太极拳是一练身体,二练心智,三练精神的功夫。一层功夫,一层感觉,一层境界,就如登山者没有到达那种高度,就无法享受那个层次妙不可言的景色,甚至根本就不相信世上还有那样的景色。功夫是以能量为基础、以能力为表现的,功夫还没积累到那个高度时,听别人说那个高度的道理似在云里雾里,的确难以琢磨。等你功夫练到了那个层次,身上有了比较完整、符合拳理的知觉体系,就云消雾散了,一切都能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才懂得大道原本就是如此至简。所以,只要你树立信心、坚持不懈,总有恍然大悟的那一刻。 作为本书的作者,为了把深刻的道理尽量说得浅显些,我只能多打几个比喻,用词造句尽量通俗些。但是又不能顾此失彼,能精准表达相关概念的名词术语还不能不用,我练拳的真实体会还不能不说。思来想去,真正要解决“读明白”的问题还要靠读者自己。 第一要相信书。虽然书的作者也永远有不断提高的空间,但更要相信作者对读者负责的道德底线,不太成熟、没有把握的观点绝对不敢乱说,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检验和据理旁证,认为确实可靠、真实有用的观点才会写进书里。 第二要会读书。读拳书要一个观点一个观点地读、肢体比划着读、心里揣摩着读、骨肉记忆着读,要把书中的观点记在心上、放在身上、不断回味、时时体会。 第三要有决心,争取在三个方面改变自己,提高境界。一要改变思想认识,不能认为肢体能比划就是学会了。拳是文化,深奥无底,应当由相入性,向内求理。二要改变身姿习惯。太极拳的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含有健康身心的道理,不但是练拳的要领,平时坐立走路也应注意,以养成良好的身姿习惯和风度气质。三是改变精神状态。内气沉下,精神提起;胸怀放大,小事做细;人生价值,放在第一;助人为乐,不贪名利。人品决定拳品。有什么样的身心状态,就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拳艺境界。 第四要有恒心。要“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寰中”;要长期投入、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功到自通。一分坚持,一分成绩。只要功夫到了,自能由暗渐明,收到“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的效果。 第五还要有一定的身心理解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要有这方面的天赋、悟性,否则很难深入进去。 体感心悟,要像金仁霖先生在其《拳学札记》中说的“太极小道,自非急务,时或留心,见万类皆比拟之,日久未有不技进于道者,所谓行、住、坐、卧,一动一静,无往而非功夫也。所难者,任情恣性然后为之,虽半遍拳架不为少,若急于求成,虽日练万遍,不能佳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