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穿针引线

 老大姐嗨 2022-07-08 发布于山东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姓吴,名吴振,一个姓尹,叫尹线。两家虽然相离很远,一个家在山东,一个家住河北,可后来却到了一起,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吴振家在曹州,和娘、媳妇三口过日子,由于家里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有一天,吴振对娘和媳妇说:“树挪死,人挪活。在家守着受穷,还不如我去闯闯关东试试,兴许能挣点钱回来。”

娘和媳妇想了想,也没其他的主意,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吴振就打点行装上了路,家里穷,没有盘缠,吴振就一路上打着短工到了东北。

吴振来到东北之后,转悠了几天,找了个村子,给一家做零活。

这家主人也姓吴,有三顷多地,老两口只有一个闺门,日子过得很是富余,对待吴振也很好。

转眼过了两年,吴振总算攒下了几两银子,便提出要回山东老家看看。

一家之主吴老汉亲自送他出了门,并千叮咛万嘱咐地说:“回家看看就尽快回来。”

吴振离家尽管才两年的时间,却像是过了几十、几百年一样,他归心似箭,一路上起早贪黑,忍饥受寒,他只有一个想法:赶快回家,好让娘和媳妇早点吃顿饱饭。

文章图片1

可谁知等吴振赶到家却连家门也没找见,更别说见到娘和媳妇的面了。

原来黄河决了口子,一场大水将周围几十里内的村子冲了个净光。吴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没办法,只好又回到了吴老汉的家里,一想起娘和媳妇,吴振就禁不住的心酸流泪。

当吴老汉得知他家遭遇时,也是眼泪汪汪的。

吴老汉本来就喜欢吴振,心眼好,又勤快,干活不惜力气,心想:吴振无家无业的,不妨招他做养老女婿。

便托媒人去说。

吴振想:那么大的洪水,娘和媳妇是逃不了性命的。经媒人一说,便答应了亲事。

过了几年的时间,吴振有了一儿一女,吴老汉老两口相继去世了,又过了些年,吴振妻子也去世了。

吴振眼瞅着两个没娘的孩子,心里很是难受。

转眼就要过年了,他为了让孩子们高兴,便强打着精神置办了年货。

年除夕这天,照当地的风俗在堂屋的中间,菜、鱼,猪头三牲的摆了满满一桌子的供品。

俗话说:“富人过年,穷人过关。”再说尹线也是因为家里穷,带着妻儿老小闯了关东,可尹线却没有吴振那么幸运,虽然也找了个小屋安顿下了老娘、媳妇和孩子,可是忙活了一年,临到春节,家里却连包顿饺子的面也没有。

尹线娘说:“人家过年咱过穷,可再穷也得包顿饺子吃。这里有我纺线,你媳妇织的点布,你拿到集上卖了,换回点菜、面什么的。”

尹线答应着到了集上,把布卖了,把钱放在了身上的口袋里,哪知衣服太破,口袋漏了。

尹线去买面,面称好了,一摸钱才知,钱不知什么时候给漏没了。

尹线买不成东西,只好无精打采地往回走,一边走还一边想:唉,回去怎么跟老娘和媳妇交代,又如何过这个年呢?

他唉声叹气地走着,肚子饿得难受,碰巧有一家的街门开着,他想:自己就豁出这张脸,去跟这家主要点吃的吧。

尹线有了这个想法,随着脚也就迈进了院里,喊了几声,没人答应,便又进了屋门口,只见堂屋的八仙桌上点着红红的蜡烛,摆了满满一桌子的供品,屋里还是什么人也没有,他实在是饿极了,便禁不住端起一碗菜狼吞虎咽地吃了。

正在这时,就听院里有脚步声传来,尹线知道有人来了,真后悔自己不该进来偷吃人家的菜。

脚步声越来越近,马上就到门口了,他慌忙钻进了桌子底下。

眼看着进来了个四十岁左右的汉子。进门之后就好像没看到他似的,走到炕前,上炕盘腿坐下。

这人正是吴振,过了一会儿,吴振的儿子来了,吴振说:“你给我拿酒、菜、两个盅子和两双筷子来。”

他儿奇怪地问:“爹,我又不喝酒,你要两个盅子和两双筷子做什么?”

吴振说:“你尽管去拿吧。”

他儿子按照他的吩咐,拿了酒、菜来。

吴振又说:“叫你表叔出来吃饭吧。”

儿子四下里看了看,屋里并没有人啊。

也只得按他爹说的喊了声:“表叔出来吃饭吧。”

吴振和儿子的话,尹线在桌子底下听得清清楚楚,吴振儿子叫了一遍,尹线没好意思答应,叫了两遍他还是没答应,等叫到第三遍上,他只得答应了,并掀开桌围子走了出来。

吴振笑嘻嘻地说道:“他表叔,天挺冷的,快上炕喝盅酒暖暖身子。”

两人喝着酒,吴振才问起他家住哪里,怎么大年除夕不在家过年。

尹线叹了口气,就把自己怎么和家里人一起来到关东,怎么卖布换了钱,又怎么因为饿才做出了这种丢脸的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对吴振说了。

吴振听完后,说:“以后你就尽管到我这儿来,只要有我吃的,就不能缺了你的。”

“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推杯换盏的喝了好大一阵子,酒足饭饱之后,吴振便套上马车,米、面、鱼、肉凡是过年的东西,都给装了个全,然后对他儿子说:“你去给你表叔送去。”

这时尹线的娘和媳妇,正在屋门口眼巴巴地等着他呢,看到又是车又是马的送来了这么多的东西,都愣住了。

尹线娘担心不是正路上来的,说什么也不收,这时车上坐着的吴振的儿子便解释说:“这是俺爹送给你们家过年的,天不早了,我还得赶着回去,快把东西搬下来吧。”

听吴振的儿子这么一说,尹线娘和媳妇的心里才踏实了,自然是搬的搬,拿的拿。有了吴振给的这么些个东西,尹线跟娘和媳妇过了个富富余余的好年。

过了年以后,尹线娘说:“咱们欠人家这么大的一个人情,你得去拜个年。”

初五这天,尹线去了吴振家,这次两人说起话来更近乎了。

吴振说道:“你我都是老乡,你识字,又能写会算的,我正想要做个买卖,你就把全家搬来,帮我做生意吧。”

尹线一听,别提有多高兴了,可嘴上还是说:“大哥,我家里太穷,一没吃的,二没穿的,怎么能……”

吴振一听说:“快别说了,咱一家人别说那两家话。”

没过几天,尹线全家就都搬过来了,吴振待他们跟一家人一样,而尹线对吴振也是尽心尽力,内外相帮,所以买卖很是兴旺。

只是吴振常常的闷闷不乐,整天孤孤单单的,尹线很想再给他找个老伴儿,可吴振却不愿意。

有一天,尹线对吴振说:“现在有桩好买卖咱得做,听说今年关里是个大灾年,咱从这里拉了粮食去卖,一定能多赚钱。”

吴振自然非常愿意。

尹线用马车装好了粮食,便离开关东出发了,走到河北省的一个县里,看看天色已晚,就在一个村头住下。

尹线想借个锅做点晚饭吃,见近处有一家的门半开半掩的,便走过去站在门外喊了声:“屋里有人吗?”

只听里边有人答道:“谁呀,进来吧。”

尹线走了进去,只见清锅冷灶的,一个老妈妈正在那里摸黑纺线。

尹线问她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妈妈长出口气说:“从前是三口家,儿子闯关东走了,几十年没有音信,现在就俺和媳妇两个人。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尹线忙问:“你老家是哪儿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老妈妈说:“俺的老家是曹州,儿子叫吴振。”

尹线听了,一阵惊喜,问得更加详细了,到最后,尹线便一切都清楚了,这婆媳俩正是吴振的娘和媳妇。

原来在黄河发大水的时候,吴振娘和媳妇正好在外地要饭,所以才逃脱了那场灾难,后来无家可归,流落到了这里。

一会儿的工夫,媳妇砍柴回来了,尹线有心让吴振一家团圆,便对她们娘儿两个说:“你们日子过得如此艰难,还是跟我到关东去吧。”

娘两个商量了一下就同意了。

于是婆媳两个就跟着尹线到了关东,尹线安排她们住下并好吃好喝地伺候着。

过了些日子,尹线问老妈妈说:“俺东家待你们不错吧?”

婆媳俩都说:“很好。”

尹线又去对吴振说:“我给你从关里带来了媳妇,就在咱这住着,我敢保你满意。”

吴振觉得自己若再不答应,就辜负了尹线的情谊了,便应承下来。

尹线见吴振答应了,就又去对老妈妈和媳妇说,媳妇起初不愿意,后经婆婆劝说,又觉着在这住了怎么长时间,东家的确是个好人,也就答应了。

成亲这天,鼓乐喧天。吴振见客人都走了,便提着壶茶,上了新房。

吴振一看新媳妇,觉着挺眼熟的,似曾相识,由于夫妻两个分别已几十年,都谁也不敢认了。

当各自都谈起自己几十年的遭遇时,两个都明白了,于是夫妻二人抱头大哭。吴振又找来老妈妈相见,娘和儿子自然又是一番情肠。

这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

吴振非常感激尹线,说道:“要不是兄弟你,俺一家人怎能团圆。”

尹线却说:“要不是大哥心眼好,周济我,我怎么会有今天,这就叫无针不引线嘛。”

从此,以后,“穿针还需引线人”这句俗语便传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