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弭兵会盟,春秋时代的雅尔塔会议!看晋楚两国如何平分春秋霸权?

 徐润秋nlxepzt1 2022-07-09 发布于湖北
公元前546年,一场特殊的会议,在宋国首都商丘城的西门召开。
图片
在此之前,时任宋国执政大夫的向戌,主动发起号召,希望当时中原地区的两大巨头,晋国和楚国,能够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不要再打仗了。
面对这位宋国大夫的号召,强大的晋楚两国,竟然还真的很给面子,同时派出了代表,来宋国参与会盟。非但如此,除了晋楚两国之外,以秦国和齐国为代表的十多个诸侯国,也全都纷纷派代表来参加会盟。
总之,当时所有被大家承认的中原诸侯国,几乎都派人来参加了这场会议。而会议的核心议题,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晋楚两国罢兵休战,讨论双方议和的问题。
图片
整个会议进行期间,双方的和谈氛围,可以说是相当的紧张。在这之前的上百年里,晋楚两国直接交战的次数,就多达十余次。至于双方通过代理国进行战争,或者针对另一方的仆从国发起战争的次数,那就更是数也数不清了。所以,晋楚两国之间,早已积累下了血海深仇,很难解开。
不过,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尽管和谈期间,双方剑拔弩张,楚国人甚至都有了当场动武的打算。但最终,双方还是在和平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按照双方的和平协定,自此之后,除了齐国和秦国之外,其他所有诸侯国,都需要向晋楚两国臣服,共尊两国为霸主。
图片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和谈结束之后,晋楚两国竟然还真的遵守了和约。此后整整四十年时间里,两国都没有再进行过大的战争。而且,随着晋楚两国休战,其他小国之间的战争,也逐渐消泯,此后的四十年,几乎就成了整个春秋时期,最太平的四十年了。
这场和谈,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第二次弭兵会盟’。所谓弭兵,便是指消弭战争,停止兵事。至于说为什么是第二次,则是因为之前晋楚两国,早在这次和谈几十年以前,就已经做过一次和谈,只不过那次和谈之后,没过多久双方就又打了起来,所以这一次才被称之为'第二次弭兵会盟’。
图片
第二次弭兵会谈,往往也被后世的历史爱好者,称之为'春秋时代的雅尔塔会议’。二战之后的雅尔塔会议,基本上划定了几个大国的势力范围,而春秋时代的这场弭兵会盟,虽然早了两千多年,但其本质意义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晋楚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这次和谈,最后会以成功而结束?那位召开会议的宋国执政大夫向戌,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而这次会谈之后,为何晋楚两国会共同遵守承诺,长达四十年之久?四十年之后,当两国撕毁和约之后,最终又是什么结果呢?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春秋时代的特殊历史开始说起。
图片
西周末年,随着西周首都镐京,被犬戎攻破,付之一炬,西周就此灭亡。此后,残存的一部分西周王氏,搬家去了洛阳,再次建造了首都,并且拥立了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的儿子,做了新的天子,这就是周平王。
从这时开始,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
原本在西周的时候,周王室的实力比较强。再加上身边有一群小弟帮忙,完全可以靠武力压制其他诸侯,在名义上统一整个中原。但是到了东周之后,随着周王室自身力量的衰弱,当年的小弟也逐渐作鸟兽散。如此一来,周王室自然就更压不住场子了。
图片
就这样,在东周开头的几十年当中,周王室连着走了几十年的下坡路,终于有人打算雄起一下,尝试一下能不能替周王室逆天改命。当时周王室在位的,是周平王的孙子。这位周天子当时刚刚即位不久,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就想着要毕其功于一役,全力去搞事情。
结果,还没等这位周天子崛起,紧挨着周王室的郑国就不干了。当时郑国也算是一个大国,郑国的国君,之前还在周王室内部做大臣,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宰相。可是等到双方撕破脸之后,直接开战,结果周王室非但没能重振雄风,反倒是连郑国都没打过。就连那位搞事情的周天子,都在乱战之中,被一箭射落下马。
图片
这一战之后,大家自然也就更加看清了周王室的衰落。从此之后,再也没谁去管周王室的命令,都开始各自为政,各自壮大自身了。
实际上,在之前的几十年里,中原地区的几个一流诸侯国,都在利用一切手段,强大自身。只是当时大家还比较忌惮周王室,明面上还算过得去。但是这一战之后,大家彻底不怕周王室的威慑了,所以扩张起来,自然也就更加肆无忌惮。
就这样,一个更加混乱的春秋时代,逐渐开始了。
图片
在春秋时代初期,几个有远见的诸侯国,已经率先崛起。这其中,就包括了后来最为活跃的秦晋齐楚等几个国家。当然,除了这个几个国家之外,几个老牌中原核心国家,比如宋国和郑国之流,也不甘落后,纷纷想着对外扩张。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些国家虽然发展速度不是很快,但发展规模还是逐渐甩开了其他诸侯国,成为了所谓的'一流强国’。
与此同时,这些诸侯国在发展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一流诸侯国如果贸然扩张,很容易会引来其他诸侯国的敌视,继而被其他诸侯国围攻。当时的周王室,虽然实力不再,但天下共主的身份还没丢。所以,如果某个诸侯国,贸然扩张,就会引起公愤。这时候周王室再站起来振臂一呼,很容易会导致这个一流强国,被其他诸侯国围殴。
在春秋初期的时候,还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够同时对抗其他所有诸侯国的围殴。所以,贸然扩张,无异于自寻死路。但是不扩张的话,又肯定会被时代抛弃。
图片
这就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第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齐国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之后,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简单来说,就是打着周天子的名义,联合其他诸侯国,去对付那些小国。如此一来,齐国就可以合法扩张,而且那些跟着他一起搞事情的诸侯国,也能分到一部分利益。肥肉堵住了嘴巴,自然也就没人再提要围攻齐国的事情了。
正是靠着尊王攘夷这个办法,齐国迅速发展了起来,成为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国。
图片
当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其他几个一流诸侯国,自然也没闲着。不过,当时秦国正忙着在西边扩张,忙着从甘肃天水一带向关中地区转移,继而统一关中。晋国忙着解决内乱,当时晋国内部的宗室成员,常年围绕着王位内战,到了齐桓公掌权的时候,晋国出了一个强人型国君,直接把自己所有的本家亲族都赶跑了,就连自己的儿子,都只留下了一个,其他的儿子也都赶出了晋国,这才解决了问题。
至于楚国,楚国当时正忙着迅速拓荒。反正楚国地处南方,周围很多都是蛮荒之地,完全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而宋国和郑国之类的老牌一流诸侯国,虽然也想扩张,但因为地处中原腹地,周围的势力划分都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所以扩张的速度相对有限。
图片
如此,过了几十年之后,齐桓公就不行了。随着齐桓公去世,齐国内部围绕着国君的宝座,开始疯狂内斗。这场内斗,直接导致齐国的国力暴跌,再也坐不稳霸主的宝座了。而随着齐国衰落,面对这个新空出来的霸主国宝座,几大强国都开始跃跃欲试。
齐桓公活着的时候,几大强国虽然也想争夺霸主之位,但是受限于齐国实在太强,根本无法撼动齐国的霸主之位。但如今,齐国已经衰落,这个争霸的机会,自然也就来了。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属于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开始变得越来越激烈。
第一个回合,霸主争夺战半决赛,楚国对宋国,秦国对晋国。
图片
首先是楚国对宋国的这场战争,宋国作为老牌强国,而且还是一个公爵国家,虽然当时实力已经稍稍落后,但威望还是有的。要知道,西周册封的公爵国,一共就只有八个。传到东周并且实力依然很强的,似乎就只有宋国这么一个了。
再加上之前齐国内乱,最终便是宋国派军队,护送齐国新君回国。所以在这之后,宋国这边在位的宋襄公,就觉得自己有了齐国的支持,有能力去争夺霸主宝座了。
而南方的楚国,当时则是刚刚完成南方的内部整合,开始迅速对外扩张,急速北上,一连拿下了好几个老牌诸侯国,逐渐逼近了中原腹地。到了这个时候,宋国作为中原腹地的核心大国,和楚国的终极一战,自然就难以避免了。
图片
但最终,双方一场大战,宋襄公因为太过迂腐,最后败给了楚国,而且还留下了一个'宋襄之仁’的说法,徒增后世笑柄。而这场大战之后,楚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就这样杀出了半决赛,进入了决赛圈。
与宋楚战争同时代进行的,还有秦晋之间的斗争。不过,秦晋之间的这段斗争,说起来有点复杂。简单来说,最开始的时候,两国没有接壤之地,关系比较不错。虽然不是盟友,但却胜似盟友。
但是等到秦国占据了整个关中,晋国占领了整个山西,两国有了大面积的接壤线,情况就不同了。不过,当时秦国这边,也没想着要和晋国彻底撕破脸,而是打算通过和亲的手段,和晋国搞好关系,最终从晋国这边搞一条通往中原腹地的通道。
图片
这就是'秦晋之好’这个成语的由来。
但结果,晋国虽然愿意和秦国结亲,但是却打死不肯让出通道。晋国也知道,一旦放秦国东出,以后麻烦就太大了,所以根本不肯放行。所以没办法,双方只能和了又打,打了又和。如此,后来晋国内乱,秦国便趁势送一个晋国公子回国,想要以此控制晋国内政。
这位被秦国送回去的晋国公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之后,自然也不可能给秦国通道。不过,晋文公比较聪明,既没有和秦国翻脸,也没有和让出通道,而是说服了秦国,和晋国一起联合打楚国。如此一来,楚国战败之后,秦国可以东扩,晋国也能击败楚国,可谓两全其美。
图片
被晋文公一顿忽悠之后,秦国竟然还真的调整了国策,开始联晋攻楚。就这样,半决赛结束,秦国虽然没有败,但是也被牢牢堵在函谷关以西,根本无法参与争霸战争,所以没机会参加决赛了。
接下来,便是晋楚两国的决赛。在秦国的夹击之下,楚国很快节节败退,晋国则是趁势扩张。就这样,晋文公在秦国人的帮助下,顺利成为了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而晋国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第一霸主国。
但同时,被晋国和秦国联手压制的楚国,并没有就此衰落。非但没有衰落,楚国因为拥有超大的战略纵深,国家越来越大,反倒是展现出了极强的战争韧性。
图片
而且,打着打着,秦国人也发现问题不对了。
当时的秦国人,为了拿到这条东出通道,可以说是拼尽全力。但是打了一圈之后,秦国人忽然发现,除了帮晋国成为霸主之外,自己得到的好处非常有限,还是被晋国死死堵在西边。最关键的是,秦国人忽然发现,如果楚国被灭了的话,晋国就能占领接近一半的天下领土。而且自此之后,秦国彻底没有东出的希望了。
所以,在这之后,秦国开始逐渐调整国策,改为联楚抗晋。
如此,晋文公执政期间,晋国基本上就是当之无愧的霸主,秦国也无力东出,楚国也被压制得很惨。直到晋文公去世,秦国才敢再次出兵,打算对晋国用强。但结果,几次交手之后,还是败多胜少。所以自此之后,秦国就彻底不打算东出了,开始转移视线去了西方。这也是为什么,在整个春秋时代,秦国基本上没怎么参与中原混战的原因。
图片
当然,秦国转移视线之后,在西边的进展还是很顺利的。面对秦国的强大国力,西边那些小国,以及边疆的戎狄之流,根本不是对手,只能被秦国一路碾压。正是靠着碾压西方的这个功劳,秦国后来还被周天子口头表扬了一下。靠着这次表扬,当时秦国在位的秦穆公,也算是勉强成为了霸主。
只不过,秦国的这个霸主国身份,和晋国比起来,含金量还是差了不少。
随着秦国撤回西方,齐国的发展又被晋国彻底压制。接下来,属于晋楚之间的常年互杀,就正式开始了。在这场互杀当中,晋国常年占据优势,楚国基本上是败多胜少。
图片
但事情也不是没有例外,后来晋国这边恰好某段时间出了内乱,连国君都被下面的大臣给刺杀了。而楚国这边,当时则是恰好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楚庄王。楚庄王在位期间,楚国算是短暂占据了优势,夺回了许多小弟,暂时压制了晋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楚庄王成了秦穆公之后,又一位公认的霸主。
但可惜的是,等到楚庄王去世,楚国这边马上陷入了内乱,大家又开始围绕着国君之位混战。而晋国这边,当时则是已经结束内乱,又换上了一位稍稍有作为的晋景公。所以接下来,晋国趁势教训了一下齐国,逼迫齐国把自己的太子送到晋国做人质,再次和晋国联合。
图片
而处于内乱之中的楚国,暂时也无力控制外部局势的发展。当年楚庄王好不容易收服的那些小弟,自然也就逐渐再次倒向了晋国那边。就这样,双方又打了十多年之后,晋景公去世,楚国也已经是筋疲力竭。此时的双方,都渴望暂时喘口气,中场休息一下。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公元前579年,第一次弭兵会盟,顺利召开了。
第一次弭兵会盟的发起者,同样也是宋国。当年宋国虽然被楚国击败,但依然还是一个老牌强国。虽然后来一直持续衰落,但此时的宋国,却是唯一一个有资格在晋楚两大超级强国之间,维持自己独立外交政策的中原大国。
图片
相对来说,秦国和齐国自然也有这个资格。但问题是,齐国当时站队晋国,而秦国则是站队楚国,两者都没什么公信力。所以,这个发起人的资格,自然落到了宋国头上。最关键的是,当时宋国的执政官华元,和晋楚双方的执政官,关系都不错。这个执政官,可以理解成是后来的宰相。
就这样,自从晋文公崛起开始,晋楚两国已经打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终于第一次坐到一起,讨论一下和平的问题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整个中原地区,围绕着这场晋楚争霸,几乎被搅得天翻地覆,战乱不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晋楚双方之间的争霸,很像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本身,或许也可以称之为'第一次春秋大战’。而这次被宋国召开的'第一次弭兵会盟’,也很像是历史上那场著名的'凡尔赛会议’。至于结果,更是如出一辙。
图片
在这场会议上,晋楚双方虽然都表达了自己的和平意向,但显然,对于双方来说,这只是一个暂停战争的说辞罢了。之前的战争,并没有让任何一方臣服。短暂的和约,或者说利益划分,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所以,等到双方有所恢复之后,战争自然还是要继续的。
晋楚双方的争霸战,最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这一战也是当年晋文公奠定晋国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从公元前632年,一直到第一次签订和约的公元前579年,这期间双方打了53年的时间。
然后,第一次弭兵会盟之后,双方只休战了4年时间,便再次开战了。
图片
公元前575年,晋国这边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所以再次向楚国开战。最终,双方在鄢陵打了一仗。这一战当中,晋国大胜,楚国则是惨败而回。就连当时在位的楚国国君,都被晋国人射瞎了一只眼睛。
这一战,被后世称之为鄢陵之战。鄢陵之战,标志着楚国彻底被晋国压制。而且双方的战争,也逐渐开始由仆从国的领土范围,转移到了楚国本土。
到了这个时候,晋国灭楚,似乎已经是近在眼前了。如果晋国可以坚持一下,彻底灭掉楚国,似乎根本不是问题。一旦晋国灭了楚国,接下来晋国彻底统一天下,都未必没有可能。
但遗憾的是,就在这个时候,晋国内部开始出问题了。
图片
当年晋文公他爹掌权的时候,为了解决宗室内乱互杀的问题,对晋国宗室打下杀手,驱逐了所有宗室成员。这直接导致晋文公掌权之后,身边根本没有本族人可以用。当时又没有科举制或者察举制之类的制度,选官完全凭感觉,都是历代贵族才能做官。
既然如此,晋文公自然要选择那些和自己共患难的人,来一起控制国家喽。
可是晋文公万万没想到的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之后,因为晋国宗室太过衰落,而这些当年忠臣们的家族,则是迅速发展。所以到了百年之后,这些所谓的'忠臣之后’,已经彻底势大,甚至逐渐开始威胁晋国国君的权力了。
图片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每一任晋国国君掌权之后,首要的任务,都是要解决掌权的士大夫家族。而晋国内部的士大夫家族,为了各自争权,也开始陷入互杀状态。如此一来,晋国对外扩张的脚步,自然也就放缓了。
另外,在此期间,晋国也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楚国地盘实在是太大,战略纵深太广。如果真的强攻楚国的话,就算把战火引入楚国本土,晋国的损失依然会特别大。最关键的是,这样还不一定能把楚国彻底消灭,反倒是有可能被其他诸侯国捡漏。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消灭楚国呢?
图片
所以,早在第一次弭兵会盟之前,晋国就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那就是在楚国的东方,再扶持起来一个新的强国,帮忙一起灭楚。
这个被晋国扶持起来的诸侯国,就是春秋后期大名鼎鼎的吴国。
吴国在春秋初期的时候,基本上和中原诸侯国没什么联系,主要也是因为地理位置实在太偏。直到这个时候,因为晋国需要在楚国侧方找一个盟友,吴国才进入了中原诸国的视线。此后,在晋国不计代价的援助之下,吴国开始迅速强大起来。
图片
而吴国壮大起来之后,想要继续强大,就只能联合晋国,一起灭楚。因为当时的吴国,南方基本上是一片蛮荒之地,根本没有扩张的价值。而吴国的东方,则是浩瀚无垠的大海,更没有扩张的余地。所以,在灭楚这件事上,吴国是不可能有反复的余地,这也是晋国愿意扶持吴国的根本原因。
等到鄢陵之战结束以后,此时的吴国,已经足够强大,可以从侧面牵制楚国的很大一部分力量了。而随着晋吴两国形成包围圈,楚国和齐国的联系,也基本被彻底切断。到了这个时候,楚国仅剩下的一个盟国,就只剩下了西边的秦国了。偏偏秦国又比较强,不可能做楚国的小弟。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楚国基本上已经被晋国,彻底压制在楚国内部了,再也无力和晋国争锋。
图片
如此,双方又打了二十多年以后,到了公元前546年的时候,所有的国家都撑不住了。
楚国这边,已经被彻底压制,连年征战之下,国家早已是破败不堪,国力衰弱。晋国这边,内部士大夫家族掌权的问题,也进一步突出。此时晋国内部的士大夫家族,为了争夺利益,甚至直接以家族名义,对其他家族发起战争。这样的晋国,光是弹压内部,都已经感到无力,自然无法常年对楚国发动战争了。
与此同时,东南的吴国,则已经彻底崛起,完全可以替代晋国,替晋国去连年袭扰楚国,让楚国无法发展。所以在晋国高层看来,或许可以暂时休息一下,把袭扰和压制楚国的任务,暂时交给吴国来完成。
图片
更倒霉的,则是中原其他诸侯国。在长达上百年的混战当中,除了齐国和秦国,勉强还能保持自身的独立之外,其他所有诸侯国,包括宋国,都彻底丧失了独立权。对于这些诸侯国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依靠楚国,要么依靠晋国,根本不存在第三个选择。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中原诸国,经历了上百年的混战之后,自身会有多大损失,自然可想而知。而且,这些小国不管选谁做大哥,都需要向大哥交保护费,对自己效忠的霸主国进行朝贡。而这笔庞大的保护费,更是让各国苦不堪言。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整个中原的反战声音,忽然就变得无比强烈。
所有人,都不想再打仗了,包括作为主角的晋楚两国。
图片
就这样,当所有人都打累了之后,大家终于可以再次坐到谈判桌前,再次讨论一下和平问题了。公元前546年,之前曾经发起和谈的宋国,再次扮演了东道主的角色。当时宋国内部的执政官向戌,以及老执政官华元,则是再次号召其他诸侯国,前来宋国进行和谈。
因为各国内部,都有不得不停战的理由。所以这一次,大家终于齐聚宋国,开始再一次讨论和平的问题了 。
至于说号召会盟的宋国两位执政官,他们的身份,其实反倒不重要了。在正史上,有关向戌的记载,基本上仅限于这次弭兵会盟。而老执政官华元,故事则要相对多一点,确实是春秋时代一位优秀的外交官和执政官。历史上那把'绕梁三日’的琴,就曾经被华元送给了楚国,后来还被楚国给摔碎了。
图片
但从整个春秋历史的层次来看,这两个人,其实都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他们的存在,根本没有影响到春秋历史的走向。
至于说为什么他们能够组织起这场重要会盟,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不是因为他们两人有多高的声望,也不是因为宋国地位多么超然。而是因为当时的所有诸侯国,都打累了,都有各自停战的理由。所以当他们提出要和谈之后,大家才会主动坐到一起,讨论和平的问题。
接下来,随着各国代表齐聚宋国,艰难的和谈就开始了。
图片
在这场和谈会议上,晋楚双方剑拔弩张,都想试探对方的底线,企图争取更多的利益。但是,正所谓'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不可能拿到’。此时的楚国,已经完全落了下风,就算在和谈会议上,再怎么剑拔弩张,也无法掩饰楚国国力衰退的结果。
所以最终,在所有人都想达成和平协议的一致愿望下,最后的和平协议,还是达成了。按照各国缔结的和平协议,自此之后,除了齐秦两国大国之外,所有诸侯国,都有义务对晋楚两国朝贡,不管是谁的小弟,都要叫对方一声大哥。如果有谁不遵守这个新的游戏规则,天下共击之。
这个结果,看似是牺牲了那些小国的利益。自此之后,那些小国就要交双份的保护费了。但对于那些小国来说,这个结果已经算是最好的了。至少,相比连年混战的代价,两份保护费,代价已经要小太多了。
图片
这份和约达成之后,晋国这边,为了解决国内问题,真的再也没有主动对楚国直接开战。此后十多年里,中原地区再无战事。而楚国这边,虽然国力有所恢复,但东边又崛起了一个吴国,几乎每年都会找事情。所以此后的四十年里,晋楚双方基本上没怎么打过仗,楚国和吴国倒是连年开战。
至于其他中原诸国,因为晋楚两国休战,吴国又不是什么霸主国,所以也难得迎来了一段宝贵的和平时期。在这段宝贵的和平时间里,各种思想萌芽开始逐渐出现,老子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给周王室做图书管理员。孔子也是在这段时间里逐渐长大,而后问道于老子。
图片
直到四十年之后,随着吴国彻底壮大,楚国已经被楚国骚扰的疲惫不堪。这个时候,晋国才终于再次出兵,联合其他诸侯国,一举攻入楚国腹地。吴国也从东方发力,攻入楚国国境之内。最终,在兵圣孙武的带领下,吴国大军一路攻入楚国王都,差点直接把楚国打到灭国。
当然,在这之后,秦国开始支持楚国,生怕楚国被灭,所以楚国又艰难地恢复了过来,跌跌撞撞走入了战国时代。至于晋国,此后则是完全陷入了内部倾轧的乱局,最后以三家分晋结束。
图片
第二次弭兵会盟,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瞬间。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这次和谈之后,原本混战百年的中原诸国,确实迎来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修养时间。而中原地区的战争,则是转移到了东南。因为吴国崛起之后,楚国为了对付吴国,又从吴国背后扶持了一个越国。所以春秋末期的战争,基本上就是以吴越争霸为主了。
同时,在这段和平岁月当中,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种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更是先后出现。如果当时中原地区依然在混战的话,说不定孔子长大之后,直接就要去参军入伍。要是那样的话,说不定中国就没有儒家思想了。
另外,第二次弭兵会盟,更是标志着春秋历史,由诸侯争霸,转为各国国内士大夫家族相互兼并的关键节点。从这时开始,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就彻底进入春秋后期了。
图片
这就是历史上第二次弭兵会盟的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