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瓜芦

 饧眄 2022-07-09 发布于河北

瓜芦,又名皋芦,是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一种叶大而味苦的树木。陆羽在《一之源》里用了瓜芦来描述茶树的形态特征,《一之源·注》还说“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指出瓜芦似茶而非茶。

   瓜芦这一名称,首见于约成书于东汉年间的《桐君录》,东晋时代又出现了皋芦的名称(据明陈继儒《茶董补》引东晋裴渊《广州记》),南朝陈代沈怀远在《南越志》中,并指出了皋芦即是瓜芦,同时还说皋芦也叫作过罗、物罗。说苦簦就是皋芦的,则见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又指出苦簦也称为苦丁,后来的我国地方志,还说苦丁即是苦登(见1947年《贵州通志》);瓜芦这种树木,究竟是茶,还是似茶而非茶,自东汉以来,就有两种说法。说瓜芦似茶而非茶的,也首见于《桐君录》,陆羽在《七之事》中曾引用了《桐君录》中“似茗”的说法,说明《一之源·注》的说法可能来自《桐君录》。此外,前于陆羽的南朝陈代沈怀远,在所著的《南越志》中,也说它“叶似茗”;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叶状如茗”。说瓜芦就是茶的,如明陈继儒《茶董补》引东晋裴渊《广州记》说:“西平县出皋芦,茗之别名。”又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说:“《广州记》曰:新平县出皋芦。皋芦,茗之别名也。”又如1938年第六版《植物学大辞典》,也明确认定皋芦是茶的一种。上引的各书中,无论说它是茶,还是似茶而非茶,但说它味苦涩,说它叶大,还说它产于我国南方,则基本上是一致的。(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得最为明确:“皋芦,叶状扣茗,而大如手掌,捼碎泡饮,最苦而色浊,风味比茶不及远矣,今广人用之,名曰苦登。”)在清代和民国的我国的地方志中,记载产有苦葵(有的简称为登)、苦艼、苦丁,亦即产有瓜芦(也就是产有皋芦)的地方,计有广东省的琼山县、万宁县、陵水县、河源县、龙川县、宝安县、南海县、潮安县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州县、宾阳县,贵州省的仁怀县和四川省的灌县、绵竹县及原属清代泸州的古宋县。但迄至1983年以前,于上述各省区中,并未发现有关产有瓜芦亦即皋芦的报道。

二、

高发倡/文


叶片像茶者,就是茶吗?!百分之百的茶农、茶商和其他消费者都误把苦涩“瓜芦”当“茶树”了!都用针扎眼皮——醒醒吧!

陆羽《茶经》引《桐君(采药)录》:“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其中,“瓜芦木”简称“瓜芦”,又称“皋芦”、“过罗”和“苦丁”及“苦簦”等名,是山茶科植物。该记载突出了“瓜芦”的两个特征:一是“亦似茗”,意思是其形状“也像茶”类。但“像茶”不等于“就是茶”。二是“至苦涩”,“至”就是“最”,连贯起来就是“最苦涩”,也就是“山茶科植物中同类树相比,“瓜芦”芽叶滋味最苦涩”。


汉《新修本草·卷第十八·菜上》载:“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其叶作屑,煮饮汁,即通夜不眠;煮盐人唯资此饮尔,交广最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耳。”此记载与前者类似,但《新修本草》是我国最早遗留的中医药籍,前份记载来源于后者的记载。


南北朝梁陶弘景《苦菜·注》载:“南方有瓜芦,似茗,苦,摘取其叶,作屑,煮饮而通夜不睡。”南北朝陈沈怀远《南越志》载:“龙川县有皋芦,名瓜芦,叶似茗,土人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其内“龙川县”在广东。此记载也突出“瓜芦”“似茗”、“苦”、“通夜不睡”,也就是“像茶”,但更苦,让人更兴奋。


唐代虞世南《北堂书钞》引东晋裴渊《南海记》载:“西平县出皋芦,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其内“西平县”也应在广南。此记载突出“名之别名”和“叶大而涩”,也就是被误当“茶”饮,同等芽叶,味比茶更涩。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载:“皋芦,出南海之山,叶似茗而大,取作当茗,极重之。”此记载突出了“瓜芦”“叶似茗而大”,也就是叶片像茶,但叶片明显比茶叶大。


唐《本草拾遗》又载:“叶味苦,平。作饮止渴,除痰,不睡。似茶,至苦涩,拼褛蒲葵之熟,其子似茶。”此记载突出了“瓜芦”的叶芽“苦”和“至苦涩”;“似茶”和“其子似茶”,也就是叶和果都像茶,但同等芽叶比茶苦涩。


宋吴淑《茶赋》载:“若大撷此皋芦,烹此苦茶……予章此甘露,王肃之贪酪奴。”此记载也突出“皋芦”“叶大”和“苦”,但有个别人嗜好它。


五代李珣《海药本草》载:“皋芦,状若茶树,阔大,无毒,主烦渴,热闷,下痰,通小肠淋,止头痛。”此记载突出“皋芦”“状若茶树,阔大”和药效,也就是“像茶树”,但树和叶都明显比茶的阔大。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皋芦,叶状如茗而大如手掌,捼碎最苦而味浊,风味必茶不及矣。而广人用之,名曰'苦簦。”此记载突出“皋芦”“叶状如茗”但“叶大如掌”,滋味“最苦”而“必茶不及”(比茶苦),“广人称'苦簦’”。


清吴正芳《岭南杂记》载:“广南出苦櫈茶,俗呼为苦丁,非茶也。茶大如掌,一片入壶,其味极苦,少则反有甘味。噙咽利咽喉之症,功并山豆根。”其内突出了“苦櫈茶”就是“皋芦”,但并“非茶”,“叶大如掌”,“一片叶入壶”,“其味极苦”。


明李调元《南越笔记明·粤中诸茶》载:“苦簦二株,簦,以产新安、何源者为良,其味最苦,而粤人烹河南茶者,必以点簦少许为合口。”《南越志》载:“龙川县出皋芦叶,今称为苦宁,宁亦作簦。”其又载:“龙川县出皋芦,味苦涩,南海谓之过卢。”其中突出了“其味最苦”,但是“粤人烹河南茶者,必以点簦少许为合口”,亦即广东人在“河南茶”上,掺少许苦簦茶煮喝。难怪广人至今爱粗劣茶。


陆尔奎方毅等《辞源》释“皋芦,系木名,叶大,味苦涩,似茗而非茗,南越茶难至,煎此作饮。”其中表明:“叶大”、“味苦涩”、“似茗而非茗”(像茶而不是茶)和“南越茶难至,煎此作饮”。末句意为:真正的茶难得,只能煮瓜芦当茶喝。


民国1936年《中国植物图鉴》:“皋芦,概形似茶,惟枝干较粗,叶亦阔大而厚,长达十余厘米,秋叶腋开花白色,比茶花略大。常绿灌木,生于山地。通常栽培,嫩叶可以代茶,但味不佳。”其中的“概”意思就是“全部”或“整体”;“概形似茶”意思是“全体像茶”;“惟枝干较粗”就是只有树干、岔枝明显比茶树粗壮。“叶亦阔大而厚”就是叶片比茶阔大且厚。“比茶花略大”就是“瓜芦”花比茶花稍大。“通常栽培,嫩叶可以代茶,但味不佳”,就是没有茶的区域,早在1936年以前就开始把瓜芦当茶栽培,采其嫩芽叶来代替茶,但滋味不佳。可见,笔者所言的“约民国初期”开始忽视茶学和“约民国初中期”瓜芦盛行,都是有根据的!


由此可知,正南方过去的许多“木本茶树”,也应是“瓜芦”及其杂交种,而不是通常的饮用茶。


《中药大辞典》:“皋芦,别名:过罗、拘罗、物罗(《南越志》),瓜芦(陶弘景注),苦艼(《南越笔记》);出处《本草拾遗》;来源:山茶科植物皋芦的叶。形态:常绿灌木,全体与茶相似,惟枝干较粗大。叶长椭圆形,长12~17厘米,宽6~8厘米,锯齿缘。花腋生,白色,比茶花略大;萼片5;花瓣5;多数雄蕊;子房上位;花梗长。蒴果扁圆形。花期秋季。生长地:分布云、川、广等地。性味:陶弘景注:'苦涩。’《本草纲目》:'苦,平,无毒。’功能主治:治头痛、烦热、喉痛、淋病。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煮为饮,止渴明目,除烦,不睡,消痰。’五代李珣《海药本草》:'通小肠,治淋,止头痛烦热。’《本草纲目》:'噙咽清上膈,利咽喉。’用法:内服:煎汤。禁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胃冷者不可用’。”此记载进一步突出了“瓜芦”的四个特征:一是“常绿灌木,全体与茶相似”,也就是其树干、岔、枝、叶、花和果的形状“都像茶”类;二是“惟枝干较粗大”,也就是同等因素下,“瓜芦”的树干、树岔比茶树明显粗大。三是“叶长椭圆形”而比茶叶大且“锯齿缘”;这是“瓜芦”与茶树形状的区别所在。四是其滋味“苦涩”,与茶相似;药效:“治头痛烦热,喉痛,淋病”和“止渴明目,除烦,不睡,消痰”及“通小肠”与“噙咽清上膈,利咽喉”等,与茶相类。禁忌:“胃冷者不可用”,也就是它比通常饮用茶更寒凉,对胃寒、脾虚等类人群伤害较大,不宜饮用,也不宜药用。这就是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茗》所载的“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品类最下者言之耳。”中的“粗恶苦涩,品类最下者”。也应是清代张泓《滇南新语》所载的“木邦叶粗味涩,亦作团,冒普茗名,以愚外贩……而味自劣”者(注:“木邦”,今缅甸东北兴威,与临沧西面接邻,曾辖临沧西部,其若产所谓的“茶”,也应属“木邦茶”)。许多不明隐情的茶友误喝此“茶”而伤身。深圳罗湖区某些蠢货“喝生茶患胃萎缩”,应就是长期误把既苦又涩、搜肠刮腹的“瓜芦”当“霸气古纯”滥饮,或者将霉坏的所谓“陈茶”误当“老茶”,以及今“熟茶”误当“发酵茶”喝病的。把粪便当高级食品,至今执迷不悟!反而仇恨善意提醒和劝戒之人!


清代陈梦雷《古今图集成》载:“皋芦,又名瓜芦、苦簦、过罗,物罗。”


这些记载表明:山茶科木本植物 瓜芦或皋芦,不仅云南、老挝有,广东、海南、越南甚至福建等地也有。


在“古六茶山”的野林里,也有这种天然林木,树干、叶片、花果等的表面与茶近似,但树和岔更显粗壮而肥胖;叶偏大而长椭圆形,厚而硬,叶脉更突显而多成对,边缘如锯齿,底毛更稀薄;花和籽也偏大。如采制其嫩芽为“茶”,则色泽偏黄,且明显寡薄苦涩,气味也不良,故平时极少采用。但若药用,因其寒凉性更强,毒性更重,药效更强。因而,仅在有人患相应疾病时,如遇发热头痛、咳嗽痰浓、眼球受伤、脓疮痈痛等,才会采用。当地人因不知其名,称它为“大野茶”。某些中、外茶界专家,主观偏执地将“瓜芦木”推测认定为“大叶变种”,其实,它天然生长在原始的野林里,早就是那个模样和习性及生理,就是个独特茶科原种。


这就是山茶科植物“瓜芦”或“皋芦”,其树、叶、花和果的外表都非常像茶,一般人都会误把它当茶。但其树的枝干都明显比茶树粗壮。花和果也比茶的稍大;叶也普遍明显比茶大,多数更厚而硬,光亮而不油润,微显粗糙,锯齿缘。苗期茎部多紫色,花有白、有黄。其生长也比茶树要迅猛,二三百年就可达近千年茶树的粗大,若土壤再深厚而石层少或薄,约二三百年就可达近两米直径,但质地比茶树松软。当然,瓜芦类也多种,除有共同特征,其叶大小、长短等也有差别。因而,临沧等地的被专家误判为“几千年的'茶王树’”,实际应是“瓜芦木”,并非真正的饮用茶树。其树龄也不超六百年,远低于“古六茶山”如倚邦山根径虽仅三四十公分的众多茶树年龄。


在古代,虽然缺茶区也把它当茶用,但茶种和瓜芦是区分开的。“瓜芦”类主要药用,茶类才普遍饮用。但约从民国初中期起,逐步误把瓜芦当茶。约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起,普遍误将“瓜芦”当“大叶茶”繁殖栽培,并与茶树混种。使瓜芦与瓜芦、瓜芦与茶逐步杂交,澜沧江西面更甚。“古六山”内约百余年以上茶树品种还较纯,树龄百余年以下者,就会有混杂。


在某行业出现混乱的各个历史阶段里,该行业的文化和产品就会出现真假难辨和鱼目混珠的现象。由于近百年的忽视,特别是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专家们忽视并排斥自古种植和普遍饮用的“古六山”固有茶种,盲目推崇“瓜芦”为“大叶种茶”,并误定为茶树“优良品种”,半个多世纪以来连政府也受骗,铺天盖地培育和栽培“瓜芦及其杂交种”。目前真正的饮用茶种的数量已经很危险!如果再不扼制“瓜芦”及其杂交种,再不大力种植发展真正的饮用茶种,真正的茶种将逐步灭绝,茶界会彻底被“瓜芦”及其杂交种取代,茶品内质将大大降低,增大新茶伤身的普遍程度!


众茶农们,切戒啊!千万不要看着像茶,就买其幼苗乱种!最好从本地古老茶树中选种以种植!种错的,长痛不如短痛,尽快逐步替换为上策。讳疾忌医,掩耳盗铃,将使得其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