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不可或缺的乡土人才。乡村振兴时代评价一个乡村教师是否卓越,不仅要关注其能否“教好学”,更要看重其在乡村社会中的角色担当与贡献。本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扎根理论法,建构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各方对乡村教师的角色期待,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与实践认为:乡村振兴时代卓越乡村教师应承担起“乡村民众教育者、乡村文化塑造者、乡村社会治理者、乡村经济建设者、乡村生态维护者”五重角色。角色胜任需要素质能力作为支撑,卓越乡村教师履行好五重角色,必须具备相应的角色知识、角色能力、角色品格与个体特质。未来让定向师范生与乡村教师具备这些素质能力,理应成为我国乡村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方向。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教师;卓越乡村教师;角色;素质能力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乡村振兴需求下的卓越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模型及培养研究”(20YJCZH0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相继出台,拉开了我国乡村振兴的序幕。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3]《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4]出台,我国正式步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阶段。乡村振兴关键靠人,要求动员多方力量参与其中。因而,思考和探究各方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乡村教师是不可或缺的乡土人才,是乡村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回顾历史,他们曾在教书育人、开启民智、传承乡土文化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受现代文明推进、城镇化以及国家权力下移等因素影响,乡村教师逐渐摆脱乡土,从乡村社会中心走向边缘,成为角色单一的“教书人”。[5]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中的式微与角色失位,限制了他们在乡村的人力资本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着乡村社会的衰落。[6]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满足乡村多方面建设需求,有必要重构乡村教师角色,赋权赋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评价一个乡村教师是否卓越,也需要关注其在乡村社会中的角色担当与贡献。 那么在乡村振兴时代,一个卓越的乡村教师究竟应该在乡村社会中承担哪些角色?角色履行对应素养要求,为了胜任角色,卓越乡村教师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能力?本研究将通过实证调查回答这两大问题。 二、文献综述 教师角色作为社会对教师的身份期望和定位,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话题。国外对教师角色的研究,一是教师角色的基础性研究,二是教师角色的应用性研究。[7]基础性研究主要包括教师角色概念界定、角色定位、角色分类等内容。[8]应用性研究主要涉及教师角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与佐证。[9] 我国的教师角色研究深受国外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关注,且也主要着眼于角色转换、角色定位、角色冲突、角色期待等内容。不同于国外,在我国,乡村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关系存在,在乡村社会扮演着多重角色,有专门的乡村教师角色研究。 我国关于乡村教师角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乡村教师实然角色的描述性研究,二是乡村教师应然角色的建构性研究。实然角色研究是对乡村教师的角色现状及变化的探究,思辨和调查研究兼有。当前随着我国群体的不断分化、公共空间的不断压缩和公共言说话语权的不断丧失,乡村教师陷入了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困境,出现了公共性危机;[10]在乡村社会,乡村教师的“知识者”角色正在弱化,“文化人身份”正在消失,“政治精英”地位正在旁落,在追逐与城市教师趋同的专业化过程中,乡村教师的创造力、判断力与反思力等均在发生全面退化;[11]新生代乡村教师更是陷入角色认同危机。[12]应然角色研究是为了改变当前乡村教师角色现状或应对新的乡村发展需求,以思辨探究为主。有研究认为,乡村教师应成为乡村建设人才的培育者,乡村学生成长的引导者;[13]乡村教师需重构其自身知识分子角色,[14]在乡村建设中成为价值的引导者、规范的守护者、文明的引领者、文化的弘扬者和生活的帮助者。[15]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后,随着我国乡村教师研究的增多,角色问题的研究也相应增多,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得到更多重视。[16] 概而言之,乡村教师角色研究在我国有着较好的研究基础,近年来受到更多关注。然而已有的研究,多是从宏观层面去审视乡村社会场域中乡村教师角色,集中于学理性的思辨,对现实乡村社会需求以及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不同场域的角色扮演,缺少深入洞悉。因而,着眼于现实需要的田野调查,应成为我国乡村教师角色研究的突破方向。 三、研究设计 (一)概念分析与研究思路 1.角色与角色期待 角色最初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后由米德将其引入到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之中,成为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并形成了角色理论。社会学认为,个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或身份,角色即个体自身与其他团体对于这一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期待及行为所形成的一系列观念。[17]角色包含了三大社会心理学要素: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角色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角色符合社会期望。 角色期待是社会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特定行为的期待。角色期待直接影响角色内涵与行为表现。首先,角色期待是确立角色的基础。角色期待塑造角色,角色期待的变化也带来角色的改变。其次,角色期待影响着个体的角色扮演。[18]角色扮演经历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个阶段。[19]角色期待属于社会观念形态,决定着个体的角色领悟与角色实践行为。角色领悟是个体对角色期待的认识与理解,是角色期待的个体内化。角色实践是个体基于角色期待在角色领悟指导下的社会行为。最后,角色期待内容是评价角色表现优秀与否的基本标准。个体多大程度上遵从角色期待,反映了其符合所处地位与身份的程度。角色期待是人们心目中对优秀者角色表现的认定与要求。教师角色期待也同样如此。[20]因而,明确人们对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的角色期望,能概括提炼乡村振兴需求下的卓越乡村教师角色。 2.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整体逻辑思路是:第一,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村民和村干部访谈、乡村研究专家访谈、乡村教师访谈,分别从政府期待、社会公众期待、自我期待三个层面,了解各方对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角色的期待。第二,基于汇总的角色期待观点,结合理论与实际现实整合观点,明确乡村振兴时代的卓越乡村教师角色。第三,基于得到的卓越乡村教师角色,通过文献与理论分析、乡村教师访谈、乡村教育研究专家访谈,分析概括卓越乡村教师各角色的素质能力要求。 (二)访谈对象与内容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角色期待访谈以23名乡村研究专家、Z省48位村民村干部(含驻村干部)以及35名乡村名师为访谈对象,素质能力访谈以相同的乡村研究专家和乡村名师为访谈对象,具体信息见表1。整个访谈遵循扎根理论的饱和原则,即当被访谈对象不能再提供更多有用信息时,就停止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对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的角色期待,以及履行好角色要求需要具备的素质能力。 (三)研究步骤 角色期待的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扎根理论的方法。文本分析主要是对《意见》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扎根理论是基于访谈的资料和信息,运用软件NVIVO12.0,从原始的经验资料中归纳出相关的概念或范畴,然后建立起范畴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建构理论模型。角色所需素质能力的研究首先通过文献与理论分析构建框架体系,然后基于两类访谈结果对框架内容进行增补调整,最后依据多数决原则确定最终的结论。 四、各方的角色期待分析与卓越乡村教师角色 (一)基于政策文本的角色期待分析 十九大将乡村振兴确定为国家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意见》提出了乡村发展的具体任务要求。为保障预期目标实现,《意见》专门指出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的重要人才,梳理《意见》政策文本有6处提到了乡村教师或教师,具体见表2。 对《意见》五大建设方面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内容的细节中多处体现了对乡村教师角色与作用的期待,详见表3。 概括而言,乡村振兴期待乡村教师走出以教书为职业的“专门人”的固化身份,成为全面参与乡村社会各方面建设的“公共人”。角色涵盖智力支持者、建设者、宣教者、传承者、实践者等。 (二)基于访谈结果的角色期待分析 本部分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基于访谈文本,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公众对乡村教师的角色期待,以及乡村名师的自我角色期待。将访谈搜集整理的文本导入NVIVO12.0,依据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技术,对访谈资料进行探索和分析,并以此建构乡村振兴需求下各方期待的乡村教师角色丛。 首先,通过对访谈资料开放性编码,得到17个开放性概念。其次,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主轴性编码,将初始概念归纳为10个范畴。最后,采用选择性编码,将10个范畴归纳为4个主范畴。这四个核心范畴分别为民众教育者、文化塑造者、社会治理者、经济建设者。它们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角色的社会公众期待和自我期待。编码详情见表4。 (三)卓越乡村教师角色 综上所述,政府、社会、自我层面均期待乡村教师能在乡村振兴中承担更多角色。结合乡村振兴五大方面内容以及不同工作任务的角色要求,将各方期待的乡村教师角色整合为:民众教育者、文化塑造者、社会治理者、经济建设者、生态维护者。这些角色期待是各方对乡村振兴时代乡村教师的共同期待,可以被认定为乡村振兴需求下的卓越乡村教师角色。 1.民众教育者 民众教育者的教育对象不仅包括乡村学生,还包括村民。其一,要做好思想引导。卓越乡村教师要努力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改变民众中存在的不良思想观念,给予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并促使不良行为的改变。其二,要履行好宣传教育。卓越乡村教师需要根据乡村振兴的要求,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责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开展法治宣传。其三,要传递好知识技能。乡村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依赖乡村教师,卓越乡村教师需要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对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与基本生产生活技能传递,帮助提升乡村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 2.文化塑造者 其一,要传扬乡村文化。在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乡村本土文化在城市主流文化下基本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乡村文化往往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一些乡村文化正在消失。卓越乡村教师作为乡村里的“文化人”,一方面需要承担起传承乡村文化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对好的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二,要积极建设乡村公共文化。当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不健全,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较为欠缺,卓越乡村教师需要参与到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之中。其三,要引领乡村文化。乡风民约是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核,影响着乡村文化风貌,卓越乡村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积极行动,抵制乡村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陋习与不良文化,引导乡村文化向积极方向发展。 3.社会治理者 其一,要参与乡村社会的管理。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有着文化身份的特殊性,理应在教书育人和化民成俗之外,承担参与乡村事务管理的义务。近代以来的较长时期,乡村教师实际上也承担着这样的角色。卓越乡村教师需要参与乡村社会生活中的诸如礼俗活动、对外交涉、矛盾调解、沟通政府、决策事务、村民自卫等多种社会事务。这些事务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乡村社会中一些经常性的礼俗性活动,二是村内事务决策,三是对外事务交涉。其二,要发扬乡村德治。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熟人间的道德规范与约束是维系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当下乡村社会中存在的诸多失范行为,与乡村社会德治功能的下降密切相关。乡村教师为人师者,以往被称为“先生”,是道统化身,卓越乡村教师需要努力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4.经济建设者 其一,要为乡村经济发展做参谋。市场经济、移动互联网线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乡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被纳入对外开放格局之中,以往“封闭式”的传统生产与“各自为政”的小农生产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色经营与生产”“产业发展准确定位”愈发被强调,卓越乡村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智力财富和文化潜能,为乡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其二,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者。当前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经济与文化的关联进一步加深,围绕特色文化打造特色经济、开发文化产品创造经济价值等备受关注。在乡村社会,卓越乡村教师有着特色文化打造与文化产品开发的智力优势,要能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5.生态维护者 近年来,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关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成为国家意志。为乡村留住绿水青山,是乡村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乡村社会的公共知识分子以及国家系统中的“专业人”,卓越乡村教师要积极投身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中,除做好宣传教育外,更要身体力行。 五、卓越乡村教师角色履行需要具备的素质能力 角色有着特定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期望,这些期望是社会规范的内化形式,是实现角色的有效手段。个体要完成好一个角色,首先需要知道将要充当的角色有一套怎样的行为模式,然后在情感态度上对角色要求认同后作出行动,变客体的期望为主体的角色行为,整个过程即所谓的角色履行。角色履行与个体的素质能力密切相关,其中必须具备的、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素质能力,是角色履行中不可代替性的核心。不同的角色,被期待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各异,需要具备的素质能力也各不相同。角色所需素质能力不具备,就谈不上角色履行。素质能力一般由知识、能力、动机、态度、价值观、个体特质等构成。[21]角色履行所需具备的素质能力相应也由这些要素所构成。动机、态度、价值观可整合为角色品格,因此可从知识、能力、品格、个体特质四个维度概括角色所需素质能力。通过文献与理论分析,以及对乡村名师与乡村教育研究专家的访谈资料分析,本研究概括了卓越乡村教师角色履行需要具备的素质能力及结构,具体见表5。 (一)角色知识 角色知识是履行角色任务必备的知识素养,是角色者完成角色行为要求所具备的知识总和,既是一个应然问题,也是一个实然问题。在履行角色任务的过程中,单个的角色知识难以发挥作用,角色知识需要组合在一起,形成角色知识结构,共同作用于角色任务实践。民众教育者角色的重要任务是开展教育活动。履行好教育任务,教育者需要掌握与教育活动相关的各要素的知识。区别于以往的教师知识,乡村振兴需求下卓越乡村教师需要了解村民,具备村民知识,以便对他们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为了满足多方面的教育需求,除了要掌握学科知识外,还要具有更广博的文化知识、社会思想与政策知识、法律知识等。文化塑造者角色的重要任务是传扬和建设乡村文化,要完成好这些任务首先要对乡村各类文化有清楚的认知,其次还要了解文化建设的基础知识以及国家文化政策知识,以明确文化建设方法与方向。社会治理者的重要任务是治理乡村社会、加强德治,因而要了解乡村社会的知识、乡礼与道德知识,要掌握方法和方向性的知识,即管理学基础知识、国家治理理念与政策的知识。经济建设者的重要任务是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谋,并参与特色经济建设,因而需要了解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知识。面对信息化与市场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者还要能把握方向,具备互联网经济的知识、经济政策与发展前沿的知识。生态维护者要维护乡村社会的生态环境,需要了解乡村生态环境情况,具备基本的生态保护知识。 (二)角色能力 角色能力是指在对角色规定性有了认知,在情感态度上有了认同后,去践行角色的权利与义务时所必需的能力。能力是完成实践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不同角色对应差异的实践活动,完成好一项实践活动,需要具备与实践相关的能力。民众教育者所践行的主要是教育活动,完整的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设计、实施、评价等过程,期间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还需对教育进行研究和创新。所以民众教育者需要具备教育设计能力、教育实施能力、教育评价能力、教育研究创新能力。文化塑造者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对乡村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和建设。这些实践活动,需要对乡土文化进行整理、挖掘并创新,具备相应能力。社会治理者需要经常参与三类实践活动,一是乡村社会中的礼俗性活动,二是村内事务决策,三是对外事务交涉。处理好这些事务要做好沟通、协调与组织,因而需要角色者具备较好的社会沟通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社会组织能力。经济建设者需要谋划经济发展并参与特色发展实践。谋划经济需要具备经济谋划能力,参与特色发展需要能开发特色并进行较好的运营,具备经济开发能力和经济运营能力。生态维护者的主要实践活动是维护好乡村生态环境,维护好环境既要做好保护又要做好修复,角色者相应需要具备生态保护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 (三)角色品格 角色品格是履行角色所需要具备的动机、态度与价值观,是个体面对角色任务时的专业精神与道德品质。作为履行角色任务时的心理特征与内在动力,角色品格直接影响角色履行效果。角色不同,需要具备的角色品格也不一样。民众教育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促进他人发展”的职责,需要热爱教育、关爱教育对象,愿意投入。文化塑造者致力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繁荣,需要走进文化、亲近文化、创造文化,只有热爱乡土、有使命感、有责任感与创新精神,才能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梳理之中,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建设需要久久为功,需要执着精神。社会治理者要处理诸多矛盾与纷争,要维持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公共责任心、公共意识、无私精神,并善于沟通。社会事务繁杂,需要用心投入。经济建设者的使命是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涉及多要素联动,是分工协助、劳动投入的过程,需要角色者具有奋斗精神、系统意识、协作精神。生态维护者为乡村守护青山绿水,维护的是乡村的人居环境,需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确保积极持久的投入。 (四)个体特质 个体特质即个人的人格特点,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角色性格是角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一个角色区别于其他角色的重要人格特征。扮演好一个角色需要具有角色所需要的角色性格。民众教育者是一个“师者”的角色形象,教书育人需要教育者耐心、细心、热情、积极乐观。文化塑造者兼具文化匠人和文化传播人形象。文化匠人坚守、精益求精,需要坚持、执着的精神;而文化传播人连接不同文化,需要开放、包容的胸怀。社会治理者是协调者和管理者的形象,要为人和气、友善、公正才能做好沟通和协调,要具有领导力才能做好管理。经济建设者既要孜孜不倦地生产,又要面对变化不定的市场,兼具劳动者、商人等多重形象,要坚韧、精力充沛,应对市场需要灵活、开放。生态维护者是“守护人”的形象,需要个体具备认真、坚持的特质。 六、结语 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重要的知识力量,是乡村建设与发展必不可少的依靠力量。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各方希望乡村教师能够在乡村发展中承担起更多角色,对乡村教师提出了多重角色期待。这些角色期待,实质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社会各方对卓越乡村教师的认定与角色要求。乡村振兴时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卓越乡村教师,需要承担起乡村民众教育者、乡村文化塑造者、乡村社会治理者、乡村经济建设者、乡村生态维护者的五重角色。履行角色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能力,乡村振兴需要造就更多具有这些素质能力的卓越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回应时代需求,我国的卓越乡村教师角色需要重塑。围绕角色胜任,我国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也需要随之进行重构与变革。如何让地方定向公费师范生与乡村教师具备能够履行多重角色的素质能力,理应成为未来我国乡村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